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油管听完了Suzanne Simard的TED讲座,关于大树如何沟通,特别感动。在早前我已经知道,大树之间是会通过地下的真菌连结进行分享,但我没想到,大树是会分辨亲疏的:不是所有大树之间都会产生连结,它们也会抱团。研究团队用盖格探测仪追踪碳13和碳14在树之间的运动踪迹,发现不相性的树种间会“互不理睬”,相性的树种间则会频繁地窃窃私语、互相帮助。最让我感动的是,大树懂得如何分辨哪棵小树是自己的亲属,一旦识别了亲属幼苗后,便会增加与小树之间的真菌连结,大量输送自身的养分给小树,使小树存活率提高四倍。大树甚至会阻止根系向小树方向生长,以给予小树根系足够的空间生长。整个树林就是一个又一个家族之间的护卫-竞争。而当大树濒死时,会在临终前将毕生积累的糖分、营养以及次生代谢物,悉数下沉至根部,递交给真菌,然后传送给所有与自己连结的树木,让后代继承自己的遗产,完成在这个星球上最后的使命。
最后,与老树合作了一生的真菌将开始分解死去的老树,它会用独特的酶分解大树身上那些顽固的木质素和纤维素,一步步地将老树的生命重新嵌入新的生命轮回。
@[email protected] 不做女权评判,仅说解决焦虑要么转移注意力要么行动起来去解决问题,不然就是永远焦虑和互相倾倒情绪。针对容貌身材的焦虑,要么积极学习运动营养知识做到合理控制热量合理运动,积极学习护肤化妆提升外在形象;要么就去追求其他事业/学业,在自己擅长的赛道上勇猛精进。至于作为倾听者的嘟主,也完全有权利避免接收这样的焦虑,适当敷衍/拒绝吧,她们的人生终究不是你的。
@cannedonion 可以搜一下“如何正确收紧核心”“如何收缩腹横肌”会有很多相关讲解。我个人觉得最通俗易懂的是模拟并维持咳嗽的时候腹肌发力的感觉,配合腹式呼吸使用更佳。希望能帮到你。
比较吊诡的是,我最喜欢的两支鸢尾根主题香水,均出自同一人之手,由Maurice Roucel分别为不同品牌调制的Iris Silver Mist (Serge Lutens) 和Iris Lumiere (Shalini).
然两者又属鸢尾根的一体两面两种极端,土腥的银雾鸢尾干涩,冰冷,惨白,不可一世,别的香水或许是粉感但这只一定是沙尘暴。光之鸢尾却是如此精细而平衡的调配,抛弃了粉质根茎,以纤柔颤动的花香,湿润朦胧的青绿感,勾勒空灵而恒久的月光洒向旧时的记忆。
ps. 芦丹氏这个限量瓶可真好看,难得如此相得益彰的搭配。
#浮香掠影
@stupidguy 对美的追求不是错误,但美确实不是人人都需要做到的,鼓励拥有不化妆不打扮的自由,但不要对享受化妆打扮乐趣的女性扣上媚男厌女的帽子,不要让一种规训走向另一种规训。一点个人不成熟的想法,希望没有冒犯到你。
@incandescence 强行安利最为致命…
@Della 这个也太豪华了!我刚吃完饭又流下口水…
@board 给大家安利我用着不错的猫砂,天气热了去味好点的猫砂更棒。以下推荐除了贵没有别的毛病。
我是用膨润土+豆腐砂的组合
膨润土我用的:铂钻(大白猫)红标。我记得车价能到3左右一磅。我家猫多用的这个。喵洁客(无香)我妈不喜欢有香味的。车价我买到过的2.9一磅。好像还能低,不过我从来没买到过。这两款猫砂都粉尘巨小,手伸进去拿出来基本无灰尘感觉。
豆腐砂我用:喵彩cator小灰袋
布球bujiu petshy原味
这三个都挺好的,就是贵,价格都差不多,二十多一包。
膨润土+豆腐砂组合真的铲屎官和猫都满意!(起码我满意我家崽也满意)刚拉的时候有点味道盖上没一会就基本没味了。
@RottingStrawberry 完美受害者的标准没有尽头,因为你无法与规则制定者去谈规则。
这期《经济学人》的封面由于高度敏感,我之前联系的几个渠道都说没有资源。终于,一个渠道小哥想办法弄到了这期的资源然后发给我,让我赶紧保存一下,保存好了他立刻撤回,因为他怕炸号。
获得资源后,我速速把这期中国相关的几篇内容都看了下,不得不说《经济学人》分析得还是蛮透彻的。
封面的这篇报道(如图),讲了习近平主导的意识形态下的政策如何拖累中国经济,一个就是疫情清零政策;另一个就是瞎制裁,对科技巨头的制裁,地产行业的暴雷进一步拖累中国经济,也提到国家主导的经济怎样都是比民营经济低效。
然后在专门的中国篇章下,《Rumours about Xi》讲了关于习近平的一些传闻,他和莉可酱的微妙关系,下半年二十大的召开,他的第三个任期,包括前段时间他在人民日报头版消失,《经济学人》都有提及,不得不说这本杂志的信息敏感度很强,面面俱到,配图也配得恰到好处。
剩下的文章也提到了中国年轻人的高失业率,考研热和考公热,双减的一刀切和对GDP贡献巨大的科技巨头制裁直接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
另外也提到了新疆难民营的人权状况;河南村镇银行存款暴雷事件。
我觉得我身边的很多人就算每天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但是由于天朝的审查机制,在信息茧房下,知道的信息量远远不如老外。
人家《经济学人》把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和症结整得明明白白。
之前我练习的比较成熟的一条酱汁路线是以芝麻酱为基底的,芝麻酱提供creamy 质地和浓香,太浓香了就加点儿醋去腻,太酸了加点儿糖平衡一下。葱蒜提供辛辣味,辛有余辣不足,就再加点儿辣椒油。花椒油提供植物香气。加味精提供鲜味。最后放酱油或盐调咸淡。
感觉意式青酱也是差不多的思路,果仁(松子/腰果/etc.)提供creamy 质地和浓香(加橄榄油稀释),太浓香了加点儿柠檬汁,加蒜提供辛辣味,香草(罗勒/欧芹/甚至薄荷/etc. )提供植物香气。加帕玛臣奶酪提供鲜味。最后放盐调咸淡。
总的来说都是,果仁香&creamy+酸+umami+植物香+盐。
上面这个路线是以一个浓香型的坚果酱为核心展开的,适合凉拌味道比较清淡的面和蔬菜。
我最近观察到另一条路线,以姜为中心,甜口的,貌似多用来做味道浓烈的肉食。起因是对象做pork jowl,猪脸颊肉?我在中国没见过……非常细密的肥瘦相间质地,很有嚼劲但不柴,猪肉香味强烈。切条煎好后加调味汁:姜末、酱油、蚝油、糖、味啉(日本调料酒)。甜甜姜味酱香,在锅边闻着很像红烧鱼的味道。是啊红烧鱼不也是姜、糖、酱油、料酒调味的嘛。再想想三杯鸡也是差不多的思路吧。先煎姜片,然后炒糖色,然后加酱油膏和米酒。总的来说都是,姜、糖、酱、酒。
跨文化地想做饭这事儿真的就挺有意思的呀。人类在对食物的认知上的共识比其他领域多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