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余以连日所宿,均在猪栏牛舍,鸡埘马厩之侧,架板为床,编草为席,膻秽之气,中人欲呕,今乃得此,虽实际尚不及上海之中下逆旅,然安适之感,已不啻居新亚大酒店矣。”(施蛰存写于抗战时期赴滇途中。人的那些精致追求是多么脆弱啊,文人/普通人的思想都是极容易被塑造的,如果令其穷、困、绝望……以及很奇怪,这些日记都是用半文言写成,气质是完全不同于那些精神分析小说。抗战不是简单令知识者左倾,而是让他们在某个方面回转到了传统语境。)

以前很对戴锦华着迷来着。宏大的解构,高深的理论,读她那本《电影批评》时候感觉自己就是走马观花的观影老鼠。相似的批判看多了就有点腻了,很容易觉得她的评论也只是一个理论应用游戏,由此慢慢祛魅。
前段时间也有朋友谈过他对戴发言的不满,对着空气打拳,骂欧美骂不存在的中产…这种“直率”和“尖锐”实在是太安全了,我们都不太喜欢这种“得到允许的批评”。昨晚无为李爷、creamy蕉等一众爱国博主倾巢出动转发戴锦华“想要做个民族主义者”的言论,私下的厌恶也可算可以展开说说了。

看到学术大咖为民族主义站台,粉红团建两眼放光的样子be like:你们学者思考了大半辈子的事,我不读书就知道了,还有谁敢说我不聪明?他们一开始对问题就不感兴趣,什么自由主义什么进步保守他们通通不在乎,对他们而言,戴提供的一套批评话语就像士兵巡逻偶然发现的一把Ak-47。刨开学术讨论的基本共识,粉红们把学者折返多次的思考省略为他们草履虫大脑的辩护词,借用学术论据和结论大杀四方——反-反-反的论证路径被简化成了“反”资本主义的简单直线。

这些结果戴不可能不清楚,但她依然说了,不仅在访谈里说,还和b站合作开了个栏目专门说。当然可以说学者发表的独立观点被其他人/国家工具化错跟她本人没什么关系,问题是,这些活跃着的左翼知识分子恰恰抛弃了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他们自愿被宣传机器绑架,一边自诩清高,一边主动投身浪潮,在知识分享平台说些受众爱听又安全的话。在民粹主义火烧眉毛的当下,戴不但没有试图保持距离,反而利用她的学术声望和文化资源给这把大火添柴。
陈纯写过一篇批评项飙的文章,直言“把自己作为方法”只是好听的话,这套理论不仅为平民主义代言,而且潜藏了为国家辩护的规范立场。我批评网红学者戴锦华,也是不满她这种或主动或被动的逢迎。
让庸俗的敌对立场与文化批评的“高雅”情趣联手,可能国家招安知识分子就这个目的吧。只是在斯大林统治下批评资本主义,我也真不觉得这学术能做出什么高度。

我是看《三峡好人》的时候才知道建一座三峡大坝居然淹没一座千年古城。那些说人命和鱼命二选一的人,知不知道人也像鱼一样被迫失去了故乡社群历史文化与记忆。“ 千年奉节沉水底,三峡移民塔升空。 ”他们被迫看着自己在那里生活的痕迹被爆破随后沉入水滴化作新世界前进的泡影还被贴上光荣的标签。之前存的来自豆瓣网友的文字,怎么不恨呢,整整64万人从此成为了三峡移民。鱼会懂恨吗?鱼要是懂只会更恨吧,毕竟人类只存在了几千年,鲟可是洄游了整整两亿年啊

算了还是直接骂吧:虚伪的学者,比摆明了就是为挣钱的蛆头都恶心。当你说“只看得到中产阶级的文化”时,想想以下五个问题:1、铺天盖地的文宣,街头巷尾的标语,网络出征的用语,算是什么阶级的文化?2、禁言炸号无数敏感词连星星点灯都不放过,这是中产阶级的特殊癖好吗?3、如果顺势提倡“文艺作品要表现劳动人民面貌”,你觉得是会涌现出一批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还是出现几个新型样板戏?4、即使只谈影视作品不表现底层这个现象,是谁宣布中国已经没有贫困人口的?在大凉山拍贫困地区婚宴的up主是被谁传唤的?5、就算只谈那些脱离现实的奶头乐作品太过分,又是谁干掉了其他所有主题,使它们成为唯一能活下去的品类的?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