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谁懂,在小红鼠看日本旅游城市推荐,博主写广岛是这么说的:值得一去,有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城市遗迹。清冷的色调,很出片。不可置信地看了好几遍确认不是自己看错了,谁能想到现代人注视着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城市遗迹心里想的是好出片……

看到三江学院阿姨住厕所隔间的新闻……刚好这两天看完了《我的母亲做保洁》。怎么说,如果不是看书我真的想不到在深圳这种超级大都市,保洁居然会时薪这么低,活这么重,就这还是保洁员们只有在深圳才能得到的待遇,回老家的话更是一无所有。很多很多的保洁员就是住在厕所隔间、过道、杂物间里,因为高昂的房租他们承担不起,因为每天十六个小时的工作不允许他们有长时间的通勤……

光鲜亮丽的社会背后到底有多少人在贩卖体力精力尊严维护……

顺带,我小朋友的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入门书单
(其实偏向英国史)
(尽力了,都找的有中文版的……)
(很多好书没有中文版,好遗憾)
中世纪的话,布洛赫的《封建社会》,汤普逊《中世纪晚期社会经济史》(观点有些陈旧了,只是入门用),《国王的两个身体》《蒙塔尤》,趣味读物的话,《千年》《阿金库尔战役》《远方之镜》《金雀花王朝》《黑太子》《威廉马歇尔》《钱袋与永生》《漫游中世纪的英格兰》《恶病年代》《血夏》。

文艺复兴时期,《剑桥文艺复兴哲学史》,《被弃的意象》《转型的时代》《国王神迹》《16和17世纪英格兰大众信仰研究》,趣味读物《奶酪与蛆虫》《最后的世界帝王》《空王冠》《百年都铎王朝》《漫游伊丽莎白时代的英格兰》《无敌舰队》 琳达德莱尔的《都铎王朝》蒂姆哈里斯的《复辟》

uffizi美术馆门口的常驻嘉宾,这只埃及雁居然有名字 :aru_0220:
(友发来,猜香油也爱看……

野生的有蹄类动物在野外经常会采用一种共同警戒模式(mutual vigilance),它们组成两两一组,看向对方的背后,这样就可以覆盖到360度的视野,随时看到有没有掠食者从任何方向靠近。

图1:南加州的野驴在开阔山谷里采用共同警戒模式
图2:“好困哦,让我摸会儿鱼……”

#假装国家地理

6月19日是世界信天翁日。信天翁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鸟类,翼展可达到3米以上,单体重量可以达到10公斤

拥有如此庞大的身躯,信天翁居然也以长途飞行能力著称——它们可以单日飞行900公里,繁殖季节的觅食范围甚至远达上万公里。能做到这点是因为它们飞行能力卓越,采用一种叫做动态滑翔(dynamic soaring)的技术,利用风速梯度,通过不断地在不同风速区域之间穿梭,从而获取动能。科学家们正在向信天翁学习,研究如何在无人飞机上更有效地应用这一技术

在信天翁科22个物种中,有21种都或多或少受到生存威胁。信天翁的主要生存威胁来自商业捕鱼中的延绳捕鱼。与其它海鸟一样,信天翁会被鱼钩上的饵料(通常是一些内脏)吸引,一旦信天翁尝试攻击这些诱饵,它们就会被鱼钩缠住,进而淹死

#假装国家地理

在这里,有一个来自东非巴友柔(Bunyoro)王国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男人搬到一个新的村子里。他想看看他的邻居们是怎样的人,于是,他在半夜三更假装暴打自己的妻子,想看看邻居是否会向他抗议。他并没有真的动手打他的妻子,而是在打一张山羊皮;同时他的妻子则凄惨地尖叫,仿佛丈夫要杀了她。没人来找他。第二天,这个男人和他的妻子收拾行李,离开了这个村子,寻找其他的地方居住。

(1/n)去年整理广西空军抗战史的那篇文章发在豆瓣引来了一位当地的记者,向我询问一些资料,并出示了他将近二十年前采访49年后返回本乡的两位广西航校一期学员及其家属的记录。

