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国家的英雄主义片:主角每时每刻都在质疑国家机器的抉择,不相信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只相信自己做为人的感情。救人的瞬间靠的都是自己的人性本能的选择。
中人的英雄主义片:主角每时每刻严谨的遵守国家制定的每一步方针政策,哪怕违背人性论理,只要为了大主义万死不辞。出了错都是因为下面执行的不对,下面的人被圣母这种感情累赘了。
#令人不得不吐的槽
也啰嗦一点城市规划的话。
看到这一篇,勾起了许多以前讨论的回忆。也跟进写一点自己的看法。北京以及与北京城市规划建筑为模式的大多数“新城”的建设,其理念是基于“纪念碑”式的审美模式,这种模式与意识形态是有关系的,这一点在苏联最为明显,其实在纳粹时期也有体现。整齐、划一、分隔、肃穆。纪念碑式的规划带来的结果就是,它是用来膜拜的,不是用来生活的。这就是生活场所始终与殿堂不会混为一体的缘故,链接里的文章举的巴西利亚的例子最为典型,但凡去过巴西和在那里生活过的,没有不吐槽这个城市的极度不便利的,而历史上还有一个城市也是用作膜拜却不是生活的,那就是英国人治下修建的新的德里。不适宜生活的城市脱不了最终成为鬼城的命运。
文中提到的数据依据很完备,特别是毛细血管道路的规划方面,涉及到比如城市的繁荣度、市民阶层生活场所、交通拥堵等等的问题,在这之外,再补充一些我们以前讨论的内容。
其一是社区的安全系数降低,尽管中国的大城市被称作最安全的城市,其安全是依赖大量政府机构来实现的——自上而下的警力、无所不在的监控——而并未能够保证和提供可持续性的民间自然形成的安全,这种安全依赖的是繁荣的社区,包括大量私营场所提供的一直处在活动状态的人群、照明、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的连接、情感上的同理心与互助等等,与之对照的,是封闭的社区,越来越多的无人死角,阶层的隔膜,进而产生的隔阂冷漠甚至仇视。展开还能讲更多,此处不再多说。
其二是城市规划带来的问题会更加加剧女性的负担。一方面是上面提到安全系数降低时,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女性,女性可能遭遇更高的犯罪暴力。其次,在社会中提供大量护理和照顾等无偿劳动(也包括有偿劳动)的也是女性,城市规划的不合理导致时间成本(从一个地方抵达另一个地方所需要的时间)的增加影响女性更明显,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规划自己每天的安排,接送孩子、照顾老人、采买家务所需、上班等等,也会更进一步加剧性别和阶层双重的结构性的差异。
其三是它会使得低效率进一步更加低效。链接里的链接那篇文章提到了城市拥堵,这是一个巨大的浪费,提到市民经济的衰败,这一点很重要,市民经济也是社会经济的毛细血管,也间接提到土地开发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引发出来的是,土地开发的垄断性带来的高成本和封闭式社区生活的高成本,会逼迫居民,特别是外来人口或年轻一代向外迁移,而可惜的是,连城市内规划都不会有“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思路的决策者们、也一样不会考虑城市间特别是卫星城镇为枢纽城市注血之便利的考虑。还是拿北京做例子,北京各个火车站与机场与地铁之间的连接便利性和快捷性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一个城市能够与其他附近的城镇、其他大国内的和国外的枢纽建立起来便捷的连接,才是现代都市规划的主要思路、比如TOD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以鼓励更多公共交通的使用,而降低私家车辆的拥有和使用。TOD模式里车站的建立与开发和利用很重要,并与整个城市包括老城、新区打造起来一个顺畅的公共交通网络,考验的是整体与细节规划能力。
