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每天都是中国人遭铁拳虐杀的新闻。习近平在干嘛?还忙着铲除异己。

这样的文件不是进步。
新冠病毒离开宿主2h就死了,“消杀”全都是反智,私闯民宅,都在抄家!

曾经中央的瞒报让武汉的疫情蔓延开来。后来的清零似乎又体现了制度优势,在美国每天死亡1-2千人的情况下,大多数中国人却可以不戴口罩,不担心感染。在两年后,中国的防疫愈演愈烈,让中国百业萧条,民生困顿。
3年后的今天,新冠的毒性已经大大减弱,在海外的中国人都明白新冠的社会危害已经降低至与流感相仿。可以内地的管控却越来越严,惨剧在各行各业各省各市轮流上演。铁拳的出拳速度越来越快,也越来越猛。

我曾经去过不同的国家,并不觉得一些民主国家发展得有中国好,也曾经目睹了民主自由地区效率低下的弊端。疫情后的3年让我重新审视极权体制中国繁荣的背后:
1. 中国繁荣的代价。中国有6亿农民每月的收入不足1000,城市中产看不到农民的生活,甚至看不到城市里在血汗工厂的底层。中国城市的繁荣建立在下层百姓的剥削上。底层百姓相当于当年美国独立战争前的黑奴。
而且中国的繁荣带来极大的政府负债和房地产泡沫,不能可持续发展,透支了中国的未来。
2. 制度的底线。好像一个人交友,不能仅看高光,要看看这个朋友的道德底线。
中国的底线是上层的权力没有制约。在上升期大家的感觉不明显,但只要过了差不多十多年,出现某些危机,都会出现大规模的民族悲剧,且毫无纠错机制:三反五反让无数无辜上中阶层的人惨死;大跃进让至少三千多万中国人活活饿死;文化大革命;八九事件;计划生育;新疆改造营,一直到今天的新冠。

民主或许不是最好的制度,但民主肯定不是最差的制度。

现在的情况就是,任何一起社会事件都极有可能发展为反党事件。
四月之声是反党事件,铁链女也是,唐山打人也是,四桶桥也是,郑州富士康也是,兰州三岁小孩也是,呼和浩特跳楼也是。
无论什么事情一旦发生,民怨沸腾,共产党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其定性为反党事件,这个组织同时具备清醒的自我判断和极端的被迫害妄想症。

看到一个案子是房东趁租客不在家,强奸了租客的狗,最后罚款1000,因为房子是自己的,不算私闯民宅。以为是说着玩的,但视频图片都在那里,铁证如山,人就是抛弃人性那样做了。

还有人因为和家人吵架,把全家都杀了逃跑,警察只对外宣称是离家出走,希望大家提供线索。结果抓到之后,负责抓捕的警察因为阳性隔离了,凶手在看守所里没人管就越狱跑了。现在全城追捕,但是依然不公布实情。

感觉在中国大地上写什么都是羞耻的,因为写什么都无法阻挡它在现实里以更快的速度、作为一桩桩诡谲离奇的案件与事故无限繁衍下去。虽然写作并不承担这种“阻挡什么”的责任,但如此对比下,人间就是地狱,不需要故事来警诫,人也不会再相信什么了,各自腐朽堕落,只万幸还有一死。

缪缪收藏的图书网址信息,不过好久没更新了,大家拿去试试

昨天在伦敦读书的朋友来我们这里转转,两个人坐在书店里聊天,她讲了自己在网易 Lofter 的实习经历。干了三个月工资1500,没有底薪只有内卷来的奖金,平时的工作包罗万象,客服、引流、文案,什么都做,明明可以写个代码的数据追踪都要人一点点手打。最有趣的是之前平台的 CP 活动,要求实习生写文段,根据录用的数量排名,前五有奖金。朋友比较会写,几百条里录用了大概二三十条,已经是第二多的业绩了。活动参与者在微博讨论说 Lofter 的 AI 好智能,写的段子都好有趣,我朋友说这哪里是人工智能,都是能工智人一点点写出来的。只觉得可能我国宣称的不少大数据背后都只是大量人工做着很无意义的工作罢了。

