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从来都是如此,那么多人在讨论adhd是不是成了流行标签的同时,对真正的adhd:”拎不清,没规划,情绪有问题,活该“。
我已经知道我不欠任何人一个解释了,但始终不希望需要帮助的人的生活里出现很多与帮助截然相反的东西。

好想去挖勺子,店主说下一次活动要等周末或者下周一

有个海外中文网络媒体前几天有篇关于去年秋天的事儿的稿子,我昨天才看到。刚一点开看开头就心惊胆战,写到了我的好友,实名,他们现在的个人处境等等。后来我另一位朋友给我转来了中国数字时代上,作者本人的回应,看完之后觉得很失望。

明确受访者全都匿名,但是被受访人提及到的其他人,间接的,反而实名。这里作者给出的理由“各大媒体关注被捕者处境时已经广为提及”为由。(稍微逻辑滑坡一下,就是,且不论对错,别人这么做,我也可以做的意思)。各大媒体是谁?外媒?中文媒体?他们转载引用其他媒体的源头是谁?如果要援引别的媒体,就老老实实写信息源,引自某某媒体。文章没有这样写。文章很多呈现,看上去是采访所得,后来等到引起质疑,又说各大媒体都写了,所以是公共信息……这里,不规范,不专业。“宽泛的、易于获取的”信息,是非常主观的判断。既然从法律界人士比较容易获取相关信息,以后还是不要省事,援引法律界的意见吧。

另外,她不知道的事实是,在上一波媒体关注里,几乎处于事件中心的一位朋友,亲口给我痛苦地抱怨了“各大媒体”公开他们的信息给他们带来的诸多麻烦,和延伸的后续。公开媒体的信息里就有很多扭曲和失实,而这些扭曲对真实的人,真实的生活也有很多不好的影响,我当时唏嘘了很久。

那篇文章在对采访人的选择上就有“选择性偏差”。采了,也没有采深入;采了,但也没有全采。作者本人讲了“聊天”,和她对记者消息打探的态度,这一点最有问题,也是伦理失范教科书式的典例:她以为她不发出采访申请,是在保护大家,于是她只是“聊天”。于是大家不设防地和她聊天,却发现很多信息最终被呈现在文章里,有如今的反应,再正常不过(哪怕她是从别的渠道得到信息,聊天也验证了这样的信息,也是有contribution的)。可以料想的是,她如果发出正式的采访申请,被访人一定会处于自我保护的目的有限制的提供信息或者拒绝。记者做采访,吃闭门羹是常见的事。为了不被拒绝,一开始就不申请正式采访的情况,也常常发生,也是常用手段。可是这样操作常用于什么选题?什么样的报道对象?什么样的取向?往往是负面的、调查性的、批评性的语境。这样做之后的风险是什么?

这个事件的核心当事人远远不止向作者表达对文章认可的三个人。其他当事人发出采访请求了吗?这些采访的选择是怎么考虑的?其实随便去北京的现场就可以看到,文章开头那张照片,不二酒馆都已经“不在了"。尤其是她回应中提到了ABC,DEF,两个对文中截然不同的反应,还察觉不到自己文章的失公失允,反而固执地觉得后者“把人想坏”(这也是非常主观的判断)。

从结果上来看,文章的呈现有显然的幸存者偏差。一年后,那些能出国的都很幸运。行文里反而能看出来是处罚较轻的一群人,现在当然也愿意分享出来一年后的经历和处境。他们是大多数吗?如果是,为什么?可是处境更糟糕的很多人,至今还无法正常生活的,文章的呈现很有限。另外,听说作者身在海外,但是很多人还在国内,被迫呆在在原籍,作者对他们谈论”如何应对恐惧“,真让人难以接受。

作者的回应里,她总觉得对这些弱化的处理是在保护,实际上这种没有任何信息增量的、没有实质性突破的、但是又提及了一两句的报道,提了真的不如不提。直接伤害是给人家的生活造成了麻烦,然而作为记录事实的意义却因为那一层“保护”和弱化的处理,显得很鸡肋。

这就是采访的不公正,也是书写的不公正。作者在文末还放出一位正式被访人对文章的认同……无语。当然这一位会认同了!可是作者不应该反思为什么那么多人反对呢?

