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书 小学国文,要能以发表自我意思为臬,修饰文句尚在其后,亦不必骛为高远之言。如政治哲理人生社会诸问题,学生此时学问未周,思虑未密,尚无论决之力。观此次国文,作者太执定中国旧日文章二字之意义,斤斤于古文笔法,故有文词而无性情。其下者学语未完,依傍坊本,强作文句,要亦不适也。题目范围亦无一定,有高深复杂,极难下笔者,如“学于万物论”“说尊孔”“问五族开化孰早”“论苛捐之害”“论国会之原起”“论自治委员之责任”“今日政界之人以进为退论”,若梅村校之以古文出题,尤其著者也。倘能调查儿童心理之内函,应其级量,与以激导,收效当速于此。(周作人:《小学校成绩展览会杂记》)
一百年过去了,此地孩子的作文还是老样子。
《致光之君》这个剧太好太好了,紫式部完成了《源氏物语》以后,决定离开宫中,去各地旅行,有一个目的地是少女时期的友人过世的地方,她们曾经相约如果一辈子不结婚,就要一起生活,直到老去。
藤原道长出家以后,源倫子决定要女官写下丈夫的故事,以流传下去。女官赤染衛門说,清少纳言写《枕草子》,紫式部写《源氏物语》,我写什么呢,我决定如实地记录历史。然后本带着私心源倫子被打动,支持衛門按照自己意愿写下去。
我觉得贯穿整个故事有非常动人的部分,就是关于写作,到底是为了什么,以及他人的应援会促使什么样的结果。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写作这件事,是可以为了一个具体的他者,因为想要获得对方获得幸福而写下去。而在过程中,那个他者是有所回应的。这不再是寂寞的写作事业了,而是爱情,广义的爱之情。
这次爬山最大收获是拍到了棕脸鶲莺。“铃铃铃铃…”的鸣叫声流淌在竹林、山涧每一处。空气中弥漫着微辣而又醇厚的香气,几乎能听见仿佛胡椒粒爆裂的声音,但遍寻不着。只见格药柃的小花密密麻麻缀在枝头。
《里斯本丸沉没》拍了二战中英国战俘的故事。
同样作为二战受害者的后代,我在想如果我也去做些调研,拍一部片子呢?
我外公的爷爷,就是我的外高祖父,就死于日本人屠村。
日本人杀过来的时候,把全村的成年男性都带到河边,一个个枪毙。
所以那一天是全村很多人的祭日。
当时被日本人抓去的所有人里,只有一个人活了下来。
据他说,他趁日本人不注意躲在了一颗树后面不出声,等日本人杀完所有人走了,天黑了很久才出来,逃过一劫。
这个人也已经过世很多年了,他以前住在外公家隔壁,我妈常常听他讲起当时的情形。
我不知道战争在他心理究竟留下了怎样的记忆。
外公很早去世,所以我也不知道屠杀中死掉我的那位外高祖父对外公的父亲以及外公留下了怎样的战争创伤。
或许外公执拗敏感的一些性格特质就是受到了战争的影响,继而影响了我妈,又影响到了我,谁会想到我性格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很可能来自于这场几十年前的战争呢?
那么施暴一方就过得心安理得吗?当然不。
村上春树近年的书里终于提到他父亲曾经是二战日本兵,远赴上海郊区亲历了屠杀。晚年一直沉默寡言,在庙里诵经祈福。
而作为儿子的村上春树,因为父亲很可能杀过人这一点而很有心理负担,和父亲关系也不太好,所以选择丁克,他早年书里的男主人公也都没有孩子。
直到村上晚年去查资料证实父亲没杀过人(没记错的话应该是这样),他才终于送了一口气。而他晚年写的小说里,也终于出现了孩子(骑士团长那本)。也许是和自己和解了。
中国父母失去孩子时通常是这么哭的:我辛辛苦苦把孩子养这么大,以后我什么都没了;我的人生毁了,没有盼头了;我以后要怎么活啊?还我孩子。
——全部围绕着他自己。
还记得某个女留学生遇害后,她母亲就是发视频哭,字字哭她自己。一段时间后,她才补充了对女儿的描述,干巴巴的“懂事”“勤奋”等几个形容词。回忆女儿全是女儿给她买什么,女儿承诺未来会怎么“孝顺”她。
有个失去儿子的女人,在孩子的学校门口哭喊着“还我大学生儿子”,仿佛怕人家还给她一个初中生儿子。
所以看到航平爸爸写的公开信,我非常感动。这个爸爸关注着儿子的爱好,和他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变化。那句“感谢他让我们成为父母”,让我忍不住流泪。
小航平虽然如此不幸地结束一生,但他曾经被无比赤诚地爱过,他也爱过这个世界。
我希望航平的家人能慢慢地走出悲痛,继续他们的人生;也希望这世界上有更多的小孩能像这样被父母关注、热爱和期待。
自然、日常、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