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以为做完会开心的事做完并不太开心呢(我还是太自以为是了吧)。

@board

如果有象友生活在厦门或偶来厦门,推荐尝尝“际渊的茶” :NNMR37:

因为我本身胰岛素抵抗,很少外食饮料。但是这一家用虹吸壶萃取茶,无糖也确实是无糖(很多饮料店的无糖是‘不另外加糖’)

最主要的是!这家茶主打的饮料店,参与多元支持项目和融合教育,给心智障碍青年和其他障碍的青年(我猜是听障人群?)提供就业平台,参与工作,融入社会。

我最开始是被虹吸壶吸引,但逐渐被屏幕里的制茶展示所感动。因为屏幕里右边的女士全程在用手语翻译讲解。在我等待制茶的过程中,旁边的展示画册是手写的各种解释,还有简单手语的互动。门口也有“给星星的孩子更多支持和理解”的海报。

很好喝,推荐瑞香乌龙奶茶!

我边喝奶茶边查阅这一家相关活动的资料,际渊的茶参与了今年“厦门市心智障碍青年就业支持试点项目”。目前此项目已经服务了厦门特殊教育学校40余名学生(包括2022届毕业生在内)。

“慈善和社工、学校、企业、家庭联动融合”

“工作给予的不仅是物质保证
还有生命平等选择的机会
多元支持促发展
融合共进向未来
愿更多的力量参与其中
让心智障碍青年融入社会
实现美好愿望”

好消息!

之前备份 Z-library 的项目 Pirate Library Mirror (pilimi.org) 创始人发布了方便检索的备份数据库。而且她正在把所有书以 IPFS 的形式提供下载!

annas-archive.org

twitter.com/pilimi_anna/status

显示全部对话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互联网之子》,是Aaron Schwartz的传记纪录片。他是一个天才少年,十几岁的时候参与了rss协议建立还合伙创建了reddit,然后被MIT录取了去上大学。他坚信知识和互联网都应该是开放给所有人的,所以他非常不认可学术出版商高筑的付费墙,于是拿了块硬盘去MIT机房24小时下载JSTOR上的文献自己拿出来开源到网上。当然这波操作被学校抓到了,使得Aaron陷入法律纠纷,他一个十几二十岁的小朋友稀里糊涂地拿了认罪协议越搞越乱,学校没有保护他反而在法庭上和他对立。最后Aaron难以忍受这一切自杀了。
这是他身后有人为他做的纪录片,我好多年前看的了上面的情节可能有出入,就是刚刚打开peer tube首页推荐就是这一部 全片放在peer tube上我觉得应该也是Aaron会希望的吧 #书影音游
vidcommons.org/w/9952af68-0b30

在任何一个年纪鼓起勇气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甚至是不熟悉的语言环境去生活工作学习的人都好勇敢啊!非常random地在这里给这些人拍拍手 :ablobcathyper: :ablobcolorshift:

作为covid初期大裁员的受害者,又作为最近tech寒冬的亲历者,今日Meta裁员的幸存者,我知道大家最近很惶恐,尤其是有身份顾虑的朋友,我想说没人比我更懂这是一种什么感受了,谈谈几点我的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 Don't blame yourself. 众所周知裁员其实跟你的绩效并无太大关系,永远记住并不是你自己都不够好甚至产生自我怀疑。明白这一点之后你就是真正的精神上的美国人。

▶ 平时不需要草木皆兵,但也不要过分逃避。无视那些危险的讯号,否认,自我说服属于是自欺欺人。两次的经验告诉我裁员其实早就有迹可循。比如,以前食堂的一次性餐盒开始停止提供了,再比如公司推迟晚餐供应时间以此达到减少用餐人数的目的🙂差不多再来个半年,裁员也不远了。其实应该做好打算不然将非常被动。

▶ 焦虑是在所难免的,不用试图说服自己这类事情无法控制多想无益,大胆表达出你的焦虑。我™就是缓解不了,没人比我更脆弱 :AngeryCat:

