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参考以下视频,“自学英语零基础到中高级!超详细学习指南”,讲得非常系统和科学: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M4y1J748
YouTube她也有号,请选择自己方便的平台观看。
非常推荐这个up/youtuber,信息量大,干货满满。
这个up是社会学的背景自学了很多心理学和脑科学的书,会英语法语德语(可以上课和交流的程度),另外还会波斯语阿拉伯语等。内容挺靠谱的。
等你状态恢复了,可以youtube看她的全英频道,一边学英语一边扩宽眼界,赢两次。
再塞点私心(以下供学习之余提高效率,和调节情绪):
rt我感觉我这半年对精力恢复还蛮有心得的。去年我burnout了一整年多,但是最近我已经不太会感觉到慢性压力了,挺开心的,也干了很多事情。
1. 给自己安排玩的时间,而不是休息。休息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觉得什么都不做精力就会恢复,但那样的恢复通常是比较缓慢的慢冲,能耗较小,但是恢复缓慢,上限也低,适用于精力槽消耗殆尽时。但是人除了休息也需要玩,需要真的能让人有所期待和开心的事。玩才是快充,是吸氧,能调高人的精力平均值。因为娱乐是生物本能,就像养狗不能只让它在家睡觉,也需要跟他玩球,违背生物本能的事是不可持续的。“枯燥”和“无聊”的生活很难是精力充沛的。我体会下来更合理的方式是在到达精疲力尽的临界值前预留玩的时间和精力(是的,玩的精力应该是预算的一部分)。休息是备用电池,只能让手机开机,但是玩才能充满电。尽量不要等到自动关机再充电。
2.如果已经进入做平时喜欢做的事也什么都感觉不到,只要不做事就感觉到心慌坐不住的状态,说明神经状况可能已经有些失调了,自我的情绪调节能力有些失灵。反常识的是,在这时更不应该一直自己待着。除了寻求药物或者心理治疗,可以通过社交和感官体验来帮自己外部调节。有一派依恋理论认为,在我们还是婴幼儿的时候,我们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还没有成熟,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父母跟我们的互动进行情绪调谐,父母在这时是我们的外部调节器。在成年后,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依然有这样的作用。如果周围没有足够支持性的关系,也可以试着进行一些浅层社交,比如去超市买东西,感受人味,打破封闭的脑回路。感官体验可以是洗澡、做家务、接触大自然、听音乐、运动。总之是让人感觉到被唤醒的体会。运动可能特别有效,因为对人的专注度要求高,所以切断脑回路的效果特别好。
3. 仅仅是忙碌不一定会导致burnout,匮乏才会。解决匮乏需要的是输入。玩会输入新的体验。解压球、单纯的冥想、简单的感官着陆(分别识别五感的刺激物),在我的经验里可以救急,但是很难根本上改善burnout,因为他们不会带来新的体验。他们不会留下美好的回忆。因此我们的大脑很难记住他们。社交和感官体验是一个支持网络。人需要在自己调节不了的时候知道什么能帮自己调节。因为人类无法在真空里好好存活。支持网络不仅仅是说几句安慰的话或者大道理,它们也会输入新的体验,带来新的回忆。如果累到寻求放松和支持的本能已经有点支离破碎了,可以把自己过往经验里有用的记下来,列成一个个人清单。但精力纾解的本质是人需要在自己的生活里保留值得期待的东西。
@board 请问各位象友有没有关于成都及四川地区的心身科诊断推荐,目前看到推荐华西医院和第四人民医院的比较多
稿主可能存在的问题:焦虑/抑郁/分离性障碍/C-PTSD,持续时间较长至少有五年以上
分享一些勤俭持家:挑什么临期打折(原价贵的)食物买&如何安全地吃临期/过期食物。
“保质期”/“best before”指的是厂家在实验室测试过的食品安全&风味保存期限,可以解读为一个免责声明:在正确的保存方式下,这个时间点之前开封吃掉肯定没事&风味正常,至于之后,不知道。食物过了包装上的“保质期”/“best before”不代表吃了一定出问题,是否安全取决于食物本身性质、保存方式、“过期”多久……
在判断食物是否可以安全食用之前,需要知道食品为什么会变质/变得不安全。有害细菌微生物繁殖到让人吃了拉肚子的程度需要合适的环境(温度、湿度、它们的“食物”等等)和时间。极度干燥、高油/高糖/高盐、隔绝空气、deep freeze低温等等都是它们不喜欢的。反过来就可以推导出什么样的食物“过期”后吃出问题的概率低一些(但风味可能还是会受影响)。
有些食物在正确保存方式下几乎不会过期,代表是干燥的(e.g.意面、干面条、燕麦片、大米、各种spice)或者高糖的(e.g.蜂蜜)。
下一档的是过期几个月之内问题不大的,比如高油高糖的饼干、黑巧克力、方便面、硬芝士、真空没开封的果酱和铁皮罐头。
再下一档是过期几天一个星期内基本都还安全的,主要是冷藏的腌制和发酵类的,比如酸奶、buttermilk、cream cheese、软芝士,酸或糖腌渍的果蔬,高盐的咸肉/ham/salami之类。但这些需要注意用干净的容器密封保存。
而普通的牛奶、鱼虾肉类这些蛋白质丰富的则是高危区域。如果是会彻底煮熟了再吃的可以稍微冒个险拖几天,生吃的那些就还是放弃吧,别去省不该省的。
以上这些是理论,实践的时候永远是自己的鼻子和眼睛、手有更高的优先级:闻/看/摸着觉得不太对劲就果断放弃吧。
顺着这个思路,买or不买临期打折食物,我一般走这个决策树:能不能在过期前吃完?->
A. 完全没问题 -> [可以买]
B. 不行
-> 能不能在大致安全范围内吃完?
