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每个人对爱情的定义都不一样。大多数中国人对爱情的要求都抬得过高,使得爱情需要承载的东西太多了。需要忠贞不二,需要天长地久。又要心动,又要知心。描绘成一个根本不可能的东西然后说不相信爱情。我对爱情的定义很简单,就是心动的感觉。把其他的要求都和这种感觉分离开来,是朋友,伴侣,家人等。其实找心动的感觉着实不容易,但是比起既要且要又要,还是有机会,所以遇到了就一定要抓住。至于其他的,就另外讨论好了。

一位豆瓣友邻这段留言很有意思「…按照咱们的标准,我国就不怎么存在“爱情”。但是因为实在太多了,大家必须得尽量往上靠,美名其曰“爱情”,这样大家日子感觉还有意义。得给一些“乱七八糟”取名“爱情”。尽量还是对爱情祛魅,人生才得以开阔。」

“美的直觉”

被问过无数次“你拍照/人像有什么技巧?”,答案却令大多数人失望:抱歉啊我是直觉派的。后来最多加点光线的基本要求。

画画摄影这些事,当然硬要分析也是能说的,构图、色彩,像前段时间写的那个“化妆逻辑”。只是必须开诚布公,在大多数作业,按下快门或涂上某一笔的时候,我没有精密计算那些东西。我只在想“舒不舒服”。
直觉是什么?或许是无数次训练后留在dna里的东西,审美习惯?更配合大众逻辑结果的感知?
但它不能被高效地传达。因此才诞生了教育,让它变成理论化的、可复制的。但我一直不清楚,严守黄金分割的匠人一定感受到了“美”吗?不是“正确”,而是令人震颤感动的美。

几年前朋友和我讨论历史上某一时期的画面色彩——为什么我们看到这种色彩组合就会定位它的时期,现在的“复古”在历史上那个时期是“当代”的吗?
后来我看《艺术与错觉》,又写论文,重新和她聊这个话题,我的看法是“我们受制于从小到大的视觉经验,它是不可避的。而不同时期的色彩又与地理、颜料或机械技术发展有关,所以会有时代特点。”
谈直觉便让我想到这种私人的视觉经验。

p1 mp.weixin.qq.com/s/gg6-D-RaYAH

动物学家 Loren 提出了一个婴儿图式(Kindchenschema)的概念,是指一些面部特征组合能让人类感觉到眼前的生物非常“可爱”,并想要主动呵护、照顾。 但大多动物都会在长大的过程中不断丢失幼年特征,只有猫咪,几乎从小到大都稳稳的保持着这种幼态。基因延续的本能让我们无法拒绝外表拥有婴儿特点的喵星人们。

2006 年,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学会(SPSP)进行了一项评估儿童可爱程度的试验。在试验里,研究人员提出了四项具有代表性的让我们感到孩子“可爱”的行为。这四种代表性的行为也会在猫咪身上出现。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当成年人评估孩子的可爱程度时,行为最能唤起他们“可爱”的感觉。(《为什么人会不由自主地觉得猫可爱?》)
daily.zhihu.com/story/9742538

#可摘

显示全部对话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