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刚和淘宝客服为了订单延时沟通完,想起今天流传的那段对话录音。客服的处境和居委会的人一样,就是“挡刀”的。权力很小,上面施压,下面愤怒,只能道歉、承受情绪。这种系统是邪恶的。

突然意识到在🐘暂时不用担心被熟人抓包暴露自己了,可以发猫片了!耶!我不管,我的小橘猫(大肥猫?)就是最可爱的!

你们把人打翻在地,把人摁在泥沼里。
然后诘问人呼痛的声音不够优美,姿态不够漂亮。
你们怎么不去死啊!

翻了好久时间线把提到张哥的都赞了!
马的我还是很喜欢张哥!介意的不要来关注我。
张哲瀚真的勇,没办法不喜欢活人。知道张哥什么人的早就知道了,该相信的一直都在信。
需要把这么显而易见的事情拿出来说的这么明白可见到底做到了什么程度。
张哥其实才是最不疯的人,是这个逼世界全疯了。

关于加拿大蓝领工作/skilled trades的迷思

Declare:我非常鼓励并希望更多的华裔移民,尤其是女性,尤其是LBTQA+,能进入加拿大蓝领技术领域。但是刚接了一个咨询之后,我觉得还是要说说几个事实。并不是想戳破很多人的七彩泡泡,而是现实通常比较骨感,而我应该把信息全面的呈现出来。(利益相关:移民顾问+家属在加拿大建筑领域从事纯trades工作)

(不知道什么是Canadian skilled tradesperson的象友,感兴趣可以先做做功课查一下,我这里就不科普了。)

首先:Canadian trades people好找工作,包括厨师,糕点师,木工电工水管工,没错,是的,我完全同意,加拿大这些行业常年缺人。

不过很多人都没有再深入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些行业常年缺人?为什么这些岗位就这么好找工作呢?

因为:

1. 其实这一行长久的做下去,对人挺考验的,完全没经验的人直接进入这个领域,很多人是坚持不下来的。

不仅仅体力要求很高,这些行业绝对不是脑袋空空每天重复做事的(单调重复纯出力的工作在加拿大叫general labor,不是trades person,而且靠纯出力的job position 很难成功移民加拿大,不是不可能就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比如:木工绝不仅仅是体力demanding,很多时候都在动脑子,工具使用和安装步骤都需要规划,还有很多tricks/技巧,这方面我队友天天跟我讲的事儿都能编本书了。

然后有人说:“我想做这些是因为“社恐”,不想跟人交流。“ 这个就更是一厢情愿了,我觉得trades person是比办公室还更需要团队合租和不停交流的工种,大家就自己脑补一下建筑工地人们一起干活就大概明白了。一个人不可能在规定工期内,自己独立建好一个房子,每个步骤都是至少2-4人的配合,磨合,商量,交流,吵架等等等等,这么说吧,木工电工水管工焊工,厨师糕点师每天讲的话,是我这种办公室材料工人的上百倍吧。

而且trades工作是you can see what you have done instantly 的工作性质,活儿干的好不好立刻见分晓,配合的行不行,一小时了解到。

2. 找工作容易的另一面很可能是丢掉工作也很容易啊~

由于第一条叙述的原因,trades行业人员流动性很大是典型特点,“做不好就滚蛋”是大部分建筑公司general managers脑子里的准则。两三天被解雇是家常便饭,所以临时居民身份的人从事这一行,很多时候精神的压力是大于体力的劳累的。

3. 中国人(包括日韩印度菲律宾等所有亚洲国家)直接想在国内就得到一份这边trades person的工作我觉得比留学,LMIA啊什么的都难。

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Trades person是有门槛的,很多工种必须要有加拿大本地的执照/license或者是注册学徒/apprentice 才行,即便是木工这些不需要强制持牌照上岗的trades,但是雇主一般也不敢直接雇佣跟加拿大学徒培训体系差太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工人(餐饮业酒店业除外)

