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保留了2018-2019自己在社交网络上说的想死想消失和呼吸不过来,与本地的空气质量基本可以对应上。——毛骨悚然。
2018以前我在另一座城市。2020以后可能是因为疫情停工停产,空气质量总体没有那么差了。我只有在冬天才想逃跑。
我特意保留着本来是想对别人说「别看我现在健康成这样,前几年我在网上可是动不动就说想死的人呢」……
再仔细翻翻社交网络的记录应该还能找到2011-2017的。
等我有空再把这些带时间节点的文字记录,去掉生理周期和亲友葬礼的影响,一一和空气质量数据对应吧。现在累了。
我从没想过自己的「呼吸不过来」会是literally呼吸不过来,也没想到「想死想消失想逃跑」会是身体面对糟糕环境的本能反应,翻译一下就是「快带我离开这个鬼地方」。
我从没想过暴哭的原因会是AQI将近200,也从没想过幸福的原因会是AQI小于40。
昨天晚上一边看电脑存档的负能量文本,一边看手机app里空气质量历史记录相对应的情况。说不出话。觉得恐怖,同时很疲惫。
“大家都不生孩子的话人类不就灭绝了吗”
“肉牛是没灭绝,全球分布十亿多头,但是它们又过的是什么日子呢?”
#虚拟对话
有时候的确会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只肉牛。群体的“昌盛”和个体的舒适是反比关系的。要求更少的薪水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才能被录用,带来的可能是公司或者社会的发展。却对自己没什么益处。
我也想当只野猫。
(书是《人类简史》
我只能推测,《同桌的你》的著作权根据某个(现已不存的)合约可能仍然在大地唱片(后来被总部回到香港的大地传媒在CASH做了著作权登记),但因为大地唱片早就名存实亡,以及著作权归属「没人反对那就默认」原则,2004年才成立的太合麦田认为是在它手里,高晓松本人「不响」,大地唱片(运营方或任何产权继承方)也未公开反对,那么就这样了吧~
一点搬砖吐嘈⑥
我的问题来了:
按照我对90年代内地音乐人对著作权完全白目的了解,那时词曲创作人的著作权应该都卖断给了首次出版的唱片公司,像郁冬《虎口脱险》这样歌,词曲著作权的管理权目前就在华纳唱片(←因为2000年老狼首唱这首歌时唱片约签在「华纳唱片」旗下)。另一个佐证就是,《恋恋风尘》首发在红星,这首歌的著作权卖断给了红星生产社,红星生产社后来被太麦收购,那么太麦享有《恋恋风尘》的著作权也算合理,所以CASH登记页面有「太合麦田」的名字↓。
但,如果太麦通过红星拥有《恋恋风尘》还算reasonable的话,那《同桌的你》是如何被太麦(以及现在的大石版权)所拥有的呢?
毕竟《同桌的你》首发是在大地唱片(1994),红星生产社只是做了一个翻唱版(1995)。高晓松如果1995年把《恋恋风尘》版权卖断给红星,却没有在1994年把《同桌的你》版权卖断给大地,这可能吗?
一点搬砖吐嘈⑤
与此同时,红星生产社和大地唱片都在90末00初开始沉寂,大地唱片似乎96年后就退出了大陆(发行《校园民谣3》之后信息断档了,背后的「大地传播集团」00年代主要做电影发行了),红星生产社苟到2004年,被新成立的太合麦田收购了(包括品牌及版权)。
太合麦田又苟了十几年,到2015年时与海蝶音乐、大石版权联手组建「新型音乐服务公司」,整合为「太合音乐集团」,太合音乐集团又不停发展,收购并成立了很多独立子厂牌。集团下属的「大石版权」就接管了部分「集团曲库」,其中包括隶属在原「太合麦田」厂牌的高晓松的老歌(包含《同桌的你》《恋恋风尘》)。
一点搬砖吐嘈④
与此同时,同为香港人的陈健添(曾任Beyond经纪人)也来到北京,1992年成立了「红星生产社」,挖掘了郑钧、田震、许巍等音乐人。
1995年,黄小茂成立「风行音乐工作室」,制作了老狼的首张个人专辑《恋恋风尘》,但不知为何,这张专辑算在了红星生产社的出版目录里(编号RS15-CD)【←推测可能是红星投资的制作成本】。专辑标题曲即高晓松另一首原创作品《恋恋风尘》,同时也收录了翻唱版的《同桌的你》,标注为「《同桌的你》(风行版)」。顺便一提,《同桌的你》也被收录进了红星生产社的合辑《红星一号》。
1996年高晓松拉着宋柯一起成立了「麦田音乐制作公司」,开始给「自己人」出版唱片,推出了《青春无悔》(高晓松作品集)【←需注意这个作品集没有《同桌的你》《恋恋风尘》】。
2000年,麦田音乐被华纳收购,成立「华纳麦田」,但没过几年到了2004,宋柯离开华纳,麦田与华纳分离,另外抱到太合传媒大腿,成立了「太合麦田」。
一点搬砖吐嘈③
今天在搬砖时,因为看到CASH(香港作曲家作词家协会)网站上登记《同桌的你》版权方是「大地唱片」↓,而实际管理这首歌版权的却是「大石版权」,有点好奇这中间经过了什么变迁,所以顺便查了一下90年代高晓松这帮人的唱片从业史。
