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food 大概是一种伴生的菌类,常跟普洱一起卖。😅
@[email protected] 我同意先物质,再精神,但苏联的例子是物质一直在提升,而精神在僵化,甚至倒退。而对于苏联政权的危险是,一旦物质也无法提升了(经济危机),那么它就彻底无法给民众交代了。所以,在我看来,物质和精神属于社会运转的双保险系统。
而福利社会的本质我觉得不光是物质丰富,更重要的还在于精神(上层建筑),也就是分配方式。苏联的资源和生产能力一直是名列前茅的,但为什么到最后香肠和肥皂都没有了?糟糕的分配方式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现代性问题跟启蒙运动问题应该是两件事,启蒙运动是打破传统的单一价值(世界)观的束缚,让人获得精神自由;而现代性的问题是指当人们获得了精神自由后所陷入了的迷茫——既然「上帝死了」,那我该何去何从?
共产主义我也不认为是历史的必然,没有什么是历史的必然——除了人类终将灭亡这件事以外。
@[email protected] 我倒是觉得「追求物质极大丰富」的口号反而是如今很多政权/制度在面对现代性危机时的一个不得已的糖衣炮弹。
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是精神和物质平衡的,比如列宁就说:「共产主义是苏维埃加上电气化」。「苏维埃」指的是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而「电气化」指的是物质生活水平。但随着苏联人在6、70年代后普遍缺失信仰,陷入迷茫,对「苏维埃」的文化和宣传产生信任危机。而苏联政权也没有能力和决心优化民众的精神生活世界,于是,苏联政权迅速「庸俗化」,靠着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来「收买人心」,换取政权的稳定和民众的效忠。
这一点在70年代显然是奏效的,因为苏联那时候经济形势好,可以吹嘘「电气化」。但到了80年代后,苏联经济开始恶化,结果,因为肥皂和香肠的短缺竟直接将它葬送。这是因为,肥皂和香肠是(失去了理想主义后的)苏联人最后一丝的安全感。
从这个角度说,(曾嘲笑资本主义国家大萧条的)苏联就是被自己80年代的一次经济危机整垮的。或者换句话说,「追求物质极大丰富」是个必然不能长久的兑现的虚幻诺言。
@[email protected] 我说了共产主义运动最终消失了,也就是失败了。当然,社会民主主义那一套确实也不是我想聊的。
不过,我觉得苏联末期,至少是解体前十几年的苏联人是有现代性危机的。这表现在那个时代苏联平民普遍的历史虚无主义,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度不信任,多元化需求的兴起等等。这与苏联70年代后经济增长与制度僵化的「落差」是有关的。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戈尔巴乔夫等人的改革,戈氏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试图让苏联制度更「适应」苏联人民中普遍出现的种种现代性的问题(试图为其续命)。如果苏联人没有面对现代性的危机,那冒险改革的动力也不会存在了(领导层就继续搞勃列日涅夫那套僵化的体制就行)。
我们生活在两种「真相」里,一种是新闻里的「公开的真相」,还有一种是微信和微博里的「私人的真相」。
在20世纪的苏联,「私人的真相」存在于苏联笑话里。而在今天,即时通讯里流传的音视频、社交媒体的meme梗图或是越来越火的web3是「私人的真相」的载体。
不可否认,「私人的真相」里面掺杂着许多谣传、误解、断章取义,但人们之所以选择相信这些,是因为这些谣传、误解、断章取义恰恰反映了(满足了)人们对于「现实社会」的一套想象(即人们认为那些谣传是会发生的)。
即便谣传是假的,但刻在人们大脑中的「想象」也是真的。这些真实的「想象」会反过来改造现实社会。手机作为最称手的创作、保存和传播工具,它提供了信息的多样性,让无数微弱的声音形成一张巨大的网。而人则是这些声音的尺度。
那些模糊的图片、碎片化的文字、被不同配置的手机反复压缩后的视频,如漂流瓶一般,穿越人潮,到你的面前。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呐喊,看到了小溪汇聚成江海,看到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困惑、恐惧和爱。
物质世界是短暂的,钢筋水泥会随着时间破损坍塌,而抽象的「想象」却能持续的存在着,跨越一代又一代人,变成唯一的真实。
而勾勒历史的恢弘的手臂,总是懒得去指认那些漆黑的旷野和无人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