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雾港水手
之前我写过,我非常讨厌防控服里的人被叫大白,玩偶里的人被叫内胆,结婚的女人被叫婚 lv。
现在也同样拒绝一部宏大叙事的电影被叫小x球,电影频道被叫六公主,还有央爸央妈之类的称呼。
这里总是擅长把物拟作有情感的人,又把活生生的人视作畜生。这是政治娱乐化,娱乐政治化的结果。还有“风暴绝绝子”,“小姐姐一枚呀”等萌化低龄化的网络热词的流行,好像每个成年人都欣然接受了自己巨婴的身份。
中文明明那么美,可是面对严肃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法严肃地讨论,便只能用幼稚的语言来消解对抗强权的无能。
曼德尔施塔姆说:
“词汇的贫乏说明说话者不信任他故乡的土地,又无法轻松自由地踏上他喜欢的任何地方。”
可以预见,中文语言的贫瘠化和幼稚化,对文化而言将是一个不间断的、不可逆转的失去——一种对现实秩序的拒绝和对死亡的强烈渴望。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巨大的钟型罩里,随时随地都可以被无害化处理。世界正在变成石头,谁也不能躲开美杜莎那残酷的目光。
昨天看了一个投资圈大佬的新年展望,加上我自己最近的一些见闻,不得不说,目前的经济形势还是很严峻的。
大佬说回到老家县城,打麻将的人都很少,因为疫情三年,大家口袋里面都没钱了。身处大城市可能还感受不到萧条,但是一回县城,感受是赤裸裸的,县城里基本没什么商业,烂尾楼一堆,很破败的感觉。
而我最切身的感受就是消费真的一点也起不来。
最近听我妈说家附近的家乐福开始裁员了,她的一个朋友一直在家乐福做兼职,据说家乐福一直在裁员,安保人员和保洁人员越裁越少,拖了供应商的欠款以及拖欠镇政府的土地租金也迟迟没付出去。
家乐福的衰落当然有电商的冲击,但最近放开后的这波疫情又给了致命一击。毕竟逛超市的通常都是不太会网购的老年人,而这波疫情使得老年人都待在家里不敢出门,生怕感染,也有很多老年人因为感染新冠在家休养无法出门。所以超市门庭冷落,基本没人。
想当年,二十多年前家乐福进驻开张的时候,简直是零售商超行业的楷模,每逢过年,我都和妈妈、奶奶一起去家乐福大采购,买很多年货,超市里面人山人海,结账排队都要等很久。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以前常常排队很久的点都德,近来竟然在大众点评卖套餐搞促销,以前点都德生意可是好到爆,要排队1-2个小时的。
而我最经常吃的一家日料有喜屋,在疫情之前,每到过年都是座无虚席,提前约才有位子,近来也是生意很差,一半以上的位子是空的。
去商场,耐克阿迪基本都没什么人逛,最具人气的永远是优衣库,因为便宜且性价比高。。
就感觉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都不愿意花钱了。
自然、日常、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