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国博借展之后强抢不还的可太多了,比如安徽省博物馆的鄂君启节各抢舟节车节一件,造成整组文物的符节对应的文化空间意义彻底丧失。你京的各种大大小小的爹级机构就是这样从各个方面展现出令人恶心的无耻的权力缩影【另劝别买国博首博文创品,质量非常堪忧,亲友以前在这两家的代工方呆过,从此我就对国内博物馆文创基本拔草了……

o3o.ca/@twentysomethin/1142781

19世纪左右的莫斯科风俗2333 蹭饭30年不知道名字2333
“通常是这样的,如果你在一户人家家里吃过一次饭,那么你应该时不时地再回去吃:不再去的话是要得罪人的。这种风俗如此普遍,以至于对贵族来说,很有可能一日三餐都在外面吃。然而永远不要频繁地只去一家,以免惹主人生厌。像舍列梅捷夫、奥斯特曼—托尔斯泰和斯特罗加诺夫这些王公贵族都有长期的食客。科斯捷涅茨基将军在奥斯特曼—托尔斯泰伯爵家里吃饭吃了20年——伯爵已经习惯在开饭前半个小时派自己的马车去接将军。斯特罗加诺夫伯爵有一位客人在他家蹭饭将近30年,但他却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直到有一天这名客人不再出现,于是伯爵猜他应该是死了。结果这个人还真是死了,他死在来吃午饭的路上”

看伯格医生讲断食,说有个人极度抑郁,沮丧,想在家里自杀,他的计划是把自己饿死,于是他一天没吃东西,两天没吃东西,到了第三天不仅没死,反而情绪好了非常多,身体也觉得十分轻松,他也不想死了,反而觉得莫名其妙,于是上网搜自己为什么没死反而感觉不错,发现自己误打误撞触动了断食带来的好处。-----被这个例子戳中笑点,笑了两三分钟。

看到一条微博 weibo.com/3256966805/PlmtKfSUF 谈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原型,算是这篇豆瓣影评(即联合报新闻报道汇总) movie.douban.com/review/548739 的简要版。此外我还读了一篇台湾博主的文章《建中學生的少年殺人事件簿》,对相关事件有更详细的梳理:mypaper.pchome.com.tw/kuan0416

电影改编受称道点是将“情杀”演绎为“时代杀人”。女孩从被害者变成了“抛弃主角的时代”的代言人,故而有了被杀前的自白“我就跟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为你)变的”。影版男主行为因此被赋予悲剧色彩,但原型案件中毫无疑问女孩才是时代下的牺牲。

原案凶犯茅武是浙江籍,父亲在中研院任职,家里有六个孩子,茅武行五,大哥二哥都就读于台大,案发时长姊已经做了老师。被害者刘敏是山东籍国军遗孤,与寡母相依为命。除了浙江与山东的地域矛盾,原po没有提及的一点是,当时相当多山东籍士兵是内战期间被抓壮丁的民伕,被迫参与战争背井离乡,待遇也十分微薄。死者身份籍贯无疑触及这层敏感神经,在情治机关管控下,媒体连篇累牍报道男方的“情书”,却只字未提女方的家庭情况。

即便事件定性为情杀,媒体报道中也有抵牾之处。比如被害者刘敏是否移情于同学马积伸(茅武认为的情敌),便有一位与双方都认识的证人表示“并不知道刘敏与马是否有爱情关系”。早期报道中茅武在警局自白:与刘敏“发展了超友情的关系,但刘担心怀孕,所以两人约会时只限于接吻”,但在联合报1961年8月庭讯报道中,茅武却“否认与刘敏有超友谊关系,只说是普通朋友,感情很好”。又比如某些报道中说假想情敌马积伸是“海盗帮”成员,而前文提到的证人却说“马没有参加不良少年组织”,在某些版本中,则又变成了被害者刘敏之前曾与另一名“海盗帮”成员交往。可见男方的陈述不可尽信,且存在着对女方的污名化。

电影则变成了戒严时代的叙事。小四的公教家庭背景在电影中有了更丰富的延伸:杂居在本省人中间的外省人、清廉正直而被举报的父亲、日美文化的影响……孤立、背叛、迷茫、压抑,时代死局和父辈孽果推向了那一夜激情犯罪。导演当然有艺术创作的自由,我也认同原博所说“小明只是借由刘敏的经历生发出的一个角色”。但小明的造型与当年报纸上被害者照片那样相像,而她的籍贯“山东”被安置给形象恶劣的眷村帮派老大作代号。联系原案背景,实在不能不产生痛苦。内战让她成为孤儿,为了掩盖内战的罪孽她的惨死被渲染为情杀,当后来的电影来控诉戒严时代时,她的出身又难以唤起群体共情,反倒成为被控诉的社会缩影……就连罪案中唯一无可辩驳的事实:她被当街残忍杀害,胸背额肩连捅七刀,三刀甚至是在倒地后追斩,也被演绎成了痛悔相拥,还有比这更彻底虚无的死亡吗?

清明也是怀念的日子,怀念逝去猫,珍惜眼前猫,过好每一天。

猫猫好像很喜欢独处,他也不是睡觉,只是找个地方静静待着,看看天看看墙壁看看花,那种享受的样子我估计相当于我们沉迷看书看电影打游戏玩手机,我们一坐就是几个钟,他一坐就是十分钟。

宗其香之春
「云南多奇花异木,丽江之山茶花树尤叹观止。六一年春月,在夕笔峰小学写生,其香。」

显示全部对话

最近在看《美国谍梦》,第三季第二集苏联监狱的场景,马桶旁边放了一卷厕纸,而实际上苏联的卫生纸非常短缺,人们常用的是报纸或者包装纸,就觉得美国人还是被富足限制了想象。

再稍微搜了一下,原来苏联的第一家厕纸工厂建成于1969年,在他们把人类送上太空八年之后。

感觉生小孩、发生性关系、作为朋友一起玩、一起生活就是完全不相关的四件事,但人类企图用单一配偶来把四件事全干了,不出问题才怪

我真的万分切身地体会到爱情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精神错乱。你爱上某人时,你总是爱上她的局部特质,你不可能爱上一个完整的人,爱上一个真实的人,压根就没有这种东西。你见她才几次,但你已经爱上她了,更像是爱上你自己,她是镜子又是窗户。其实她每天只想睡觉,偷偷想过把你删掉,但你不在乎,你用一个微小的细节,编织出了一个屋子,然后住了进去。
这种自私的爱情不是对现实的适应,它总是对现实的重组和再解释。它创造出一个平行宇宙。在那里,偶然被重新解释为必然,在最初的时候,你能容忍她的一切缺点,对不对?你内在的混沌在那里被转化为意义的燃料。
其实就是精神病。我正在。

这是3月15日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大游行,7点左右哀悼时的航拍,我从Reddit上搬运来的视频,非常震撼,仿佛,天地倒置,人群在地面用手机后置灯打出的银河,街道蔓延至城市远处的天际线。我也是其中一盏小灯,与有荣焉。

心情是不要用现代人的眼睛看一生一世的爱情观。药石食物的匮乏和交通的困难导致了在古人相对短暂的平均寿命中,分离期待却是漫长的,因此相怜相念与尔偕老作为温柔而悲哀的誓言是可以应验的。现代人拥有更长的寿命和神话般迅捷的交通交流,人呼吸尾气食用抗生素,突发性间接性地产生性冲动,一生一世地爱某个人当然成了天方夜谭,毕竟在古人的语言中金石是最牢固永恒的意象,而现代人都知道这些可以用强酸融掉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