而且,trades 领域的工作是加拿大本地人(尤其是男性)就业的一个主要领域,就看看每个省政府对trades training的支持力度就知道了,这里面的就业“歧视”我认为是大于普通的办公室职位的。

哎,先说这么多吧。说多了就成劝退贴/PUA啥的,不过以上是我看到的事实,希望想从事trades工作的人,尤其是肉身还在国内的朋友们,要有心里预期。

仔细想想经过这“n年大抗疫”运动后,中国人能理解理解自由比面包更重要,真的能理解富兰克林所说的“牺牲自由所换取安全的人,既得不到自由又得不到安全?”
现实很可能是残酷的,在被防疫政策所折磨的中国人,很可能会更坚决地抛弃自由而拥抱极权。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焦虑,不安全感等都会以为是病毒所带来的,都是那些太过“自由”的人四处“投毒”所带来的。因而,弗洛姆所说的“自由带给人的无力感“反而会把人推向极权的深渊。而此时政府又站了出来,依靠管控、施舍等手段树立自己“值得依靠”的形象。一边夸大病毒的恐怖,一边告诉大家只有放弃自由,配合政府防疫才能获得保障。但是,人民所面临的不安去感根本不是病毒带来的,而几乎都是是政府的防疫政策带来的,却被政府轻松转嫁出去了。
这就更使得我确信,这次防疫运动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运动。就是为了规训一大批之前因为开放而享受了自由带来好处的人民,告诉他们那些“自由”都是危险的,只会给你们带来更多的焦虑和不安去感。而政府能帮你们“消除”这些“负能量”。 所以,哪怕在看到了这么多地方因为防疫所造成的伤害后,还是有很多人是觉得是因为某些政府管得太松了没有严格落实清零政策,是因为现在的人太过自由了等等,而迅速观念左转开始怀念毛时代的“平等团结有序。”所以才看到大家解封后依然在感谢政府,呼吁更加严格的管控。这一切都让政府借着疫情来夺取人民权利更加肆无忌惮切冠冕堂皇起来。

显示全部对话

也许若干年后,即使疫情退去,许多人依旧会活在心里的疫情中,伤口永远无法愈合,成为一生的疫时遗民。
#人世几回伤往事

对mastodon乃至社交媒体都有很多想说的话,但还是暂时按下特别私人的一些情感表达。去中心化是好,但绝不是毫无缺陷和隐患的好:
1)它存在所有社交媒体共有的缺点,也无法消灭人本身的局限性。我无数次感受到语言的有限性造成了多少的误解和攻讦,因为个人的生命体验触痛到了别人的伤疤而滋生出无端的恶意。在任何sns里,好好说话的长篇叙述不再被奖励,随之而来的辩论的启明意义也已经不复存在。尽管目前相关研究还处在婴儿期,但有证据推断所有人在社交媒体上都希望收获更多的关注和爱,都希望“真正的”自己能够被看到。几乎所有人都会留在得到更多的互动的平台上。如今的社交媒体确实让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但更大的世界似乎并没有带来更多的爱。如果没有爱,我们还在追寻什么,我也不明白

2)去中心化平台中,站长实际上接替了企业制定规则、封禁账户和维护服务器的职责。那么对于一个公开平台的伦理期待就完全落在了站长的肩上,而与企业不同的是它目前只受道德约束。站长拥有随时读取后台所有嘟文和账号信息的权力,也拥有随时变更站规和关站的权力。如果站长做出了不符合你期待的决定,当然可以选择迁站,但在仍然存在风险的前提下又会损失很多隐形的东西。账号是我们的财产,很多情况下还有情感联结,并不是说搬就能搬的。解决的方案是自己建站,但只有比较少的人拥有这样的时间、精力、技术和金钱成本。(写到这里是想到了殆知阁、猫站和小森林。)