B1. 能 -> [可以买]
B2. 不能
-> 能不能冷冻续命?
B2-1. 可以,冷冻不怎么影响风味和质地or冷冻有冷冻的吃法(e.g. sausage/ham/smoked meat、没有奶油或者馅料的普通面包/饼干/蛋糕、适宜冷冻的水果比如菠萝/蓝莓/蔓越莓/石榴等等、可以直接不解冻当冰品吃的甜点比如巧克力慕斯<-注意甜点里水分越多冻过后“冰渣”感就会越重) -> [可以买]
B2-2. 冷冻会严重影响味道和口感(e.g. 大部分蛋奶类比如蛋酒、奶油甜点蛋糕、带馅料的面包/三明治等等) -> [管住爪,别买]
今天群里聊,找工作要改变心态,把面试当成挑公司而不是公司考验你(「be like:给你们半小时来impress我」),这种心态「有助于前期在research公司情况的时候有一种批判的态度,面试结尾反问容易问出比较有趣的问题」。
之前在小红书也看到e人说很喜欢面试,宛如个人签售会,喜欢自己喜欢自己的表达能力,说什么hr都会认真听,反问环节能问很多有趣的问题。
大震惊,确实很少从这个角度想事情。。。
现在想来,我之前的叶公好龙/回避人格,也是因为一开始不切实际的期望,归根到底是心态不平等、我执太严重。
摘录一点当时的总结:「觉得我的情感模式大概是对高于自己的牛人抱有无限憧憬和亲近欲望光环,但亲密接触后发现对方其实挺low的/这里那里不合我意,就失去兴趣了,然后就开始漠视和逃避………….」
然后也见过一些分析和解决方法,有一个说“减分社交和加分社交”,导致⬆️那种心态的就是减分社交,一开始(莫名其妙)给人预设高分,实际接触中一有不合意的就开始减分,最后导致对所有人都兴趣缺缺。
正确心态的抽象总结就是:不卑不亢,不要把觉得厉害的人摆在很高的位置从而表现得卑微,不要从自己出发对对方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导致庸人自扰,而是有强大的自我内核,但是不以自己为中心,而是平等积极地去接触他人和世界。
刚好昨天看了inside out(头脑特工队),anxiety的主旋律就是"I am not good enough",“只要我再厉害一点,大家就会喜欢我了”。noooo,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根本不合逻辑。你努力变得厉害,只能证明你厉害,和大家喜欢你毫无因果关系……要大家喜欢你,不如去开启真诚友好的对话和互动。
最近上海又有恶性伤人事件,发生在地铁站这种人流量很大的区域,很吓人,谁知道下次遇到的会不会是自己呢?盲目panic没有用,象友们可以参考一下类似情况的应对分析,并了解OODA循环,从心理上完成紧急情况的提前准备,万一遇到也不至于僵住失去逃生机会。
类似事件:澳洲商场惨案。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st421E7ue
与上海这次地铁站伤人事件类似,都是未受训练的男性袭击者持刀随机伤人。在不太会出现热武器的情况下,暂时没必要考虑过于复杂的械斗。
OODA循环: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XV411i7rL 由前美国陆军游骑兵、战术大佬John Lovell讲述。OODA 循环是观察(Oberve)、调整(Orient)、决策(Decide)以及行动(Act)的英文缩写,它是信息战领域的一个概念.OODA循环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武装冲突可以看做是敌对双方互相较量谁能更快更好地完成“观察—调整—决策—行动”的循环程序。
有时候很懒惰,写不出什么东西,就随着自己去看电视剧,综艺一类,或者刷刷b站,再陷入焦虑里,想着未来担忧。最近发现焦虑的大部分原因都是陷入了“有用”的陷阱里,因为觉得自己需要做什么事都是有用,对自己有帮助的,有意义的,所以自己越是不做什么,或者做的不够好,就会觉得无用,无帮助。比如学英语,每天会安排时间学习,也会根据状态调整计划,但是做完以后还是觉得不够,没用啊,一和别人交流起来,一旦因为听不懂导致的问题,感觉又打回原形。因为抱着这样的心态,就一直无法真正去开心的做一件事,因为首先就强迫自己去做“有用”的事。因为这样的强迫,做其他事起来就会有罪恶感,甚至也难以开心。哪怕是看喜欢的书和电影,画画。前几天和一个女生聊天,她的口语交流和听力超出意料的好,我问她是怎么学习的,她说她就是无字幕的看油管vlog,因为她真的很喜欢看,自己也尝试拍vlog。那个时候就觉得,哦,她是真的在享受这件事。并不是因为觉得有用在做这件事。这让我感到羡慕和为自己难过。