《为什么说中国从头到尾是个反人类社会》

因为多数人不想感染新冠,因为多数人的利益至上,所以每个人都是杀死兰州三岁小孩的凶手。这就是中国人的社会契约,这就是中国人的游戏规则。按照中国人的社会契约,那个三岁小孩就是为了整个集体牺牲的烈士,应该予以褒奖。多数人会觉得边疆少数民族很乱,所以要再教育,多数汉族人会觉得:反正不是我,我是汉族人,住在内地,所以边疆生活怎么样跟我没关系。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那个三岁小孩,不好意思,他该死。对于他的父母来说,他的小孩为了整个兰州,为了阻挡整个兰州的疫情牺牲了,我们当父母的应该骄傲。这就是每个中国人同意的社会契约。 by 老雷
youtu.be/UgKBA9UZVqI

终于还是轮到我家里人了,今天听到妈妈说,奶奶做的那批混检里有阳性,要被拉走隔离。她让我去问候奶奶,我磨蹭到晚上还是有点担心,于是去问了问奶奶。奶奶说:“还没来接,但如果今天我去了的话,你爷爷可能就死在屋里了。
他低血糖,很低很低,二点几,迷迷糊糊的。要是我走了,他就这样一个人在屋头了。”

心里顿时有点乱糟糟。明显地感觉到家里老人们身体都不好,尤其是爷爷,今年三月份还因为心梗,在路边看棋的时候晕了过去,正好倒在我家窗台正对着的那片小广场上。老人们就是这样,一跌一撞一犯了迷糊,魂就被风筝牵着跑了。

第一个去世的是外公,在我初中还在教室里晨读的一个早晨,他在乡下做着手工又或者是家务,头一歪,就再也没起来。我没去成葬礼,或者说没人带我去。在一团雾气之中挤出了几滴不明所以的眼泪。
死,到底对活人意味着什么?

直到有一天,我才被一种真切的悲哀击中:我发现我不记得他的名字,也从没人特意告诉我他的名字。在他离世之前,只好像一个外公的称呼就能装进一切。在他离世之后,又好像所有人天然认为我理应记得,所以不敢再问。或许正是因为我缺了他的葬礼,他从我的记忆里收回了他的名字。
我没有忘记你呀。
名字,又到底意味着什么?

父辈的争吵和荒唐事就好像随着他们的身体一起衰败黯淡了下去。他们中的大多数,对我的爱很是稀薄,而那些他们曾经做过的可恨的事又太难忘掉。爷爷或许现在还躺在医院里,我脑海里一时浮现的是奶奶说,爷爷年轻的时候把她绑在床角,狠狠抽打她;一时又是我小学的时候,他自告奋勇来接我放学,在林荫道上大步走着,我迈着小碎步在后面追。
就这样,他一时奸邪,一时又展示出示弱般的憨态。

父母辈,一共十几号不靠谱的人,用他们的青春,共同献上了长达十几年的闹剧,不辞辛苦地用这种混乱培育着下一代别扭拧巴的灵魂。我不爱他们,甚至大多数时候完全不在乎他们。可是还是默默在和某种对他们的记忆做着斗争,还是会好奇,他们经历的是什么样的历史,我是否有责任去记录。
此刻觉得,我和他们最大的区别也是最大的共性,他们佯装着亲密,而我佯装着麻木。
要是真麻木了,也不会时而脑子里迸出一句:外公外公,what’s your name?

分享一些#防坑技巧

以前和现在的职业,都恰好要求有快速学习的能力,但又不可能学透彻。所以我的习惯是,进入一个领域之前,先迅速了解这个领域的局限和别人对它的批判。

我看每本书,都先在 Goolge 搜书名/作者名+criticism,看看它的论点和研究方法有什么问题。所以我很少对某个学者和某个学派上头。

生活中,走入每一个新话题之前,都稍微了解一下常见误区是啥。比如几年前自学一点点理财的时候,我意识到了普通人对市场预测的能力不一定比猴子强,快进快出和频繁交易就是自杀行为。

选择移民加拿大之前,我先收集了移民之后必然会有的壁垒,所以我的预期是用五年时间来适应。后来遇到任何困难,都在我的预期范围内,从来没有“西方国家怎么这样,幻灭了!”的感觉。

别人入的坑,都是错题库,最宝贵的资料啊!