3)fedi的安全性问题。fediverse绝大多数实例都不是由绝对专业的网络安全技术人员建立和维护,在面对匿名网络攻击的时候其实非常无力。貘站去年遭受匿名大规模DDos攻击,站长损失近万元且对黑客无计可施。目前的几个“大站”的服务器体量和带宽(相比商业服务)都还是婴儿级,今天涌入以千计的用户便纷纷卡顿掉线,很难说如果未来面对网络攻击可以支持多久。中共网络审查的手段不只是只有dns污染和造墙一招,国安局发动攻击的时候流量上也不会写着“我来自国安”。

20年初,一位香港学姐问我们政治人类学的老师怎么样在明知道一件事情没有什么希望的时候仍然说服自己坚持下去,老师说其实她也一直在寻找答案:“但其实你仔细想想以前的人,甘地在十九世纪初回到印度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人怎么会想象得到英国殖民统治会有结束的那天呢?从现在看一切好像都顺理成章,但把自己代入一下,你会发现,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完全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不知道能不能活到看到结果的那天。所以也许我们不应该把‘一件事情会不会有结果/有希望’这件事看得太重,我们去做一件事情不一定是因为它一定会有结果,而是因为我们认为它是对的。”
与各位象友共勉。

现在国内各大app强制显示IP,可能有的网友还是没意识到严重性,在这里提醒一下:

国内几乎所有app都是用手机号/微信等注册的,而你的手机号/微信都是直接绑定身份证的,说是实名制上网并不为过。即使你没有在app内完成实名认证,国家也是有规定后台强制实名的(所谓的“后台实名前台自愿”)。

如果你开了代理,反而会暴露自己使用了“违禁软件”,网警找到你,你都没法辩解。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机场(VPN)已经开始审计微博,因为如果你被叫去喝茶,机场会暴露,损失极大。同时开启全局代理对你自己而言也没有任何保护作用。

在我看来,显示IP的操作对言论自由的影响之大,是远大于审查敏感词这类的行为的。虽然之前也是实名制上网,但至少还有层假象,现在就是明着告诉你“如果你乱说话,我可是能直接到你家找到你的哦”。

大环境一天天收紧了,大家要注意安全。

在家跟我妈嚎哭,说你记不记得去年夏天我们在其他地方的时候我有一张舞剧票来着。说要飞回来看最后也没看成。
今天世界舞蹈日然后那个舞剧剧团解散了,我再也看不到了。那张没看到的戏此生再也没机会看到了。

从那个时候到现在我一场戏都没有看过。已经近一年的时间没有走进过剧院了,近三年时间没有看过livehouse和音乐节。
以这种方式消亡太令人难过了。

写给新搬来的毛象用户,提高你在毛象的冲浪体验:
1.个人资料页面中,选择“保护你的账户”,可以锁嘟并手动审核所有关注请求,对于经常发表墙内敏感言论或单纯不喜欢被陌生人打扰的朋友,方便筛选出关注者,保护隐私。

2.还是个人资料页面中,选择“隐藏你的社交网络”,将会对外只会显示关注与被关注的账号数量,而隐藏详细账户名称,以免有人顺着列表骚扰/监视她人。

3.首选项中,选择“其他”–“禁止搜索引擎建立索引”,你的账户名称和嘟文内容将不会被谷歌等搜索引擎显示,让你的发言只保留在长毛象上,以免引来意外关注(但防范不了无授权搬运象友嘟文的垃圾)

4.依旧首选项-其他-“在时间轴中合并转嘟”,相同嘟文在首页只会显示一条,不用重复看到相同信息。

5.首选项-外观-“自动播放GIF动画”,可以看到友邻给你发送的动态表情和象友们的动态头像,有时会产生很有趣的效果,当然,你也可以自己换上动态头像~

6.首选项-外观-“禁用滑动动作”,防止你在查看信息或编辑嘟文时因为误触跳到别的选项里,不过如果你觉得滑动翻栏很方便也可以保留这个设置。

7.一些初到毛象看不懂的名词:
tl=timeline,即时间轴
嘟,即嘟文,你发布的每一条帖子
串,嘟文串,在原嘟文下方回复形成的一串嘟文
fedi,联邦宇宙,由不同站点组成的universe
人家,象友自称,当你开始叫自己人家,恭喜你,你毛象化了