这才知道原来最早那张《校园民谣 1》(就是《同桌的你》首发所在的专辑)是香港大地唱片出版的,大地唱片是刘卓辉1990年创立的小厂牌,被香港智才集团收购后,1992年进驻北京开始做大陆原创音乐(第一个签约艺人就是艾敬,也是当时刘卓辉的女朋友)。黄小茂时任大地唱片的制作部主任兼制作人,通过沈庆找到高晓松郁冬老狼这帮人制作了一批弹着吉他的流行歌,被包装成「校园民谣」概念出版(这个称呼与当时推艾敬的「城市民谣」相对应的,与欧美和港台那种缘于社会运动抗议性质的「民谣」歌曲根本不搭噶)。
一点搬砖吐嘈②
天朝的顺直男啊,对女性的最基本定义就是基于其性缘关系:她是谁or即将是谁的老婆。
他们(特指高晓松这样的顺直丑男)对所谓青春和初恋对象的怀念,并不是和她曾经共度的美好时光(以及那段时光中仍然干净清澈的自己),而是执着于「不是我,而是另一个男人占有了她」(副歌重复了好多遍,形成「反复追问」的执着效果)——这种扑鼻而来的油腻猥琐之气,特别是跟《蝴蝶飞呀》一对比,真心是臭不可闻。
一点搬砖吐嘈
东卫2023跨年晚会邀请时代少年团演唱《青春组曲》,实则是4首歌的串烧:《童年》(1982)《青春纪念册》(2003)《同桌的你》(1994)《蝴蝶飞呀》(1991),这四首中《童年》《蝴蝶飞呀》是台湾原创,《青春纪念册》是日本歌的中文改编词,也就《同桌的你》是大陆音乐人原创。四首歌一对比着听,《童年》是真心作为儿童视角写就的充满童趣的词作;《蝴蝶飞呀》词曲气质隽雅,满满的少年情怀,唱起来也是口齿留香;《青春纪念册》比较普普傻白甜,就《同桌的你》是最「有点什么大病的」。
仅从词作来看,《同桌的你》一点都不校园,不青春,因为主歌反复多次在重复「你嫁给了谁」这种问题,完全是油腻老男人视角,由时代少年团这种「恋爱都没谈过」的偶像团体唱出来也一点不搭。
我90年代还是小孩刚听到歌词时就觉得很迷惑:这都啥年代了,已婚妇女一定要盘头发的吗?现在再看这首歌,可吐嘈的点就更多了:
主歌部分基本可概括为:我以为少年时代的那个她(仅有的特征为爱写日记,爱哭)将会做我的老婆,可惜没有,那么——
到了副歌部分,开始苦苦追问:她现在是谁的老婆?谁的?谁?
今天才看到那个男比女多3237万的新闻。印象里这个数字好几年前就有了,怎么又炒冷饭。另外很好笑的是 这是个再明显不过的统计学花招——通过隐藏或模糊关键组数据来美化自身情况。
众所周知,男性比女性寿命短,因此这个男比女多三千万的数据对现实的作用不会大于一个屁。哪怕在老中,一旦上了60岁,男女比例也会出现逆转,真的能对现实做出有效预测、真的和生育率走向高正相关的数据你知我知他们更知,是育龄阶段(childbearing period)的男女比例,我不喜欢育龄这个词,就用数据代替吧,老中划分的标准是15-49岁,上限浮动在49-51岁。
这个15-49岁男女数量的数据统计精度很低,尤其是近年来统计局自保型摆烂,但可以肯定,15-49岁男性和女性的数量差早已超过3000万,后来的新闻里一度出现了7000万,直到前两年,有人从人口普查里悄悄计算出15-49岁女性为3亿,男性为3.9亿,也就是说,在这一数据中,男的能比女的多出整整9000万,我数理逻辑很差所以至今没弄懂她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同期看过新闻和评论的uu应该有印象!
那3000万或9000万是个什么概念?如图。
3000万意味着一百次南京大屠杀一百次,9000万意味着再打一次二战。
这是我在豆瓣上发过的内容 当然,没过几小时就被ban了,我也没保存,截图还是在逛Reddit时眼熟才抢救下来的。同样内容发在扣扣空间里则美美收获了一段超长禁言💅期间还有小吊男来问我“怎么看待一女子将男童抱摔下楼”,我把当年男性强奸和故意伤害未成年女孩的事件一股脑发给他让他评价然后把他删了。
痛骟汝爹!你问我怎么看?
我❤️想❤️在❤️你❤️身❤️上❤️和❤️阴❤️茎❤️上❤️捅❤️九❤️千❤️万❤️刀❤️呗❤️
我在这事后对生育相关话题的参与热情降至冰点,这里没有未来,这里只配亡国灭种,看到各种专家出损招我都只有一句话,哪怕你直接撕下伪装的皮,把现行所有女的拉去强制生育我们也堵不上你们靠杀人杀出来的血窟窿。虽然宏观来说,生育率降低的根本原因是女性逐渐找回生育主体的尊严,但这里的规律总是有悖于人间常理,生育率低迷的主因真的单纯只是把能生的人杀光了而已,你们找不到主因或耻于承认,生死存亡之际还想欲盖弥彰,就算女人是菩萨,大自然也不留情面。
Femicide现象并不罕见,但屠杀到这个量级,以至于“自我种族灭绝”的实属罕见,我甚至想给这种Femicide取一个专有名词——selfcide。
别挣扎了,你不灭亡天理难容呀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