▶ 最后这点可能是最重要的。如果需要排解,找人诉说。去找那些了解状况,且有[大写加粗]同理心[大写加粗]的家人以及朋友,不然你会收获一些屁话,并气得你睡不着觉🙂

最后的最后,大家都会帮助你的,不要害怕你是一个人。如果想要找人聊天,欢迎来找我 :ablobcatheart:

虽然象上被转得很多的那篇关于化妆的讨论很棒,但我觉得很容易忽略的一点是:很多女性是真的没有化妆的自由的。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别说化妆了,连刘海都不被允许留,很多学校的女生甚至不允许留长发。直到读博之后还被老板阴阳过我穿漂亮裙子去实验室,师姐有一次烫完卷发之后说故意洗完之后梳直了一点,省得被老板说“实验做不出来还烫头发”。甚至工作之后,打扮和行为更像男生的女生会被认为能力更强...“不允许化妆”和“鼓励化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点,其实串成了男权社会的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鼓励女性化妆取悦男性,与此同时坚称女性打扮会分散她们在学业和事业上的精力。所以单纯的反对化妆或者支持化妆,很容易再次落入男权话术的圈套中,直到“化妆”这个问题再次成为女性互相攻击的手段。所以最后我想说的其实是,在不同的情景下,“化妆”的含义其实是不一样的,当一个人被说“不化妆就出门多丢脸”的时候,我为她争取不化妆的权利,而一个人被说“不许化妆,影响学习”的时候,我为她争取化妆的权利。其实我们只是想要化妆和不化妆都不被judge的自由而已,就这么简单。

今天才发现星箭广播分别在5月和7月做了两次对李如一的访谈,难得的听到了李如一对早些年的互联网和当下做了这么深入的对比和分析,其中有一些批评,也涉及到了“幻灭”和该怎么办的问题。但是并不悲观,因为还可以听到他们都是如何回应现实,继续走自己的路的。
如果你也仍然有兴趣继续探索网络的可能性,不希望随波逐流,想知道如何更有创造性地使用网络或电子产品,这两期播客都会是非常好的参考,强烈推荐(尤其是七月份那期)。
五月份的访谈《網路上的怪人們》:youtube.com/watch?v=Km1bZ0xRf-
七月份的访谈《對網路的幻滅》:youtube.com/watch?v=oI9NleW4A3
#长毛象安利大会

其实这两期也可以作为2021年11月声东击西对李如一访谈的后续,那一期在这里可听:etw.fm/189 我之前应该推荐过,再发一次好了,同样非常精彩。

显示全部对话

友友们,Z-Library 镜像站 Zhelper 回来啦!!!

亲测可以搜索和下载!

zhelper.net

「经过持续的抢修,今天上午我们终于实现了支持搜索和下载的公共接口 V4。

目前 V4 还在测试阶段,页面可能比较简陋。功能支持还不是很完善。之后我们会继续开发,持续跟进。」

bbs.yibook.org/d/225-wo-men-hu

zlib里所有中文书,没有任何限制,欢迎大家来用!https://bk.hallowlib.org/

ps: 服务器储存太贵了!欢迎捐赠!具体看网页控制台输出(x

最近看到很多人在讨论跑路到底苦不苦,说苦的好多,说还是国外好不像国内有各种系统性歧视的也好多。我看下来的感觉就是… 大家说的好像都并不是一件事。
跑路苦不苦,这个其实非常取决于跑路的方式。说苦的我看了一下感觉很多是直接技术移民,落地就找工作,面对新环境,语言不通,很窘迫。而说不苦的基本上都是出来念书然后再留下来的。事实上,适应在外国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可以先读几年书适应一下语言了解一下房地的运行规则,就像按部就班地学了算数学映射,学了映射学函数,学了函数学微积分;而直接通过工作跑路的则像连映射是什么都没搞清楚就要开始做微积分了,那真的是很辛苦。
但既然是学习过程,一开始什么都看不懂再痛苦,只要肯花时间花心思,过了最开始最艰难的时期,后面会变得容易。能出国先读书适应一下交交朋友有学校的支持探索社会自然好,但是这个是很难得的privilege,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如果选择了更艰难的道路,也不是世界末日,因为这个痛苦是暂时的,不断地工作、阅读、看电视、碰壁,你总有一天可以在工作场合对答如流在被开罚单之后上法庭跟交警吵架,你不可能一辈子都陷在新移民的伤痕文学里。
当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并不是说跑路就一定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如果国内的生活和环境实在是让你痛苦,不走会一辈子痛苦;跑的话,痛苦几年熬出来可能也就好了。

