这跟我回国一趟的观察也很一致,虽然网上一片红,但是线下可就丰富多了。
虽然我之前(试图)开一串嘟吐槽国内的男的,但其实主要是我父亲那一辈的男的,天天看抗战剧,说打台湾会捐钱,觉得中国最好——前提是他们的business没有被这几年疫情和政策受影响;但是这样的人毕竟是极少数,比如体制内拿退休工资的那一批。更多的是其他的人,比如我之前有一个亲戚让我毕业回国,结果现在生意因为地方政策受影响,以及成都退林还耕等等一系列事情,跟我说留在国外发展是个好选择(当然男朋友还是不要找外国人???);然后另外一个认识的叔叔(估计60后),早就在疫情期间因为反动言论太多,号都被封了好几次了,然后人家又注册了一个小号继续各种私下发,我都不知道他哪里有那么多渠道看到那么多消息;还有一些五六线城市体制内的领导,微信里面红得不行,私下就是国内的电影电视剧我从来不看,要看就是看美国大片。(当然其实很多红专内容都是体制内要求转发的任务。)
再年轻一些的80后,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对目前国内的情况(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没有多元化,上行下效非常形式主义),甚至美国的体制门清儿,只是看说多说少的问题;还有政协委员吐槽说地方政治做决策流程多么形式化。然后一个朋友看着路边的新疆烤串,跟我说中共在新疆搞集中营,种族灭绝。正巧house事件出来,他们都表示这是文革前奏。
再到90后,我身边认识的人当然有一个样本偏差,但是的确是1/20的生娃率,体制内外的都躺平(生了娃的当然就不能躺平了),这里面还有两对确定丁克的,几个潇洒单身的。特别是我一个朋友挺粉红的,还在某一线城市买了房看好中国经济,但同时又身体力行的单着。有的朋友在网上一言不发,线下见面两句话就忍不住反贼吐槽;还有的体制内朋友从来不点赞不发言,但是其实在默默看我分享的文章。
当然我这个sample size肯定是有偏差,但是生育率骗不了人;同时疫情前后亲友们态度感受甚至决策的变化,也是看得见的。
官方宣传得再好,言论控制得再紧,舆论引导得再反人类, 生活在其中的人自然能感受到底真实情况如何,追求自由平等这样的”西化生活“就是大家的本能。
图源:https://www.wainao.me/wainao-reads/anti-Xi-Chinese-protest-London-11072022
这下可真是大逆不道啦
@incognito 跟友讨论了一下,说朱虹璇写男人之间的友情明显更舒展更自如,写女性的友谊就有束手束脚之感。这种约束在于她有一种信念,要传递和刻画一种“女性情谊”。当一种理念的需求主导了创作的思路,那么无论这种理念多么正确,多么和我的立场相契合,我都必须要客观地讲它是有问题的。讲这个话并不是批评《春逝》,(我也很讨厌简单地用“卖腐”来批评它,《蝶变》才是一款真正的卖腐!(暴言!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太少刻画女性情谊的作品,像朱导这样的创作者才需要去写这样的东西。这种束手束脚的感觉不是因为创作者本身的不足,而是大环境的问题。当女性之间(与男性无关的)合理竞争,(与男性无关的)性格不合,(与男性无关的)亦敌亦友,都会被,甚至是被女权主义者,严格凝视、审查是不是“雌竞”,那么以女性主义为导向的刻画女性友谊当然就只能走向……“我熠熠生辉的顾静薇女士”了。
真难啊,女的连被写作都会比男的更难一点。男的之间反正什么样的感情都出现过了,什么样的好像都没问题,不需要再被强调,也没什么需要创作者有意识地矫正。那当然自如了。
@lizard 重点在于可操作性真的很高!
你看,就算男的去报警,也不好意思开口啊!
他报警时,准备说啥?
被大屌男盯上了菊花?
而且,哪怕他知道是谁在恶心他,他也拿不出实质的证据。
先不说隔着个墙呢!
要知道,他的信息是被发在一个人人可投稿的号上。
难道指望马斯克和微博一样,给老中提供每一个用户的每一条信息?
推特用户可没老中人这么驯服。
洼地男的真的好可悲,一辈子没有感受过爱,也不会付出爱,因此遇到爱的第一反应是厌恶。搬运tik tok的营销号发了一条国外女性自述丈夫照顾自己的短视频,吸引来了大批隔空破防的男人,说“把女人惯坏了”,“只有付出没有回报,女人要知道感恩”,“反正我做不到这样,女的光会享受了”。给我笑掉大牙,同时也很好奇这群男的平常到底是以怎样一种扭曲的视角渴求亲密关系又厌恶防备女性的呢?这种人,就算你把爱放到他手里,都会大呼小叫地跳起来把爱摔在地上的,他担心爱会占了他的便宜。他们唯一配得上的生活,就是和父母亲朋冷淡僵硬的关系,被女性避之不及,偶尔在酒桌上光着膀子和酒友痛哭流涕情深义重,好不容易有个相亲对象首先想着要给对方来个下马威拿捏住女的,光棍到老死都在骂彩礼。
忍不住提一句,我确实觉得微博/豆瓣等平台上存在着一种可以被称之为“自由派小留文学”的东西(是的,我自己也写过)。作者基本上都是在留学/有留学经历、有一定社交、且关注少数族裔的自由派年轻人,文章的主旨则是“与白人对话后就种族/阶级/性别/文化等议题的发现与思索”。大致上是,我date了一个白人男性/与我的白人同学有了深入交流,发现ta对自己的privilege死不认账,发现ta有不关心第三世界的无知和愚钝,发现ta无视了西方的文化霸权还嘲我英语不好,发现ta性格上有白人特有的自信和优越……然后行文难免会有些中英夹杂,会列举许多细节和案例来充实论据,也会体现一下自己对不公的敏感和对社会的关心。
说实话,这些东西已经比某书上那些“留学生怎样回怼种族歧视”的段子高级多了。但我觉得有些东西我们首先是可以有共识的:咱中国的贫富差距/阶层差异/汉文化霸权/性别歧视可比那些欧美国家的严重多了,例如你实在不能说比尔盖茨的孩子比嘲鲜王室的子女相对更有privilege,说英美私立高中的学生比户口在一线城市的中产后代享受了更多教育上的特权……自己故国的那么多不公和自己相对普通国人的privilege只字不提,单单紧盯着那些白人中产狙,若非真的无知,就多少还是有点鸡贼在的。
男性不发表性别议题就当是自己人 女权不发表耽美议题就当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