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了个颠覆认知的数字。我出生那年省内的出生人口171万,18年以后报名高考的人却只有51万,不到三分之一。而那年高校的省内招生人数只有31万,本科14万,也就是说同龄人里只有18%的人能上大学,8%的人才能上本科。我认知里的中考是一半的普高率,加上一定比率的调节率大是60%。我以母校(比上不足重点比下有余乡镇,比较平均)为参考,大概是三分之一的本科三分之一的专科三分之一的落榜,所以我一直觉得省内同龄人里大概是40%的高职,20%的非全日制,20%的专科,20%的本科。我认知与实际偏差在哪。首先,假定所有人都接受了义务教育就不对,比如丁真,尚且是个00后,在山区和牧区这样义务教育阶段失学的人也得是成千上万。中考一半的普高率是没错,但那是城区中学没有代表性,算上村镇中学是达不到的。截止去年省内中考录取率才达到52%,更别说我中考的十几年前。171万人我算你撑到中考的150万,一半以下的普高率撑到高中的算你70万,抛开辍学休学留学保送和被开除的,撑到高考的可不是只有50万了吗?然后本科专科落榜各占三分之一,那算下来本科率确实只有5%。网民群体的本科率是8%,算上受众面其实很印证很合理。
@peartina 是真的,新华社发布重要指示是在7.5早上7:07,以重庆为主语的正式新闻报道发布于当天下午14:23,“与时间赛跑一线直击”发布于当天下午16:48。其他网站的新闻均为转载新华网因而均更晚。总书记全网首爆料实锤了
又看到一个神句,文章名叫《短缺经济与低效繁荣——北美旅行见闻》,说是美国经济强劲归强劲,但是由于就业形势太好很多行业招不到人,导致服务行业的质量和效率发生了下降。作者气呼呼地讲了半天在餐厅酒店和长途大巴上受到的委屈,最后理直气壮地问了一句:“这样的繁荣是大家想要的结果吗?”这句话真是太神了,浓缩了各个角度的最具简中特色的思维方式。什么叫“低效繁荣”呢?外卖员超过3块钱一单就叫低效,大巴司机不连轴转就叫低效,程序员十点前下班就叫低效,总之是只要失业率不够高,只要辛苦干活的人不被压榨到吐血,只要不能把你堂堂一个旅美上中产知识精英照顾得妥帖满意,就都叫低效。三句话总结:全无心肝,全无智商,全无廉耻。
耕地红线问题目前看来是死局。有的地方明明是良田却由房地产公司擅自开发成别墅花园和高尔夫球场,或者开办农家乐,长期没人敢举报,就算通过卫星照片统一查出来,有本事的业主也会集体维权力求维持占用耕地的现状。反过来,有的地方明明是上百年的墓地,或者是因为缺水而根本难以耕种的土地,土壤条件极差的河滩或者山坡,当地村民却被迫承担指标去耕种这样的地方,实质上是有人迫使他们替城市化过程中出卖、掠夺了集体利益的那些人背锅。如今所谓守住耕地红线,结果只是应付官僚霸权并掩盖城市化剥削遗留问题而已;与此同时,城中村及城市边缘村民通过城市化获得了最大利益(通常还是逃税大户),又无需承担耕地的任何义务。
由于城市化既是空间和土地上的,也是教育和经济上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已经不可避免,且在很多地方不再表现为老人和儿童留守在农村,青壮年进城打工还会回来定居,而是全家彻底离开,不会再回来。外人不允许获得农村集体土地,耕地只能在越来越少的人群中流转,如果适合规模化种植就可以交给大户,否则就只能抛荒,这是符合理性的决定,不应该通过压迫暂时仍留在农村的农民来避免。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本来就不应该像六十年代那样强迫人去耕种。
男性不发表性别议题就当是自己人 女权不发表耽美议题就当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