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傲寒评《汉魏六朝文人身份的变迁与文学演进》|“士人”何以成为“文人”』
《汉魏六朝文人身份的变迁与文学演进》,徐俪成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449页,128.00元在近世传统中,“士人善于写作”乃是妇孺皆知之事。在从宋到清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即有“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是言刘晏幼时因上《东封书》而被授予正字之职,以此为童子楷模;《儒林外史》中身处闺阁之中的鲁小姐检验夫君是否为名士的方式是“请教一篇文字”。虽然涉及的文类不同,但均显示了写作能力是维系士人身份的重要因素。但这个观念并非自古有之,从汉魏虽“士有百行”仍“以德为首”,宋初范晔对甥侄言“常耻作文士”,到齐初宰相王俭则因庾杲之“学涉文义”……
阅读全文: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721365
哈斯凯尔教授写城市噪声对鸟类的影响,比较城里乌鸫和乡下乌鸫,总让人想起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的故事,也许他是有意为之吧。[嘻嘻]
“城市就像海洋中刚露头的火山岛,类似夏威夷群岛或加拉帕戈斯群岛最初形成的时候,只有少数物种扩散到了这些新的边缘地带。岛屿是生物创新的孵化器;新来者迅速改变行为和身体结构,以适应它们发现的新世界。西欧城市里的乌鸫不仅歌声与林中的先辈不同,而且夜间会在街灯下鸣唱和觅食;提前三个多星期开始交配;不爱迁徙;翼翅更圆,适于短途飞行而不适于迁徙;性格更谨慎,畏惧新事物,然而敢于尝试新食物。
城里乌鸫比乡下森林里的衰老得更快,染色体端粒迅速变短,也许是持续的感官和化学攻击带来的生理压力所致。然而通常活得更久,因城里捕食者和蜱虫更少,禽类疟疾的发病率也更低。大概就像上了年纪的摇滚明星,虽然年轻时代喧闹、快节奏和嗑药的生活毁掉了他们的身体,却也平安无事地活到了年老昏聩之时。”(《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和寂灭》)
最后这句也真是太妙了,每次读都要笑。笑完就开始想自己的染色体端粒,肯定也变得很短了。
https://soundcloud.com/dghaskell 和本书场景相关的音频
Google上搜Z library,排名前三的结果里面有两个都是假的。我自己都中招了,不排除是钓鱼盗取密码的网站。
搜不到书,而且如果不是我一直用密码管理器随机生成的话,其它地方的登录密码也就泄露了。
第二张图里面这些地址全都是假的。
正确的地址可以看r/zlibrary mega thread
https://www.reddit.com/r/zlibrary/comments/zx6z62/megathread_how_to_access_zlibrary_on_tor_app/
#笔记 艾·温·威蒂尔夫妇唯一的儿子死于二战,这大概最终促使他们走进自然以摆脱伤痛,但从作品里几乎读不到这种伤痛。就忽然想起,罗曼·加里也曾参加过“自由法国”空军,获得过军事荣誉,他显然也很厌战,《天根》里的主人公莫雷尔以及另一重要女性形象米娜,都是饱受战争之苦才去非洲从事保护大象的活动的;纪录片《现代隐士》第四季里有个主人公曾是一名战地记者,有一次在俄罗斯南部亲眼见到100多儿童被杀,得了严重的创伤后心理障碍,最后和爱人去了温哥华森林当一名灰熊向导。
自然、日常、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