文章列出的其他各项,哪怕在极其富有争议的伦理选择时,作者也说“这一点可以讨论,但作者认为没有标准答案”……言外之意是:“在两难中我选择了有利于我的一种做法。”

实际上运动本就很复杂,去年上街的人有多少随机性、有多少人带着不同的诉求,以及对运动本身就有特别不同的看法。文章呈现了一些,但单一线性的描述“和为叙事需要”的铺垫反而简化了整个事件的同时,挟持了其他的声音。事实也是,队伍里很多人真的只是反对疫情政策但是不反对其他议题,甚至本身反对其他政治意见的口号。我就知道队伍中本来有更激进的声音,但其他人立刻反对,说这种声音会牵连其他人,我们今天就只是反对核酸,要求正常生活。能正常经济发展,五百年皇上又如何。这种声音,有人写吗?这种心声不讨好吧?

正是这样敏感的、复杂的、关乎公众利益的选题,才应该谨慎更谨慎,才应该权衡更权衡。才应该尽可能地囊括不同的声音,而不是作者提前预设的某一个单一立场。这一年里有其他很好的文章,实际上做到了平衡作者本人回应中的那些“可以讨论”的争议点:不但在信息源的保护和披露信息之间取得绝佳的平衡,也对不同意见,尤其是对媒体不一定喜欢的意见也有所呈现。但是这一篇,且不论作者徒有怎样的出发点,笔下却没有这样的工作能力;出现了这么大的争议,却不能反思。还说”我们是面对共同的敌人“。没有人指责人们的不幸经历是媒体造成的,可是,面对共同敌人的时候,本来就处于弱势的抗争者就经不起猪队友坑啊。每一次这样的新闻操作事件都在伤害被访人对媒体的信任度,作为专业的、谦虚的记者,应该会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吧。

另外,文章不仅仅是作者的,也是编辑的工作。作者列出了就这个事件的好几篇报道,然后也说过曾经面临过来自要撤稿的要求。敏感事件的记录和书写,不是非黑即白的,”写或者不写“,或者”写或者模糊地写”,放在哪里写,什么时候写。一些题,切入的角度、呈现的形式,都有很多技术上可以平衡,解决的问题。有的文章,急发不如不发。

更不能接受的是,很多争议应该就事论事的讲文章、讲新闻操作、和文章带来的负面影响本身。一群抱团的人开始讲作者的性格品质之前的阅历等等,为她背书。其实没有必要,这样做了并没有让观感变得更好。对于写作,每一篇都是从0开始。之前写过好的,不保证之后每一篇都写好。不愿反思是最大的傲慢。

好想摸小猫好想小猫在我床上睡觉好想和小猫玩

没有猫的生活真的太糟糕了

我觉得吧生孩子之前我都把功课尽量做好了对生孩子的难度有所感受,唯一有一个生了才发现的就是,你以为生孩子政府会给很多补贴,其实压根没有。我以为是生产费用全都可以刷医保,还有生育津贴奖励你生孩子,还能正常拿工资。

实际上是医保和生育保险是分开的,转产科以后都不能刷医保了(上海是这样不清楚其他地方)而且生育保险赔的就是你的工资,替公司给你发工资。而且只有98天才有这个津贴不是158天都有。所以算下来我工资高于生育津贴所以是公司垫钱给发多的部分,再多的一分钱别想要了。

⬇️ 喜欢西文字体的人有福了(以及玩过游戏Pentiment、对Manuscript、Black Letter等感兴趣的人)

uclab.fh-potsdam.de/arete/en

这个刚刚起步的西文拉丁字母字体历史可视化(Visual history of Latin Alphabet)网站在一群字体爱好者的共同参与下做了这样几件事:

1. 纵向梳理了西文拉丁字母字体/书体的历史脉络。
2. 横向梳理了不同书体/字体体系之间的联系。
3. 收录了相当数量的实例/手写样本展示。
4. 每一款已经录入的书体(Calligraphic)和字体(Typographic)都附有介绍,包括书写者/制作者,用途,年份,样例出处等等丰富的资料。
5. 按照年代展开,从200BC开始,目前进行到1900AC这个段,2000后还没有开始。
6. 左侧附有对应时间段可能影响字体发展的科技、社会、文化的重大事件。

目前它还在不断更新,整理这个可以说工程量巨大。有这样一个网站,对字体爱好者和学习者以及感到好奇的人来说都是极大利好,忍不住来分享!