坚持上班,因为一旦缩回去可能就再也没力气走出来了。

@board

南韩“踩踏事件”中,死者大部分是在极度拥挤的人潮中压迫性窒息而死,女性死者占差不多三分之二,因为女性肌肉力量相对弱,更容易摔跤,摔倒后窒息死亡概率增大。

针对这种情况,分享以下tips给各位自我保护,希望以后都用不上: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建议那些被困在人群挤压中的人将双手放在胸前,"像拳击手一样",并保持稳固的立足点。不要抵抗人群的力量,而是在人群中出现冷场时尽量向人群边缘斜向移动。如果你摔倒了,建议蜷缩成一个球,试图保护自己。”

虽然我每天劝别人赖天赖地赖世界,但我真的还是会下意识找自己的问题。因为改变别人很难,所以会调整自己跟别人相处的方式(本人累死不是没有原因的

作为东亚小孩,我觉得我们真的应该选择性地学学北美西欧人过度积极的自我偏见。比如自己没做好某事,那是出于外在原因。别人给的负面评价,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事实全貌。自己获得成就,那是因为自己厉害。别人喜欢自己,感谢的同时也大方接受,因为这是一件很自然很合常理的事情。

相信自己值得一切好的事物,值得好事发生,值得资源,值得关注。没拿着总统的工资就不用替政府考虑,也不用太有什么大局观。我,一个最小的单位,一个普通的市民,我的幸福安康就是最重要的。

另外,我自己的注意力也不是完全被这些烂新闻占据,我习惯且乐于参与时事讨论,但这部分可能连我个人兴趣的五分之一都占不到。
而且即使生活在中国大陆,日常会一定程度被打扰,也经历过封城几乎粮尽的状态,但是在最压抑的日子里,我的生活也没有完全被摧毁。即使的确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击鼓传花的厄运暂时没砸中自己,可是在被砸中之前,我都会尽我所能把日子过得愉快——我认为不去下跪仍然能过得愉快,这也是一种抵抗,其意义完全不亚于“润”。
悲伤或愤怒我都在经历,但这些都并不是主动选择,它们只是我愿意为自己的清醒和抵抗承受的代价。包括可能降临的厄运也是。我不会回避,但不回避不等于对这些着迷,不等于想让生活里只有它们——如果只有它们,生活就会被毁掉了,我很愿意继续一次次确认生活里还有很多别的色彩和乐趣。目前为止也的确有,还并不算少。
说以上这些,是希望大家拓宽思路,意识到个人的“抵抗”其形式是有很多的。任何能让自己不下跪也能活着的方式,都可以成为可行的抵抗,而如果还有余力证明自己活得挺好,那就更是有说服力的抵抗了!
不拿自己的方式来要求别人,承认人处境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对别人的方式保持基本的理解和尊重,这样才能让更多人都能活得自在。
未来估计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墙内和墙外的人(甚至仅仅是在墙内不同地区生活的人),恐怕都得面临如何给中国的烂新闻分配注意力的问题,也因此必然得应对注意力分配的差异导致的交流障碍。明确这个互相理解尊重的边界,还是挺必要的,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继续对他人的生活保持关心也获得关心。
一定要记得我们不是只有一面、一种色彩,尤其是不仅仅只有极权受害者或逃亡者这一面。我们还都爱自然、爱小动物、爱美好的食物,也会爱人。我们本身的丰富性就是极权的局限,所以好好活着,并看到彼此都还努力好好活着,就是我们共同的抵抗了。

显示全部对话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