胡昂写过一本书《日本枢纽型车站建设及周边城市开发》,应该是中国比较少的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前年通过朋友(他的亲戚)拿到这本书读了一下,很有意思,了解到日本各个城市规划当初的思考与经验。这本书着重在介绍上,没有进一步深入分析案例(短板)比较可惜,读完也有不少问题,特别是人文软件方面的考量,很想有机会能请教他。有兴趣可以找来一读、不过大部分还是数据,可能会觉得枯燥。
中国城市规划还是在很粗糙的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意识形态上的管控也是无法绕过去的坎,不解决这个问题,终究会卡在原始层面,无法前进,包括对社会上低阶层人群需求的考虑、障碍人士需求的考虑、女性需求的考虑、儿童与老年人需求的考虑等等等等。路再宽,楼再高,只会进一步加剧这些问题。
https://mastodon.social/@simonknowsnothing/109744554202874286
有人觉得在标注来源的前提下“以不谋利的方式(无授权)转载复制传播”是可行的,我不赞同,并且我觉得有一些另外的问题要讨论,就是很多人对“标注来源”的想法太轻巧,对互联网账号“谋利”的想象又太狭窄了。
假设说A发了一条15分钟的视频,被B搬运到自己主页,在评论区写了一句: source: A。这种操作常见于对Tik Tok、推特、p站等外网账号的搬运,就直接上纯英文,很多人压根不会去思考那串评论是什么意思,B也完成了自己“标注来源”的任务。现在微博营销号搬运抖音视频时也是同样的套路,发一条账户截图说明是这个用户的视频就完事了,不存在任何事先授权和事后弥补的流程。这就是我们常见的“标注来源”,流量不归于原作者,讨论不到达原作者,这种标注来源没有意义,只是在自欺欺人地合理化自己的搬运行为。
一个人做了一篇分享,费的心力绝不仅限于写它的时间和精力,还包含了ta人生里用来经历和思考这些事情的部分。在分享时,ta发在哪里,进行怎么样的互动和交流,又会构成新的经验。有人搬运它们,就会新建一个未知的传播链,原作者失去了和这条传播链的联结,而且新的传播链里,由于知道是搬运,大部分人不会问问题,只会转发,马克,隔空指点,有效交流比例会变低,它成了一则信息而不再是一条分享了。
另外,流量对于任何原创用户都是很珍贵的。辛辛苦苦制作内容,得到的流量应该汇聚于ta本人,无论是用于讨论交流、用于享受夸赞,还是用于集中变现。而转载的那条传播链,所有的流量并不归属于原作者本人。就算有一些转载者贴上了原作者主页“传送门”链接,我敢说80%的人并不会去点击,只是很方便地看完了搬运内容,然后关闭。
而且,一条内容被无授权转载一次之后,就会有其他人无授权转载第二次、第三次……他们会觉得,哦反正前面已经有人搬了/我只是复制的这条,又没直接复制原作者/大家都在说,还不让人讨论了/偷营销号的东西能叫偷吗?
我不会说“这样下去迟早没人做原创”,总有新的人来,但确实越来越多的作者被这个破环境磨损到不再想分享了,希望各位珍惜每一个人。
再说到互联网账号是否营利的问题。(我很想吐槽一句有人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享受被众人注视的感觉,但还是要正经地说)
即使只要没有获取真金白银的收益就不算营利,但你仍然是不可能判断出每一个账号在无授权搬运时有没有营利/是不是为了营利的。因为,就算抛开那些硬广软广微博共享之类千变万化的赚钱手段,营利也并不是一个一次性的动作。
让我们再随手假设一个情境: A发原创,B搬运到自己的主页,看上去只是交流用,B也没有发过任何广告。由于B的资讯很多,很及时,慢慢的有人气了,B也找到一个时机蹭个热点话题迅速吸粉一波,同步再买点僵尸粉,让自己看上去像一个冉冉升起的沧海遗珠优质博主。等B把这个账号做大,开始接广告,接付费互动。
请问,B是不是营利了?B搬运的时候是不是规划过今天?B赚的钱是不是相当于有一部分是从A和其他原创作者那里偷来的?
我觉得没必要判断偷东西的人是不是用这东西来营利了,他揣了二十年再卖,你能蹲他二十年判定他的钱确实来路不正吗?你不是失主,你一般第一年就撤了。
他偷了东西,就这么简单。
P.S. 说实话我觉得只要自己做过点有内容的东西应该都能理解被无授权转载的恼火,真不知道怎么还有人在这里用“违背互联网精神”来说事。
“互联网精神”不是用来强行要求别人参与的,你分享你的东西可以,别分享我的东西。要这么说的话,那我就是没有互联网精神,我需要我所有的发言都在自己看得见的地方以我自己允许的方式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