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啊啊啊啊怎么今天就过年了呢。。。。并且还2025年了,我至少还活在2019年

走过路过的象友,当你看到这条嘟嘟的时候,你已经被小马吸了

3.对于很多流行的大众观念,甚至于是在Autism人士/所谓的专业人士写的材料中存在的各种偏见和认知上的偏差,作者都通过大量的科研为佐证,加上历史回顾,有理有据地进行了反驳和澄清。对很多我觉得不舒服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有根据反驳的观点和现状,终于有人说清楚……对于造成Autism羞耻和习得性无助的原因,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分析。
4.作者在行文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性别、性取向、种族、经济等因素,Autism就如同其他任何领域一样,存在着以有钱白男为标准的问题,加上一旦神经多样性叠加上其他少数群体,会进一步增加这部分群体的生活脆弱性。而且作者明显对于各种群体的实际生活情况都有深入了解,不会让我有读发达国家autism相关书的悬浮感。
5. 去Goodreads上看了一下评论,因为我还没看完,有些人说后面几章偏离了重点,并且提出的社会改进建议并不符合实际,以及有些人觉得作者作为白人一直提种族问题和LGBT问题很冒犯(?)可能是问题,等我看完再来update。

显示全部对话

今日暴言:过于看重长期效应,总是试图把日常行为和长远收益或者宏大图景挂钩的心态,是许多人生活不幸的一大主因。
打个比方,一个根正苗红、在社会主义螺丝钉教育下长大、视快乐如寇仇、保尔柯察金式的人,会把学习和用途挂钩,把工作和人生意义挂钩,把抚养孩子和老有所养挂钩,动不动“有看闲书的功夫不如去把学习搞搞好”,“天天吃喝玩乐,看你老了怎么办”,“我对你这么好,为你付出这么多,将来你要是不孝顺要天打雷劈的”……
而事实是,如果教学不得法、教材落后且刻板,一个很努力、牺牲了一切娱乐时间的学生也可能fail考试;铁饭碗也会一夜之间请你下岗;互联网大厂也会让人“毕业”走人;在岗位上累死累活的,可能就这样累死了;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前,已经被吃人的学校/家庭文化逼死,或者走运一点,与家庭反目了。
牺牲当下快乐,把人生各种行为都强行扭为“投资”不代表就能获得预期回报(何况有些人的预期也着实离谱),唯一确定的是,如果你选择不要快乐,那你就会不快乐。
与此同时,养儿不图防老、养狗不为看家、养猫不求抓老鼠的人,已经在当时当地就获得了满足。

对田径比赛完全没兴趣但忽然刷到了远藤大地的视频,高二收到了帝京大学的邀请,可是家里贫穷,爸妈哭着请求他不要上大学。高三在高中阶段最后的比赛跑出了好成绩收到了很多学校免除学费的邀请,出于想要回报最早发现自己的人的心理,最后去了箱根驿传成绩并不好的帝京大。
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所以大学毕业也不打算做职业选手,作为选手奔跑比赛的四年,就在大四拉下帷幕。四年的箱根驿传中,远藤大地永远只会选择四区,因为喜欢在湘南的海边奔跑,被人称为mr.湘南。
视频里放出远藤大地大四最后的比赛画面,他在湘南的海边奔跑,教练的车跟在他身后,耳朵里传来的是教练的声音:“远藤,你的箱根驿传只剩下最后一公里了,只剩短短的一公里了,你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这一刻!”与此同时镜头拉远,他的身侧是湘南闪闪发光的美丽海面,日本人真的太会挖掘体育赛事的美了……不和成绩挂钩,只是一个人努力去做喜欢的事这样无关后果的美丽。

看到说阿斯是盔甲 不受外界伤害 真的好无力 阿斯最可怕的就是感知障碍 对所有都后知后觉 可理解为一壶开水泼下来 已经烫到需要住院治疗 才反应过来 在日常也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阿斯人群一旦崩溃就异常严重的原因 因为在最终爆发前 已在不知不觉中累积了许多压力痛苦 只是彼时无法察觉感知 进而我不能接受阿斯是我的盔甲这样的说法 并且 这令我很痛苦很气愤很愤怒