这两天高考,可能有人需要我希望我五六年前知道的信息(……)即很多海本并不想我想象中昂贵,一定需要从小读国际体系才能够申到奖。德本、法本、公立意本都免学费或只收低廉学费,都有英语授课项目。德国是211以上入学一学期转学,法国和意大利可能需要面试,意大利也有针对艺术生免学费的图兰朵计划。比利时、西班牙、挪威、瑞士的本科似乎也是免学费的,但我不太了解。美国社区大学学费在5000-15000刀一年。澳洲有专门针对高考生的奖学金计划,usyd/unsw这种名校对分数线在985以上的学生减免75%学费,非八大奖学金更多。日本考学也是一条途径。以上适合一年的学费+生活费预算在10-20w 3-4年,希望就读海本的人,也可以通过打工/实习/副业/奖助等途径进一步降低开销。
以上只提到了bachelor/associates,考虑职业教育选择更多,澳洲tafe加college等。这些比起一般50-70w每年的学费可负担得多,最重要的是全部符合当地的工签政策,可能也算是目前本科毕业生只有20%找到交五险一金的工作环境下的一条出路
这几天一直很想写关于松弛感的东西,这是在英国感受到频率很高的东西,江城里何伟说如果把笑声拿走,我们生活的地方会变得太沉重。想到这里就不禁反思,为什么东亚文化里,如此推崇努力和刻苦,还有相互间的追赶。仿佛一生都必须学习,否则就会被后人碾压,但却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甚至不知道为了什么在学习。而我在这里感受到的松弛感,好像并不是做什么事就一定需要什么回报,路边遛狗的,不固定时间跑步的,晒太阳的,拄着拐杖背着背包去徒步的爷爷奶奶们,坐在座椅上看风景的,推着婴儿车逛街的,一个人坐在路边喝咖啡的老爷爷,追赶和努力并不是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学习乐器,看书,绘画,逛超市,一件件普通和享受的事情,在这里会变得天经地义,好像浪费一个下午的时间喝咖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我还是深陷在过去的思维中,认为每天必须要学习些什么新的东西,不学习会有内疚感,只有在偶尔的瞬间,比如坐在公交车上看风景,在路上跑步的时候,看见他们,感受到他们的松弛后,我才会告诉自己,你看,这世上,千千万万种活着的方式,为什么要这样活着。
顺便分享一下朋友前几天分享给我的:避开阳光的害处+享受阳光的好处小tips(众所周知白人非常爱太阳,亚人则能避就避开太阳,结果一个皮肤老化一个骨质疏松(不是
▍阳光的好处
- 阳光帮助皮肤产生维生素D,这对骨骼和免疫健康有益。
- 它可以增加血清素,一种促进情绪和镇静的激素。
- 自然光有助于调节我们的昼夜节律,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阳光的坏处
- 太阳的紫外线会破坏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导致皱纹、松弛和一般的皮肤老化。
- 大量的紫外线还会增加皮肤癌的风险,如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
▍获得好处而避免坏处的建议:
1. 当紫外线指数低于3时(早上和下午晚些时候)晒太阳。
2. 不要晒伤。
3. 当紫外线指数大于4时,戴帽子或使用防紫外线伞。
4. 早上使用UV灯来促进昼夜节律,而不是晒太阳。我使用10k Lux Carex灯。
5. 你可以补充维生素D,我每天服用2000 IU。
6. 使用能防护UVA和UVB的防晒霜。我使用EltaMD。
7. 如果可能,使用矿物防晒霜。
8. 晒伤可能比化学防晒霜更危险。尽量避免两者。
9. 如果你不喜欢防晒霜,请参考1、2和3。
@loikein https://libregd.github.io/posts/c_ReLog/000.md/
虽然拖拖拉拉,但还是算写完了.jpg
注意到原文書名《The Way We Eat Now》以後我比較理解裡面章節的編排了。”you are what you eat”,不只人是這樣,飲食與文化的互相形塑,也是一種理解當代社會景觀的角度。
全球化,地方飲食與物產界線逐漸模糊,如今我們走入超市時,很容易與遠在千里外的國家買到同樣的商品。我們活在一個全球飲食逐漸標準、單一的時代,卻也是一個最多選擇的時代。
個人主義,民主與科技,追逐效率與多工,讓人與時間的關係與以往不同,飲食也逐漸脫離一日三餐變得「點心化」。碎片化似乎是當代文化的一大特徵,我們的注意力和時間,私人與公眾的分界都面臨模糊與斷裂。
我覺得很高興作者Bee Wilson沒漏掉當代飲食文化變遷所標註的性別意義:女性過往總是扮演家庭的照護者,如今女性對於時間該怎麼花費有了更多的選擇。然而準備餐食實際是「較無價值」的嗎?準備恰當的一餐,滋養自己與所愛的人,難道不是一種權力和人性的回歸嗎?
正因為我們現在有更多選擇和機會,也許自炊這件事能夠回歸更單純的創作與經驗本質。
waiting for the day co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