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花雪随风摇摆着,他有点晕。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土豆——山药蛋——马铃薯。马铃薯是学名,爸说的。……马铃薯研究站很清静,一共没有几个人。就是爸爸、妈妈,还有几个工人。工人都有家。站里就是萧胜一家。这地方,真安静。成天听不到声音,除了风吹莜麦穗子,沙沙地像下小雨;有时有小燕吱喳地叫。(摘自《黄油烙饼》)
#日常
白天和我表弟出门逛街吃饭,商场里全都是人,很多新开张的饭店和奶茶店,买奶茶还要排队。
晚上听我妈和我讲她从医生护士朋友那听来的新闻。三甲医院护士长,阳后第三天就去医院上班了。一次值夜班就死了6个人,救活了一个老头,医院里也没有药,只能非常朴素的让老头趴着睡方便呼吸,最后老头挺过来了。救活了这个老头,护士长当时就哭了。护士长的老公是脑外科的医生,专门做开颅手术的,也被拉去看新冠的病,但他“根本不会看”,只能让病人都去做CT。虽然去世的人很多,但完全没有医闹这样的事,大多数家属都默默接受了事实。可能死的人太多了,所有人都有点麻木。
本地的一家很有名的养老院里也爆发了,很多老人去世了,但当患病率到达40%的时候养老院才让阳性的工作人员不要来上班了。老人阳性了,养老院就通知家属把老人接回家,因为害怕老人死在养老院。一个亲戚家的老人就是这样,最后死在了家里。
本地搞丧事的”丧葬一条龙“服务已经完全服务不过来。按照原来的习俗,需要有人奏哀乐,请“孝子孝女”搭棚唱戏,还要请和尚念经。现在哀乐乐队每天忙不过来,更不用说其他。城市的丧事简化为两天,农村就用“四天”代替“七天”,完成“做七”的流程。火葬场需要提前三天预约,但仍然不够烧,原来一个炉子烧一个人,现在一个炉子烧三个人,然后家属分分骨灰。
真叫人难过呀。一边仍旧是歌舞升平和新店开张,甚至有点报复性消费的趋势,一边是忙碌的火葬场,几乎每户人家都有老人去世。所有人都是被迫地往前走,生活是被迫着继续的,不能停下来哀悼。在想所有人的痛苦汇集起来该是多么多么的巨大呀,称之为“国殇”都不为过,但没有公开的哀悼,热搜上仍旧是明星的八卦琐事。不想用“讽刺”来形容这件事,因为那太没人情味,太轻飘飘了。
东吴证券关于每月核酸检测付出216亿元人民币的测算,是在上海刚刚封锁的时候,按照全国涉疫人员1.8亿人,每人48小时核酸一次,每次按照医保局混检单价8元相乘简单算出的,它只是对“付给核酸公司的钱”的估算。按照同样的算法东吴证券得出结论如果所有二线以上城市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其一年的成本上限约为1.7万亿元人民币。这也是单付给核酸检测公司的钱。
东吴证券另有一份报告测算二季度开展常态检测付给核酸公司的钱,其中只有4月份的数据是实际发生的,国家卫健委公布的46亿人次。如果按单管混管的均价计算,支出是828亿元。
至于社会付出的成本,或哪怕政府额外动员所付出的核酸以外的成本,都没有算过。香港之前在大陆所谓支持下搞过一次半全民核酸,据金冬雁说花了80亿港元。香港的算账方法是比较实在的,连测试时的接线员人工成本都算进去了。后来梁万年到香港也这么给他算了一回,账面都公开在新闻上来回播,结论是花费太大香港财力不够组织能力不够,求别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