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了一下看过的香港纪录片,很多佳作,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顺便分享几个自认申请难度低,适合保底/不管教学质量只想出国润的友邻的设计类学校:
-创意设计学院CCS Collage of Creative Studies(美国)
位于底特律,城市治安和经济堪忧,但据说学校在富人区所以治安还行。奖学金异常慷慨,那年许诺白龙23500美元。产品设计(他们叫integrated design)还成。需面试。这个系系主任是非常温和耐心和蔼。
-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SCAD Savannah Collage of Art and Design(美国)
有四个校区:亚特兰大,佐治亚,萨凡纳和法国拉科斯特。大陆学生非常多。奖学金几百到几千不等。有电话面试,但面试官是华裔可以说中文。
-SVA The School of Visual Arts New York City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美国)
不太清楚具体情况,但据说很好申请。
- 英国布鲁内尔大学Brunel University London,金斯顿大学Kingston University据我作品集机构老师说非常好申请,基本申了就上
分享一个人类学课上的高光时刻,关于新疆集中营。
事情是这样的,某节lecture上professor用新疆集中营作为生殖管控和国家主意的例子。某小粉红事后给教学部门写信投诉教授,主要有三个指控:1. 声称集中营、强奸和生殖管控不存在,教授提供虚假信息。2. 声称教授anti- Chinese。 3. 在课上讨论这样的议题inappropriate且disrespectful。
教授于是在第二周的lecture上公开用五分钟时间回应了这封邮件。我真的觉得太酷了!(或许这才是真正好的政治教育下正常人的思维吧!)关于第一点真实性,教授说她不是从西方媒体了解到这些信息的,并且她罗列了一长串维族人撰写的民族志和自传。关于第2和第3点的回应尤其酷,我把她回应的中英双语对照贴在下面,象友们可以瞻仰一下,反正我是被爽到了。
虽然在每个账号上(除了微信票圈,怕家人看了担心)都发一遍挺不好意思的,但这确实是封禁以来自己做过最重要的一件事。
我居住的小区物业和居委会现已处于半停摆状态,最近志愿者群和团购群似乎也发生了矛盾,原小区配送人员多半罢工。很不巧我订购的速冻食品偏偏今天送到了,门卫保安表示不许自提,一个片区最多派两名志愿者来取货分发。楼长在我们楼道核酸群里劝大家忍耐几天,不要因为拿外送让楼道变阳楼。我既担心速冻食品来不及取会变质(关系到我一周的口粮),又有些气愤于“饿死事小变🐑事大”的态度,于是借来一整套防护服、帽子、手套、口罩,给物业打过电话后骑车去了外卖暂存点,告知我就是志愿者,给我们片区分发今天的快递。 1/
#中国的希望
反抗是一种选择,是一个隐藏的选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看见了、听见了。只要我们不害怕,害怕的就是他们。
我对中国文化没有特别的情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还不及外语。但我想要说的前人们都说过了:
人固有一死。
等死,死国可乎?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不论反抗的程度和形式如何,它都属于反抗。剧烈反抗会受到迫害,甚至会死,#微小的反抗 就未必了。抓一个关一个,甚至抓一个枪毙一个,对共产党苟延残喘没有任何意义。韭菜枯萎了,镰刀割什么吃呀?