今天弟弟去上了第一节inclusive舞蹈课。在周三我就接到舞蹈老师的电话,仔细询问关于CVI的问题。她问的不是CVI是什么,而是明显她已经上网看过CVI的资料之后,问得针对弟弟个人CVI特点的问题,比如,老师拿出visual的时候一次一张好还是几张好,图片用彩色还是黑白,弟弟是不是脸盲,要怎么帮助他,他视觉疲劳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我当时就很感动,没有一个CVI群体以外的人问过我这些问题。就是学校的老师,也是我由先跟他们说CVI,给他们科普。而这个舞蹈老师自己先把功课做了,还特意打电话。并且告诉我可以在课前几天安排preview场地,熟悉环境。
今天去了之后,发现他们真正的残障学生只有五个人,其他有五、六位同学是peer models。每个人有一对一的助教,弟弟的助教是华大语言治疗的学生。有一位钢琴和打击乐手,据说有很多在inclusive环境演奏的经验。三位舞蹈老师,其中一位正在做关于这个项目的curriculum design的博士论文。和我电话联系的那位老师把家长带到楼上可以从玻璃天窗看到教室的每个角落,整整一个小时课,那位老师就站在家长旁边解释里面正在发生的活动,这些活动背后有什么设计。这个课程把韵律、动作和儿童的运动发展结合起来,融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学习,每个环节也都有想象性的故事和场景配合。老师一边跟我们解释一边关注教室里的情况,有一个女孩头顶地,她妈妈说她不应该做这个动作,老师马上下楼去跟教室里的老师沟通,她看到阳光照到弟弟脸上,又下楼去调整卷帘。
这是舞蹈学校DEI部门的项目。就是川普已经在政府部门关闭了的,并且要推广到全国的那个部门。
提到DEI,大多数人的反应就是政治正确和无性别厕所。我猜可能边缘群体的声音不大,而主流群体的生活中接触得到的DEI也就是厕所。至于他们还做了其他的什么就不知道了。

毫不夸张地说,这幅画太震撼了。它通过感官传达认知的变化,又通过认知来改变感官。极端的明暗对比并不只是一种自负的炫技:“卡拉瓦乔?真的吗?现在看看我能搞出什么花样来。”明暗对比恰恰就是主题。于黑暗中见光明;《圣经》(再次)被构思为治疗失明的方法。治愈者本身几乎不可见,以剪影的形式呈现,背光来自紧靠基督头部后面的某种光源,可以理解为是某种蜡烛发出的光,但在每个重要的方面都宣示着这是启示之光、福音之光。门徒的眼睛与现存于波士顿的那幅《艺术家在他的画室》里画家的眼睛截然相反,不是陷在眼眶里,而是从里面弹了出来,就像蜥蜴一样,虹膜和瞳孔收缩在白色巩膜的大圆球里。门徒的皮肤紧贴着额头,但他的下巴是松弛的,张开的嘴只用一抹精准的颜料来表现,其总体上的精简程度几乎是卡通化的。而在伦勃朗需要的地方(同样和《艺术家在他的画室》中类似),他可以画出极其精确的局部画面,门徒的手势尤其如此。他右手的手指按透视比例缩小,大幅度地张开,就像得了破伤风一样,左手则颤颤巍巍地进行着自我保护。这种清晰与混乱之间的模糊性,正是画面的核心,伦勃朗通过介乎于勾勒线条与素描之间的微妙技法,几乎难以察觉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乍一看,基督头部的剪影在灯光照耀着的墙板上显得轮廓分明,我们可以看到精准的细节:基督胡子上细微的分叉和落在额头上的一绺头发。但事实上,伦勃朗是在原有的轮廓之上,用柔和、飞扬、几乎模糊不清的笔触增加了这些细节。这种功力,只有能控制精细运动的神奇之手才能做到。基督的整个右侧身体,到他安详地紧握的双手为止,采用的是半明半暗的处理方法,因此他的身影看上去像是在灰黄色的倏逝之光中颤抖。