@board

vis.social/@uclab_potsdam/1115

刚刚听到客厅猫果断地出拳,然后喂食机掉粮,才发现这段时间猫每天给自己排二十餐

啊?每天不能爽睡10小时还好意思叫自己成功人士?们人类懂不懂什么叫成功啊 :o_orz_cry:

每天的心情在我太爱生活了生命就是一个奇迹感恩宇宙 和 我tm什么时候死啊我可以现在就去死吗之间来回摆动

虽然困了,但睡前不上来看一眼毛象是不会安心的!

洗完澡用筋膜球滚了二十分钟觉得好了一点,但也没好多少。每天就是因为工作要长时间用手机电脑,我觉得公司应该给我按摩肩颈的钱!()

这两天背着双肩包去植物园和公园捡掉地上的果实,让原本就疼痛僵硬的颈椎和肩背变得更难受了😭 明天得紧急买个膏药贴一贴。等赶完deadline发完工资再考虑去按摩😭

钱,权,名这些,都是好东西,我也是想要的,但是我真的很怕麻烦也很懒,就连跟我不喜欢的人讲话对我来说都是挑战,所以我很清楚获取这些东西的过程会让我失去得更多,那我就放弃。并且我是真的觉得我现在的生活我很满意,它不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它就是我想过的生活,所以我就更没有动力去追求那些。
那如果有的人不怕麻烦觉得追求这些东西很有意思,我也觉得完全没有问题我从不批评人家太有上进心。但是反过来好像就不这样,我经常因为没有上进心被人批评被人建议。

和餐馆一个印尼华人厨师聊天。他1995年生,虽然离雅加达反华屠杀还有三年,但其实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出生之前反华行动就已经很严重了。“我的家乡在小地方,大城市会更多。”他说他所有的身份证件上只有一个英文名字,没有姓,名字也是很常见的英文名。“印尼很多人都只有一个名字,没有姓,我不知道其他人是为什么,但我爸爸说,当时为了保护家里孩子的安全,只给起名字,把姓隐去,怕被人认出来这是华人的名字。”他姓李,叫成华,只有家里人会这么叫。
后来他来了新西兰学西厨,毕业之后努力工作,就这样留下了。他脾气挺好,我没见过他生气红脸,最忙的时候他总是说“不要慌,听指挥。”他也没有很多厨师的坏毛病,比如对其他员工颐指气使。他经常帮我拿东西。我说员工餐好吃的时候他会很开心,我有时说盐放多了,下一次他做员工餐,他会专门来问问我有没淡一点。
聊天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印尼有六百多种语言。我有时为自己的“大国心态”感到羞愧,世界上不是只有中国和美国,不是只有总在新闻里出现的国家,不是只有中国大陆的华人是华人。中国人的离散是离散,而其他种族的离散也一样值得记录。

看了两天青森的苹果网站,真的太好了,信息又多又清晰又详细,从种到吃,历史、营养、50多个品种,学到了富士是国光和蛇果的混血,还有当月美丽壁纸……能感受到浓浓的对本地苹果的骄傲和热情,用bing一搜就能找到。
瞧瞧人家的互联网,唉。

今天医生给我换专注达了,希望效果比择思达好。现在全自费吃药,择思达的效果让我觉得性价比不高😂

我能不能就像那个猫一样,主人心急地说医生你看看怎么不吃饭不睡觉,医生说压力大应激了,主人说怎么就会压力大呢,医生说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就是这样的,饭碗不要动位置

家姐问爹D妈咪下周末有没有时间一起去某大学里看花,爹D说只有下周日上午有空。然后我妈又问我要不要一起去。我犹豫了一会还是答应了,答应了之后就开始觉得焦虑和有压力。

上次这种一家人出去玩的场景我都忘记是什么时候了。到时我姐一家肯定是自己一辆车的,我就要和爸妈坐一辆车出发,车程接近一个小时,想想要单独和他们在一个封闭空间里呆一个小时就有点焦虑。

之所以会答应是因为我也在想自己之前是不是把他们预设得太不好了,还抱着一点说不定这次一起出门玩会觉得很轻松很愉快的期望,说不定会成为我们关系好转的契机。

周二复诊跟医生说说这件事(但感觉他会鼓励我和家里人一起出门玩

早上醒来还是决定今天把工作赶完,明天去植物园,后天复诊完去树木公园。完美安排!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