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苛责的人、创造支持性的环境——这是生活愉快的好方法,也是维护内心安定的好方法。慢慢能感觉到,自己在过去以及比较近的过去,都仍然是一个过度苛责的人。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内化了社会时钟,以及有太强的「按部就班」「依计划行动」的执念——事情计划了就要去做,以及尽可能地去减小风险,不太愿意接受失败。于是,也常常把这样的心情投射在其他人身上,投射在伴侣身上——终于意识到,「为伴侣感到焦虑」事实上并不出于一种爱和关心,而只是自身在她身上的显现。在自身逐渐松弛下来之后,越来越清晰地见到这种本能的投射,更能有意识地去消除。
爱与关心并不必然产生焦虑——「我很为你担心」「我被你急死了」「我因为你的事情愁死了」,是东亚家庭创造的一种虚假的必然性,以至于常常认为,催促、鞭策、传递焦虑和忧愁,是一种爱的表现。但事实上,爱完全可以,也应当表现为无条件的支持:注视着每一步,再为各种各样的小小成果鼓掌和庆祝,以及在面对风险和失败的时候,传达「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搞定」的安全感。
重要的一点是,人有自己的生长方式,有不一样的土壤、雨水、阳光、花期,不管怎样形状的路线,都是人生,都是选择——只有内化了社会标准,才会觉得有「正确的走法」和「错误的走法」,往往正确的走法就是「最快、最简单、最有效的直线」。
爱具体的人,于是更要让她成为她自身、成为她所将要长出的样子,而不是依照「我想要的方法、我觉得正确的方法」来成长——东亚家庭的「我为你好」,无疑是自大又自恋的:好是父母的标准、祖辈的标准、社会的标准,唯独没有你的标准。
@tkmr21 “不错”是整个句子的中心语,“很“是修饰它的副词,“意外地”也是副词,这是一个两层“状中”结构的句子。
“的”与“地”与“得”的根本区别在于句子成分,“的”作定语,“地”作状语,“得”作补语。
最有迷惑性的句子就是这种的,因为很多人包括我之前对“地”的认知是“修饰动词”,其实只是因为动词比较常作中心语的缘故。
#喵喵食物日记
今日早餐:吐司、梨、椰奶
今日中餐:醋溜土豆丝+番茄牛肉碎
今日晚餐:煎羊排、吐司片+红豆薏米粥
滩羊小羊排用梨子果肉、咖喱酱腌制,冷冻在冰箱里,今天拿出来化冻,晚上刚好可以煎~
非常入味,很嫩!滩羊的羊脂是甜甜的奶味
早餐吃得像皇帝呢👾
让抑郁状态中的人“开心一点”是不可能的,#抑郁陪护 要认清现实放弃幻想。
举例:
我前两天看见了蜂鸟。查了一下资料,北美可能一共就十几种蜂鸟,而南美有上百种。我出门买个菜,回家路上经过别人家院子,一抬头就看见了蜂鸟。它身上有蓝色羽毛,在树上和我对视了几秒。我一动不动怕吓走它,还没掏手机拍照它就飞走了,飞得超快,简直不是肉眼能跟上的速度。
我看见了蜂鸟诶!!!但那天状态很差,并没有开心起来。所以,不要再叫人“开心一点”了。有这点嘴上功夫不如请对方吃顿好的,起码实在一点。没钱可以拉对方逛公园,亲近自然会让人舒服一点,尽管不一定能开心起来。
叫人开心不如让人开心,或者起码自己先开心起来,带动对方。做不到的话就闭嘴吧。
- - -
不过据我样本容量有限的观察,能让抑郁状态中的人感觉好一点(不一定会开心但会感觉好点)的有两种方法:
1.痛哭
哭完会好很多,皮质醇会降低,压力会减轻,大脑相对就能运转一些了。
详见上条嘟。
2.发疯
不管是干一点(相对没那么缺德的)缺德事,还是对着指派父母发疯,都会让人心情愉悦。原理不明,谁试谁知道。
由于抑郁状态中的人很难自己主动发疯,所以精神状态相对好一些的人得起带头作用。不论是带头跟路边花草树木打招呼,还是去路边自行车电瓶车框里塞广告,反正只要是神经病人思维广·智障儿童欢乐多的事,带头做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