时间线上好几条都在说银行,我也建议千万远离中国银行,进了门就是数字人民币和反诈保证书套餐。冻结了我的卡不说明理由,解冻之后柜台经理甚至和我说“以后中国银行的卡你少用”

廣州開始大規模運人去「集中營」了。

(強烈建議關掉聲音,配樂太讓人PTSD)

盗版不会消失——也不应消失,起码在我们这个地方,审查的能力大过一切,可以任意删减、下架,好的作品无法在正规渠道收听收看,纪录片导演无奈以盗版的方式向公众传播自己的电影……只要这些现象还在不断发生,盗版就是最好的反击。我情愿盗版是一个更加强大的幽灵,庇佑我们的心灵不会轻易干涸。

无奈观看的大多数文艺作品是"盗版"的,但并不意味着这其中有什么东西是"假的"、"不真实的",它照样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门,并且还在不断地为我们开门,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更人性化。当然,我们现在可以说,我们在我们所生活的中国,过着非常不人性化的生活。#昨日书

matters.news/@Terminus/344807-

顺带一提,中文图书资源推荐“无名图书”*,属于比较全,社科小说够用,再小众还是图书资源联盟(其实联盟也会有之前有资源后来就没了的问题…估计是版权到期)。

搜索后只要不显示红色的“暂无下载”之类的,点进去就都有资源。不需要登录,也没有任何验证要求。限制每天50本约等于不限。

页面非常干净,只在页尾和下载时可能出现一个弹窗广告,关闭按钮很大,不流氓。

*网址: book123.info

显示全部对话

@mightydesert @board

xinjiangpolicefiles.org/images
泄露的 #新疆 集中营人员内部档案和关押原因,一共2884张照片。各大报纸已事实核查。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公室发布的新疆人权问题报道(pdf):ohchr.org/sites/default/files/
中文报道:晚报:联合国指中方在新疆肆意拘押维族、严重侵犯人权,或干犯反人类罪 theinitium.com/article/2022090
🐘上整理:m.cmx.im/@Littlecell/108922221

当事人(湖玛)亲历:nytimes.com/2020/01/29/magazin

由海外人士维护的新疆各民族受害者档案:shahit.biz/cmn/

请注意,在国内这样严苛的环境下不可能做到任何正常的新闻调查,所以这些报道总有角度可以说是“没有实际证据”“都是抹黑”,集中营内部的真实情况当然只能等打破那扇门才能获知。但是,如果一方提出了那么多证据,而另一方只以虚弱的斥责和禁言应对,我们应该在心里有所判断。

z-lib这次被封,让我想起零几年下盗版游戏的事。因为当时网速很慢,一个游戏可能要连着下载几十个小时。而且经常遇到问题资源,下了几个小时才资源报错,或者是下载完后才发现无法安装,必须重新找资源。

这种日子过久了,我至今仍有一种危机感:资源要装到了硬盘里才算是自己的。一台破电脑被我塞得满满当当。

这是一种信息饥荒年的穷鬼思维,跟不上互联网发展的速度。今天的人似乎已经习惯了点一下收藏网页、或者把资源加入云存储就算“拥有”了。但对我来说,把资源完全托付给“云”,总有一种受制于人的感觉——连百度盘里珍藏的黄色废料都被“净网”了(不是。

总之大家还是多存一点东西,存在电脑里、U盘里,存在硬邦邦的、踏实可靠的铁盒子里。往大一点说也是保存一点文化的火种,救一点极易焚烧的互联网资源。毕竟洼地是一年比一年荒了。