图1 伦勃朗,《以马忤斯的晚餐》,约1628年。木板裱贴纸上油画,37.4厘米×42.3厘米。巴黎,雅克马尔—安德烈博物馆

像伦勃朗几乎所有最杰出的画作一样,这幅画也有一些微不足道却醒目的瑕疵。石柱的钉子上挂着的大袋子或马鞍包,不自然地挂在那位瞪大眼睛的门徒头顶上(这是“悬置的怀疑”的一种类比),作为一个局部画面插入了画作,既存在于光明中,又存在于黑暗中。但这毕竟是一幅展现悬而未决主题的画,而伦勃朗这位“舞台导演”发现,他忍不住要将闪闪发光的静物细节——桌子边缘伸出来的闪着亮光的刀柄,白色的餐巾——与跪在耶稣脚边的第二个几乎看不见身影的门徒结合在一起,门徒后脑勺的头发似乎是竖起来的,在白布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扎眼,而那白布作为受难场景里裹尸布的缩影,又勾起了人们的回忆。伦勃朗需要用半影勾勒出后方侍女的身影,使她显露出来,这么做大概是为了暗示福音之光已经照亮了她,但效果却令人不安,它呈现的是一种温和的光晕,就像午夜时分的钟面。
因此,伦勃朗的《以马忤斯的晚餐》并不是一幅完美的画作,只是一幅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才智和创意的作品,一幅神圣的叙事作品。它干净利落地越过了任何形式上的影响,最终进入了一个完全由画家自己创造的领域。

其实不太明白为什么每次象友表示不愿意被无断转载/分享都会有人跑出来说互联网精神,为什么被拒绝第一时间就归因为别人没有互联网共享精神啊,也有可能是你这个人比较讨厌,别人其实很有无私分享的精神,愿意分享给张大猫,李二狗,就是不愿分享给你,一定要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吗

今天做了一件好人好事,我要表扬自己。楼上的邻居被自己的老公家暴,大喊救命,是我鞋子都没穿好上去把她护在身后,然后报警的。

turquoise.one/say-bye-to-2024/

又更新博客啦!不知道算不算人生中第一次写年终小结。总之终于在2025年1月都快过完之时写下这篇与2024年的道别,很满足也很开心 > <

希望与大家共享快乐瞬间 :TwometersRabbits44:

*** 新编 ***
在这篇文章页面内加了音乐媒体《the story》 —— 是我以前就超喜欢的一首歌!最近看完《好东西》后,重新把它从歌单里翻了出来。写这篇博客时,一直在循环这一首。

“All of these lines across my face
Tell you the story of who I am
So many stories of where I've been
And how I got to where I am”

*** 再编 ***
虽然我博客更新得异常缓慢,但是......首页还有没有友邻愿意与我互换友链的呀 > < 想住进你们的博客里,也想把你们揪进我的博客里 :TwometersRabbits34:

又想了一下这个事儿,很多东西被串起来,真的很奇妙。
100年前一群不被主流学术待见的女同志聚在海边儿研究新技法,搞出很多牛逼创作,部分作品现在还挂在波士顿MFA墙上。
沉寂50年后,都没几个人健在了,才被重新挖掘报道并推广。又过了50年,这些微小的历史碎片终于和我,一个远隔万里的半吊子文艺中年nonbinary,通过版画、通过我们热心分享的直男老师相遇。一切都是那么刚好,那么冥冥之中。
而且这个技法的特色全长在我的兴趣点上:白线木刻结合了日本浮世绘(水印木刻)和欧洲的现代主义,创作内容很日常,渔村,海边的景色,花草水果,女人等等,配色大胆温暖;以白色线条勾勒轮廓,通过布局彩色色块实现一版多色的印刷。非常巧妙,简洁有力,又兼具质感。
另外,更令人欣慰的是,100年后这个彩虹小镇依旧文艺,依旧lgbt!以后有机会去美国东部的话一定要去这个小镇转转,带着我的白线木刻一起 :nyanparrot:

显示全部对话

給自己多一點時間空間,去陪伴自己的無能

这次回国也难免和我爸聊到新疆,他说我们小区楼下就有开烤肉店的维吾尔人,还说以前的员工家里在新疆有地,现在回新疆了在那里好的很呢,我说有维吾尔人在这里开店不代表新疆没有大规模监禁,汉人在新疆和殖民者没什么区别,本来维吾尔人在新疆并不是少数民族;他又说那也是没办法的,之前他们杀了多少汉人,我说但是珠海撞人之后也没有把60岁以上没工作的男的都关起来。这时候我爸什么也没说,因为他也属于60岁以上没工作的男的,这个群体。

最后我说,还是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我爸说那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谈话到此就结束了。

现实就是绝大部分汉人即使知道中国政府的种族灭绝行径,也不会有任何谴责和反对的想法,毕竟与己无关,被关押的人不是自己也不是家人朋友。或许法西斯思想倾向根植于大部分人的内心,公共领域的意义在于提供足够的机会让每个人的思想被挑战和切磋。当然中国的公共领域是被极度压制的,而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的公共领域也正在被右翼操控得越来越病态。

要说绝望也谈不上,我们经历的不是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但也是关键的时期,现在绝望就等于放弃了。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