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世一年后,他的家人分享他拍下的百万张图片】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刘拓离开整整一年后,刘拓的亲友用网盘分享的形式,发表了一份刘拓在过去十多年拍摄的访古照片目录。目录的背后,是共计1.5万多个文件夹,百万张照片。
https://dig.chouti.com/link/36778862
之前在生超偶遇牛脸肉特价,大概是半价到39元/斤。那么我买了10块钱的,似乎目测可以炒三顿!惊讶! 也是超市员工搓手叹气怎么没人买的特价!于是生活经验是——一定要盯着生超员工的表情见机行事!
象友的轉發裡有篇文章https://theoriginwithin.com/zh/getting-over-learned-helplessness/ 是我非常喜歡的,作者是一位香港的治療師,我在她fb裡翻看到一篇在社運後的新年裡為香港人加油的話語,當時社會上需要做情緒輔導的人太多,回想起社區內部的互相支持與信任,至今都會感動。
感到無力也沒關係,什麼都改變不了,但是不要習慣就好。向「習得性無助」說「不」。
「我們真正要投放精神的,是擴大自己的影響圈,以及把能控制的東西,一件一件處理好。在無助裡習慣久了,不妨試著習慣希望。」
有看到timeline上有象友分享,用习得性无助来分析为什么中国人不反抗。用原始的习得性无助的理论,因为尝试多次又失败,知道做什么都没有用,所以放弃了。
但是,原paper的作者,在50年以后又重新做了类似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跟原来的结论相反的。
现在的认知是,放弃/没反应/passivity是生物的对于外界压力的默认反应。只有生物发现自己有control/控制之后,才会学会去逃离和改变这个情况。如果这个外界负面情况我们依旧认为是不可控制的,那我们还是会继续passivity。
所以重点不是去反思为什么大家没有反抗,既然无反应是大脑的默认反应,而是帮助大家找到能够控制的一小部分。
这里有50年后之后的paper
https://ppc.sas.upenn.edu/sites/default/files/learnedhelplessnessat50.pdf
这里有一个不错的繁体中文的解读
https://theoriginwithin.com/zh/getting-over-learned-helplessness/
听一个清华的朋友刚讲的故事——有个妹妹在他们社团微信群里问苹果吃脆的还是沙的,有个人说了翠,然后今天这个说翠的姐就被喝茶了,连带着所有复读了翠这个字的学生都拉清单,这个姐毕业了直接进橘子,其他在校的同时报给辅导员。这个姐被拉去问话,翻看聊天记录,围绕这个苹果的事情问了一个多小时,比如问了为什么要用这个字,你从哪里看到这个字这么用的等等,最后做了笔录,写了保证书,记录父母单位,刚被放了出来。#中国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