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粉红博主借着西贝预制菜的热度,想着又可以来大肆批判日本一番,预制菜这么烂你看日本人吃了五十多年了! 但是词条下面各位网友可不买帐了,大肆批评这个词条,觉得是给预制菜“正名” “洗地”:日本吃了五十年了,现在要给中国人吃吗?哈哈这种反差正是老中下意识的体现,:日本食品安全什么水准大家心里有个数,吃了五十多年预制菜吃出个平均寿命世界第一。但是想借此让中国人也吃预制菜没门,毕竟中国食品安全什么水准大家心里也有数 ![]()
@MulanPurple 看过一些胖人的自媒体账号,发现好多都是河南的.....看看他们一天吃什么,早起就去来一碗胡辣汤和好几个包子,午餐晚餐是粥配饼,麻辣烫配饭这样的,加上正餐之间摄入各种炸物奶茶甜食.....感觉他们就是在稳步迈向三百斤.....
刷到过一条让我印象深刻的脆文,博主分享自信的秘诀,他说的不是“要爱自己”这种宽泛空洞的建议,而是“说出口的自我评价要符合现实&去兑现它。”
有道理啊。明明自己做得很好,却对别人说自己能力不够的时刻,从小到大发生过太多次了。说出口的话会成为自我认知的一部分,行动又会巩固自我认知。每一次看低自己都是在加强负循环,最后真的会丧失自信的。
昨天阅兵放的鸽子🕊️好看吧!今天才知道为了干净好看,9月2日从养鸽群众手里募集到这些鸽子之后就不给喂水喂食了,于是阅兵之后路人各种目击、这些又渴又饿的鸽子中暑、落水和迷路,真是造孽!
@inklingsdaily
对头。补充一点:很多小孩(比如我自己)的家庭生活也是如此。不客气地说,很多孩子的生活,就是在变相卖笑:为了得到吃和住,必须要强装笑脸去哄自己不喜欢的、而且很难取悦的王八蛋成年人。
✨
在历史资料和数据的保存上,天朝和欧洲也有一个"大分流"。在英格兰,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个人层面的数据,例如出生、婚姻、死亡的登记;而在中国,这类能够持续追踪普通个人的史料极为稀少。
在英格兰,这些档案主要来自于教区牧师的登记,涵盖了几乎每一个人的宗教仪式(受洗、婚配、下葬)。而在天朝,则是由官方制作的户籍、黄册等,主要目的是朝廷的税收、徭役和土地管理。
两者保存率的差异,有几点原因。英格兰的教区档案属于“社群财产”,地方社群有动机长久保存,不受政府更迭的影响;而中国的户籍档案属于“官方财产”,由地方衙门掌管,官员更替频繁,没人真正care这些档案能不能保存下来。
中国改朝换代多半极其剧烈,人都会死掉一大半,更别说保存档案。而且新政权常常要求销毁旧户籍、重做调查。西欧通常没有这样意义上的"亡天下"。
天朝虽然有族谱流传下来,但多限于精英家族,不能反映整个社会。
可见最关键的还是产权安排上的差别。中国的户籍档案是“国有财产”,属于皇上而不属于任何屁民,因此无人有持续保存的动力;而英格兰的教区登记则属于社群,正因为“人人有份”,才得以长久延续。
我个人极其讨厌胖东来,这个大奸似忠、大伪似真的贱人能在你国招摇撞骗,就是因为中国人喜欢这种骗子表演无所不能的、拯救普通人的神,而且每次都上当,每次都不长记性。(我没否认他的生意成功、招人工资高,我只说他的人设骗人)
上一个真正给员工和百姓谋福利的企业家孙大午下场凄惨、还在牢里蹲着。能在CCP的眼皮底下活成滋润的土皇帝、同时真正有益于普通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别存幻想,也别造神了。
可能有的人觉得,这工作很容易,验资即可——查查学生的家庭年收入和持有资产。
不,没那么简单,因为申请困难补助的是学生,不是学生父母。
我见过不止一个类似案例:父母挺有钱的,但不让女儿读书,安排女儿嫁人,工作,当招娣,帮扶她的兄弟耀祖。女儿与父母闹翻,来申请困难补助和缓交学费,希望完成学业——这该如何验资?
万一这是父母与子女唱双簧演戏呢,谁来判断?是不是再安排班干部暗中观察,如发现演戏,即来举报?给学生干部一个机会勒索同学“不把补助金分我一点就举报你”?学校天天花精力搞这些,专业破案是吧,不要干正经事了。
所以我一再说,根本应该废除这种 “比比哪位同学更穷” 的制度,给学生免学宿费并且发餐费,政府又不是没钱。
_________
中国大学的破宿舍,扪心自问,有脸收宿舍费么?