郑州某家属院的一个老头,在11月1日郑州市迎接中央检查组临时解封的一个小时里,驾驶电单车冲出院门,在基本空无一人的大街上开着直播兜了一圈。老头对着镜头抑扬顿挫地感叹道:哈哈,真好啊,自由啦,哎呀,这一辈子第一次感受到自由的快乐!……老头骑在电动车上高声全文背诵叶挺:“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渴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 镜头朝上倾斜,秃头豁牙的老头脑袋后边是不间断的巨大的法国梧桐树荫,郑州市硕果仅存的保留着五十年树龄法桐的街区,在春夏两季树上会栖满池鹭,现在也还是绿的。

老头是所在单位前前前n任领导的儿子。这一轮疫病爆发之前,本来在带头抗议家属院拆迁(现任领导打算将开发权交给极小的民营开发商),微信群传阅的檄文里指控:“前任的某某和某某(领导)捞钱,是把国库的钱装进他们的口袋;现在你们捞钱,是直接从老百姓的口袋里掏了!” 对比如同“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传诵一时

国营夹边沟农场位于酒泉,臭名昭著的死亡集中营,所有进去的人都死了、消失了,有的尸体来不及掩埋,被扔在荒野里,兰新铁路从远处通过,旅客能闻到从中传来的阵阵恶臭。

1982年,甘肃省委批准兰州医学院到夹边沟挖掘完整人骨,做实验和教学用具。此事本来是保密的,但医学院的办货人事先答应附近的农民按计件工资付酬,后来发现不用挖掘,只在农场大门遗迹前面的第一道沙梁子底下捡了一天就够数了,觉得太亏,要求修正合约,改为按劳付酬,农民说他赖账。他说农民骗钱。双方一冲突,秘密就公开了。有人抗议,但抗议最终也发动不起来。

看到版聊上有象友提供用洋葱浏览器访问z-lib的链接了,但是似乎缺乏对小白友好的说明。
(不要默认大家都懂得洋葱浏览器是啥啦)

(我在微博看到有的友邻拿到那串链接之后以为可以直接输入普通浏览器来访问的,嗯,可见有z-lib需求但是不懂的友邻很多)

我知道象上有很多技术大佬啦,但是大佬不一定能教明白小白。正好我也是一个小白,也许可以理解到小白的难处呢,我把我摸索访问z-lib的过程分享一下好了!

先简单说一下目前的情况:
如图一的维基百科所示,美国时间的11月3日,z-lib的许多域名被美国邮政检查局查封了。现在用普通的方式似乎已经无法访问z-lib了,但是使用洋葱浏览器依然可以访问并使用z-lib。

然后是我谷歌到的背景知识:
洋葱浏览器是一种特殊的浏览器,长得像普通浏览器一样,也可以访问普通的网站,但是它是为了暗网而设计的,几乎是暗网的代名词。(应该没有理解错吧,轻拍)

以前我以为涉及到暗网这样高大上概念的东西,用起来应该很麻烦吧?就一直懒得去弄。直到今天惊闻z-lib下线,又看到电报上讲z-lib还可以用洋葱浏览器访问,就尝试去洋葱浏览器的官网下载了一下。

洋葱浏览器官网链接:torproject.org/download/

(虽然看到了选择语言的界面,但是我没有选语言,就直接下载了安卓版本,APP也自动帮我把界面调成中文了)

下载安装好了之后,我直接在洋葱浏览器的网址栏输入了友邻提供的z-lib的链接,然后就成功访问了z-lib啦!(图二)

原来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设置,只需要像使用一个普通浏览器一样使用洋葱就行!

全过程:访问洋葱浏览器官网选择安卓版,下载,安装 → 在浏览器网址栏输入友邻提供的特殊链接 → 成功

(以上操作默认全程保持翻墙)
(iOS设备可能麻烦一点,不过我猜应该不难)

就这么简单!毫无技术要求!
像我一样因为怕麻烦而停滞不动的技术小白们,请不要被吓倒了哦!

(刚才提到的在洋葱浏览器内访问-lib的链接:

zlibrary24tuxziyiyfr7zd46ytefd

@board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