反抗、辱骂甚至是沉默,都是一种选择。选择发声、选择点赞转发、选择默默记注这一切,和选择不去看新闻以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都是一种选择。
当人意识到自己可以做出选择的时候,就可以保持自己的力量。
(刚想引用前几天象上看到一篇文章找不到了,大意是脑科学研究显示,选择可以改变认知能力。找不到了……哭。)
《La légèreté》
英文版 《Lightness》
“terrorism is the sworn enemy of language”
很难描述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如果让我在全书中只挑一页来代表主旨的话,我选择图4。
在面对恐怖主义时,仍能有勇气去调侃和讽刺,是这个世界上最强的力量。
2015年1月7日,查理周刊总部发生了一起恐怖袭击,作者Catherine Meurisse 因起晚了没有赶上公交车而逃过一劫,但是她的很多同事都丧生了。事情发生后,她遭受了巨大的创伤,一度失语,甚至失去绘画的能力,记忆被搅成了碎片,现实和想象全部混杂在一起。
这本漫画描述的是她治愈心灵的旅行。在书中,并没有对枪击案细节的描绘,在采访中,作者说她拒绝在漫画中描述这些凶手,她认为施暴者没有资格在艺术家的作品中留下画像。
作者在这本书中重新带读者去审视那些充满美的地方,现实中的小幽默,和曾经的艺术作品,用更强大的美来抵抗暴力,因为那些怪物永远无法从他们身上夺走的东西,就是人类对文化的渴望。
Catherine Meurisse是那种很特别很特别的艺术家,她从不会把艺术之美束之高阁,她会把艺术和日常紧密结合在一起,消除大众对于一些作品解读的负担。
“We have art in order not to die of the truth”
4月11号是王小波的忌日,记得微博上一个博主用这句话缅怀过他: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现在我也写不出太多文字来抒发我对这个人的感情,但是王小波真的就是那种我会想成为的人,大白话就叫偶像吧(当然最近提得比较多的偶像是莫德里奇和克洛普
记得王小波的文章很灵,是字面意思上的才子书。他的爱情故事和情书都很美,他和李银河在他生时的长相思,和在他死后的久别离都让人感慨——不过要为这些津津乐道,多少就有点东坡和东坡肉的差别了
缅怀王小波一部分也是因为在他身上看到了九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更准确地说是知识分子该有的样子。九十年代并不美好,但想起北京的某个筒子楼里,一台破旧的电风扇旁,蜷缩着一个佝偻又瘦长的身影,留着半长头发,脸色很差、嘴唇乌青,牙上也不少烟渍——这个中年男人就在电脑前用自己编写的排版软件嬉笑怒骂间留下了很多文字,这些文字又将在此后几十年间照耀很多的灵魂,这时你确定:一颗人类之星曾经那样闪耀过
根据白龙自己经历和本科学校条件,写了一点出国申请的材料清单与如何准备。虽然早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了,但仍然希望可以帮到人。
图很长,可以的话存下来再看?
#长毛象安利大会 #长毛象安利交换大会 #万能的长毛象
妹妹以前写的中国人:
“仿佛所有的中国人脸上都打着印记一样,当我来到德国,总是可以一眼认出哪些是中国人,姐姐也是一样。我们绝对不会把一个日本人或者韩国人错当成中国人。那与生俱来的,唯独属于中国人的隐忍的、谦卑的、勤勉的气质,就是我们统一的标识。并且他们都有着些许灰扑扑的疲倦,那是藏在沉静外表之下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一点点捉襟见肘,一丝丝萦绕不去的淡淡忧伤。当我仔细看他们时总是不免心中伤感,我在他们眼中看到的是我自己,如他们一样。这些或相识或陌生的与我擦肩而过的中国人,我想他们也是被不可获知的原因推动着向外面走去。他们悄悄散落在世界的角角落落,他们可以很卑微的活着,但那蓬蓬勃勃的生命力却像是野草,可以在任何一个石头缝隙里顽强的生根发芽。”
正好看到时间线上有象友提到家庭常备药,我这边也提供一些常用的药名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一下。
【感冒药(缓解卡他症状)】:泰诺,新康泰克,三九感冒灵和连花清瘟颗粒的话看你接不接受解表的说法,体感效果也是有的
【解热镇痛/非甾体抗炎药】:洛索洛芬钠(乐松),对乙酰氨基酚,依托考昔,布洛芬(缓释片起效慢,急性发作用平片),注意不要空腹服用
【止泻药】:蒙脱石散,易蒙停(如果确定是肠道感染食物中毒,不要用止泻药)
【肠道感染】:诺氟沙星
【外用止痛贴剂】:氟比洛芬贴剂(得百安)
【抗过敏药】: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开瑞坦)
【晕车药】:苯海拉明
【胃药】:雷贝拉唑等所有后缀带拉唑的制酸药,铝碳酸镁(达喜)为护胃药物
其他想起来再补充。
waiting for the day co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