鄂温克#音藥

以前喜欢听城市、农村、部落的实地(田野)录音,有各种咳嗽、忘词、笑声、闲聊、跑调、吐痰、上楼、关门、摩托车、风雨声音,但这也不掩魅力。讨厌整容脸似的精美演绎。

敖鲁古雅——只推荐开头半分钟。
bilibili.com/video/BV1Ga411r7d

bilibili.com/video/BV1MC4y1b7j

Olit Tevlyanaut——这个特殊唱法有专辑,不过我懒得找了,并不好听··
bilibili.com/video/BV1AT4y1J7Q

Dutkina Vera Alexandrovna
bilibili.com/video/BV12C4y147A

毛傲吉坎河
bilibili.com/video/av497826961

“在中国,人们只有奉献、捐款、做好事的权利,却没有追求公平、正义、为自己争取权益、为所经历的不公正要求追责、补偿的权利。”
看朋友圈,现在有在上海的朋友做志愿者,又在为他们为小区、为邻居的奉献把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了。
他们就永远这样感动者、感恩着吧!这是他们应得的。

很多人担心,一旦离开故土,或者离开主流中文社交媒体,就等于放弃了母语和社群。但我现在丝毫不担心。因为我发现,只有异见者,只有挣扎出桎梏的灵魂,才能让一种语言活下去。评论区的复读机们是没有原创能力的。它们只能学舌。

最典型的是参照反话来构词。2011年我刚上微博的时候,这边有五毛,它们跟着叫美分八千。这边爱国党,它们赶紧出了一个恨国党。

除了参照构词,还有直接挪用。挪用最具批判精神的鲁迅的人血馒头;挪用自由主义者崔卫平的“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挪用房间里的大象来骂资本家;挪用信息茧房来阴阳被困家中数月的上海人;“躺平”本身是低人权社会里劳动者的微观抵抗,被官媒挪用来嘲讽西方的防疫政策;更好笑的是上帝之鹰也好意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而官媒,本应作为某种语言的正式风格的代表,在简中却成了共产党的僵化八股文与粗鄙残暴的网络语言的媾和。我非常了解那些炮制通稿的官媒人。他们的信息来源是过去几十年的稿库、朋友圈微信公号文章和抖音短视频。写稿模式是打开“句子迷”网站(已经倒闭)抄几句古诗放开头,拟三个小标题,电话采访同一个什么都懂的职业专家。

这种情况下,墙内怎么可能有高质量的中文?民间语言和官方语言,早就是粪坑的内循环。微博豆瓣没有大家这样能持续产出的“优质”用户,迟早完。异见者在哪里,自由不屈服的灵魂飘到哪里,我们的母语就在哪里。

不愿意看到政治内容的话:
⭕️可以自己设置屏蔽词,把相关内容过滤掉,眼不见心不烦
⭕️可以把政治浓度高的账号mute/block(静音/拉黑)
⭕️换一个政治浓度低/不谈政治的站点
⭕️有理有据地解释为什么因为自己不想看到政治内容所以希望其他人少输出一点政治内容
⭕️自己建一个站,站规是禁止谈政治

❌因为自己不想看到政治内容所以要求别人不谈政治
❌因为自己只打算记录生活所以要求别人不谈政治(要求别人也只用来记录生活)

在遵守所在站点站规的前提下,别人不会干预“你”怎么使用fedi,与此相对的,“你”也不要对别人的使用方式指指点点(“你”是泛指)
有异议可以讨论,可以找站长申诉,但因为自己不想看所以要求别人不要说,就越界了齁。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