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女儿去参加ASD儿童群组活动,自由活动的时候,有一个小女孩被旁边男孩忽然的大声说笑吓得哭了,女儿立刻就过去抱着她,轻轻拍她的背,小女孩显然有些意外,但效果却特别好,马上就不哭了。
富有同情心,会主动安慰小朋友,我觉得是女儿非常优秀的特质,既证明了她的善良,大概也说明她内心有许多爱可以与人分享。
在中文世界所有似是而非的格言中,我最厌恶的一句莫过于“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因为它(至少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试图引导人们在面对可怜的人和事的时候,不是先去关注应该如何进行帮助,而是关注“受害者是否完美”,这简直是在根源上否定人的同情心。貌似理性的表达背后,体现的是深层次的冷漠。我甚至怀疑,只有在高度原子化的简中社会,这样一句话才能高度流行。
实际上,除了极少数几乎可以忽略的例外,可怜的人首先应该得到帮助,“有没有可恨之处”不是立刻需要考查的问题,也不应影响对可怜人伸出援手的决定。如果非要深究,每个人活着就都在消耗宝贵的食物空气和水,从这个角度,有谁完全不可恨?所以,生来就被感染了艾滋病的婴儿不可恨,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做出了错误选择让自己陷入不幸的个体同样不可恨。可怜的人就是可怜,就是应该去同情。
不过,我并非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许多人会接受甚至信奉这样一句话,拥有同情心,愿意关注他人的苦难并伸出援手,在中国其实是非常难得的品质。以我有限的见闻,许多曾经表达类似冷漠观点的人,童年时都没有得到过足够的关爱,甚至遭受过严重的家暴。他们“不轻易付出同情”的背后,实际上或许折射的是内心的创伤,或许有一个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声音在潜意识里一直固执地说,我也很可怜,谁同情过我?
所以,这句话在简中语境里的流行,或许体现了群体性的巨大精神创伤。
我庆幸女儿似乎不是这样一种创伤的受害者。虽然她对小朋友的安慰未必总能像这次一样高效,或许她将来也会因为自己的同情心而遭受某种伤害,但那也就将是我去同情和安慰她的时候了。
大冬天还在被静电困扰吗?
快来和我一起做静电消除棒!
我已经疯狂制造静电然后戳戳戳了一个下午了。
拿个塑料管,中间塞锡纸小球,两头再用锡纸堵上(离小球的距离近一点),有静电的时候小球就会疯狂摇摆了。
有条件的朋友还能在中间接一个发光二极管。
🎉 新年快乐!#NeoDB更新 🔎现在可以搜索你标记过的条目、写过的评论和收藏单了。搜索时可加如下过滤条件:
status:complete
标记状态wishlist/progress/complete/dropped
rating:6..8
个人评分区间,rating:0查询未评分的标记
tag:科幻
个人标签
category:tv
条目类型movie/tv/book/music/game/performance/podcast
type:note
记录类型mark/comment/review/collection/note
date:2021-9-11
记录时间,可为整年(date:2022)、整月(date:2022-2)、年-月-日,或区间(date:2022..2023)
🙏🏻 转眼NeoDB进入第五年,感谢广大用户,也感恩各位捐助者和开发者,祝大家新的一年自由、充实!如果你有余力,请考虑帮助我们分担服务费用 https://ko-fi.com/neodb ;若有兴趣,也欢迎贡献文档和代码,或自建服务给网友使用 https://neod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