中国的教育制度,没让教育部倒赔学生精神损失费就不错了,有脸收学费么?
为什么“过度鼓吹自制力”是有害的?
1⃣它是一种“对抗”和“压制”模型:传统的自律观将人分为“理智的自我”和“懒惰/享乐的自我”,两者是敌对关系。这本质上是一场内在的自我战争,无论哪方获胜,自我本身都是受损的一方。持续的内耗会极大地消耗心理能量,导致疲惫、焦虑和倦怠。
2⃣它忽视了根本动力:依靠意志力强撑,就像试图用手按住喷发的火山。自我抑制的力量或许能暂时起效,但无法持久,也对我们的身心有害。它没有解决“我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的根本动力问题,人只是在“我必须做”的自我强迫下苦苦挣扎,就像反复推一块迟早会砸下来的巨石。
3⃣它会压抑真实自我:长期用意志力压制自己的真实兴趣、情绪和需求,会导致与“真我”的失联。人会变得麻木、迷茫,甚至产生“空心病”,感觉生活是在为某个外部标准而活,而非为自己而活,感觉自我面目模糊,缺失生活的真实动力。
4⃣它让我们陷入“失败-自责”的循环:当意志力耗尽(它是必然会被耗尽的),我们“失败”了,甚至“反弹”了,然后开始自我批判,认为自己懒惰、不自律。这种自我攻击会降低自尊,让下一次行动变得更加困难。
5⃣弹簧的过度压缩会导致弹簧的损坏甚至废弃,过度使用我们的意志力去强行自控,忽略自身的意志与根本动力也会使我们的身心受损。
我坐火车的时候织针织品,被对面的老头夸了,说现在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可不多见,现在的人只知道玩手机之类的。然后也不知道为啥,YouTube可能有监听功能,连续推荐了我好几天“为什么现代人变了”“人情冷漠”这类主题的视频,都提到了手机沉迷,人们不再聊天,去酒吧,参加派对这种变化。
看完以后我深深有一种轻松感。终于,终于啊,能让我这种人开开心心当透明人的时代终于来了。一直以来在别人叽呱聊天,我在一旁看书/做手工的时光里,我都是那个怪胎。现在人人玩手机,我做手工居然能被夸正常。这个时代太棒了。
其实他们一直以来的社交内容也不过是各种攀比八卦奶头乐,和算法给年轻人提供的东西都是同一种性质,就连所谓的“信息交换”也已经被ai迅速超越。而且老头不明白的是,那种一份工作干一辈子,一个房子住一辈子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了,年轻人的命运就是颠沛流离。实体书早已成为了人生的负担。
除非是坚定的废除死刑支持者,否则政治家被刺杀应该惋惜还是畅快是很个人的事情,因为这事情的本质是你以私人的判断下了判决,决定这人该不该死。
世上有从我的标准来说一定值得死的政治活动者,那些每次有独裁者去世就大放“可惜不是你”的,如果是我自己可以无责任去扣扳机也不会犹豫的。
世上也有怎么都不值得死的政治活动者,比如我市那个会被我问懵的反堕胎的小伙子,会诚实地说“我回去再研究研究”。要是他被车撞了我会很难过的。
绝大部分其他政治家都在这两者中间。我不知道也不确定那条我自己那一条“这人罪重致死”的线划在哪里。我也不知道别人的线划在哪里,而且我不介意这个人划的线和我不一样。
因为这进入了道德的范畴,道德每个人的形成都不一样,只能用来约束自己,不能用来指责别人。“这个人在我的线上头!” “可恶!这个人在我的线下头!” 几乎是没什么意义的争论:双方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个人的情感体验不是客观事实,是没有对错的。
哈佛的这个研究很棒,标题相当直接:《专制实验室——中国的再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Laboratories of Autocracy: How China’s Re-centralization Impacted Economic Growth)。关键信息如下:1、2013年以前,82%的政策由地方发起,其中的74%仅在地方间横向传播,2013年以后,由上而下的政策比例提高了40%,地方对中央政策细节的复制(aka无脑执行)增加一倍以上;2、2013年以前,地方官员的“创新指数”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晋升的可能性平均增加8.2%。2013年以后,地方官的“合规指数”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晋升的机会可以提高7.8%;3、自上而下的政策,适配度低18-22%,虽然也有好处,但利弊相抵,导致年度产出净损失4041-845=3196亿。也就是说,圣上执政的这13年,单是喜欢给地方政府“指明方向”这一个小项,就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四万多亿的损失。
男性不发表性别议题就当是自己人 女权不发表耽美议题就当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