这两位飞行员我都有印象,而且还对其中一位格外深刻一些。因为他们直到退役军阶都不高,49年相当于是被国民党抛弃而留在大陆,随后又在共产党历次运动中受到打击;但一位在50年代末“起用旧人员参与国家建设”时进了体委从事航模培训,做到退休,很有声色,学生里出过世界冠军;而另一位却是后半生无业终老,以摆摊贩卖和在江边挖砂挑砂二十年养活四个子女,后来放弃重体力劳动还不是因为年高力衰(那批人普遍在民元前后出生),而是批斗中被打断了腰。这个遭遇在他的同期人里虽然不是最惨的,但我读到的时候,也忍不住想,“少年十五二十时”作为百里挑一的空军将官预备役,每天晨训游泳十几个来回的柳江,中年以后在同一条江边挖沙二十年,这是什么感觉。人的弹性真是大得可怕。

刚好遇到这位记者,我就问他:某某为什么后半生没有“出仕”?记者说出一段我没听过的事来。tbc

今天听到的一个故事,民国时候广东开平赤坎镇的一位大哥移民加拿大之后靠辛勤劳动发家致富,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把乡亲们都带到加拿大一起发财。后来他们一起落叶归根,在故乡修建了碉楼,就是让子弹飞里黄四郎那种。这在民国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是常规操作,开平的别的村子也有好多好多这种碉楼,今天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厉害的是,1951 年,土改的消息传来,这位大哥又召集大家开会,然后大家一起举族远走加拿大。他们的这个村子从此荒废,直到今天。

以北京的人口密度城市规模政治地位,标配咖啡冷气三明治的便利店覆盖程度是,我走了一天半,一家没碰上。北京人真的不想引进一些日本买办吗

刷到一个采访环卫工人的视频,一个环卫阿姨60多岁,全年无休地挣1k工资供孙子读书。被问到有什么梦想时,我以为她会说希望儿孙辈都不用她操心,或者她能做轻松一点的工作之类的,结果她说她下辈子想做一只小鸟。

大学同学是浙江人,每年杨梅季的时候就会给我们寄她家里种的杨梅。她说拿到杨梅以后先放进冰箱冷藏一下,然后直接吃就好了,不要洗,不要碰水,水会稀释杨梅的风味,一天之内吃不完就直接冷冻吧。我说不泡一下吗万一有虫……她说哦不是万一有虫,是百分之一万有虫的,这些虫子都是从小在杨梅里面的,吃起来也是杨梅味,它们就是杨梅,吃吧,别怕!我就没洗直接吃了,,素食主义者会吃杨梅吗(突兀

1978年三位记者作家成为红色高棉夺取政权以来首次访问柬埔寨的西方人。他们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作家,柬埔寨人民的老朋友Malcolm Caldwell;因批评美国外交政策出名的圣路易斯邮报左翼记者Richard Dudman;和曾在柬埔寨报道越战的华盛顿邮报记者Elizabeth Becker.
三人全部行程由柬方安排,住处房门上锁不得自行外出,全程不得私自和被采访者交流,到这里都是老🀄 人可以理解的。访问柬埔寨过程中三人常常发生争执,Malcolm和Richard认为红色高棉的清洗是革命路上的必要牺牲,所谓大屠杀是帝国主义的污蔑,而Elizabeth反对。
最后一天三人成功面圣见到波尔布特。准备好的问题几天前就写在纸上交给柬方,但波尔布特坐在王座上丝毫没有提及他们的问题,而是lecture了他们一个多小时为什么北约应该选择支持红色高棉对抗越南。期间波尔布特和老朋友Malcolm相谈甚欢。晚上三人回到住处,11点时红色高棉士兵开枪杀死其中一人。那么老🀄 们猜一猜死的是谁呢?
答案是柬埔寨人民的老朋友Malcolm. 剩下两位记者回到美国后发表了完全不同的报道,Elizabeth的报道揭露了红色高棉政权的黑暗,而Richard继续维护红色高棉否认大屠杀,后来Richard的报道获得了新闻奖。2015年红色高棉倒台36年后特别法庭审判,Elizabeth作为控方证人出庭,Richard作为辩方证人出庭。在此之后他才第一次承认红色高棉的惨案可能确实存在。
那么红色高棉为什么要杀自己的老朋友Malcolm呢?没人可以知晓答案,不过今天Q&A第一亲历者Elizabeth推测是政权内部有一些"serious people"比如农谢,想借此send a message, 让西方人不要再想访问柬埔寨,leave us alone. 所以要杀老朋友而不是不相识的记者。Elizabeth说后来档案显示红色高棉根据她当时准备的问题认定她是CIA间谍,而波尔布特认为Richard也是CIA间谍,and that might be exactly why they are spared.

图二前排左一右一分别是Elizabeth和Richard,后排黑衬衫是被杀的Malcolm. 彼时红色高棉禁止travel,几人是吴哥窟里唯一的游客。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