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in 看完了。还有更好笑的:防范 “极端大熊猫粉丝”
以后我要发明个宗教教派:极端大熊猫主义;极端小熊猫主义。
——————————
(四)8月中旬,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将在成都举办,因涉及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大熊猫保护科研工作,易引发部分“极端”大熊猫粉丝关注。警惕围绕“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科学性、合理性”“大熊猫野化及放归”等工作产生的谣言和煽动性表达,同时做好线下安保工作,谨防部分“极端”粉丝出现线下聚集、 静坐、拉横幅、喊口号等行为引发舆论争议。严防别有用心之人, 蓄意挑唆炒作“大熊猫旅外及归国事宜”等话题,破坏我国际关系。
列一个中国妇女的大概世代特征列表
50~60后,没有普遍的受教育权、有部分文盲,大部分都是半文盲,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凤毛麟角。绝对没有不结婚的选项,结婚大多是被家庭包办或安排,普遍是传统贤妻主内多胎生育,少部分有工作,中年起有了“离婚自由”,但多是被离婚的糟糠妻。
60~70后,文盲减少,大规模参加工作。因为文革被整体耽误基础教育,几乎没有科学素养和现代思想,本质是“红旗下的蛋”,最多奇葩的野蛮一代。结婚多是靠“相看”即相亲、也有不少双方自己看上的,但没有不结婚的自由,年轻时候离婚特别丢人,中年时部分人经历再婚离婚,银发离婚的高发人群。
70~80后,文盲稀少,但也有部分学历低的半文盲,女大学生变多。年轻时经济高速发展,欧美自由风气涌入,生的早赶上64学潮。但同时社会高速流动,绑架\囚禁\买卖女性猖獗比如小花梅,开启自由恋爱的风潮,离婚去污名化,但依然没有不婚自由。
80~90后,文盲几乎绝迹(还是有,且绝对数量不小),半文盲的标准提高到初中,早早去打工;剩下的经历残酷的高中分流,一半上大学大专,一半早工作和结婚。普遍自由恋爱,赶上了开放二胎,离婚完全去污名化,开始有不少女性不想结婚,85后是出现不婚女萌芽的第一代女性。
这也是我不赞同把这位女受害者打成“活该的娇妻”的原因。在我们这个大妓院一样的社会大环境,人人都身负把女人拉皮条给男人的KPI的烂地球,责怪一个“恋爱脑”的女人活该被打死显然是最容易、最不需要动脑的事情。
可她已经为了自己的恋爱脑付出了学业尽毁、事业全无,英年早婚育的巨大代价,现在连命都被夺去,连改变和觉醒的可能性都没啦,不残酷吗?!看看房主任和苏阿姨,50多岁没离婚之前不也是任劳任怨的标准“娇妻”么!
读到更多象友关于人际交往以及人情社会的体验分享,脑子里“ideology”这个词一直在盘桓。不同于中文语境里“意识形态”这个听起来只跟美苏/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对峙相关的大词,我在北美上社会学课(以及艺术史课关于社会背景的分析里)get到的对“ideology”的理解简单明了得多:让实质上利益因之受损的人们相信某事甚至是有利于他们的。
以这个概念作为跳板,很多人际交往“规则”的实质效果就更清晰了——理论上是出于人与人之间的朴素关爱照护(which is all good),但结果是怀着这样情感的人总是利益受损的,于是问题就是:什么样的人能稳定地从这套模式里获益?举个例子,之前我和妈妈聊过她给外婆养老过程中的一个dilemma。外婆是一个以“尽量少给人添麻烦”严格要求自己的好人,妈妈也是一个真心爱她、希望她晚年过得顺遂享福的好人,但实际情况是外婆有什么身体病痛和日常生活不便总是瞒着她,等实在瞒不下去了往往事情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需要花大力气收拾的状态,然后妈妈为了避免这种情形需要日常高度关注外婆的一举一动,再反过来外婆看到妈妈辛苦更怕给她添麻烦,整一个谁也没舒服到的vicious cycle (假如外婆能心安理得只顾自己享受或者妈妈能心安理得就此不管她,至少还能有一个人“赢”到了)。复盘&healing的时候,我就和妈妈说,“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思想教育实质上不是为了方便好人,因为你也看到了,它让两个都不想占便宜的好人活得更艰难痛苦了、双方都是“负收益”,而它能产生最大“正收益”的时候恰恰是当有一方不是好人、这一方最大程度拿走了所有“正收益”然后把所有“负收益”留给了对方,因此大肆宣传它的实质不是为了好人而是为了剥削/extract好人。类似的,所谓“报恩”、“还人情/不能欠人情”的教育之下,正直的人总是心惊胆战不得不记着自己“欠了多少帐”、又怕对方心里有负担不敢接受自己的好意,实质上阻碍了好人之间的顺遂交往;而能最大化收益的是把人际关系关系作为“投资”/transaction的人,他们能迅速“收回成本”甚至要求对方付出更多。
简单粗暴来讲,如果某个观念是让两个正直的人会因为严格执行它而“双输”的,那它一定是可疑、需要警惕的(并且审视什么情况下什么人能最大程度获益、它润滑了什么样的关系又同时阻碍了什么样的关系)。这类ideology最精巧的设置就是把持了“好人”的定义来道德绑架真正的好人,剥夺他们的拒绝权/不参与权(which is逃离权),因而能把好人们长久地绑在那里受剥削。每当有人出走/掀桌/拒绝配合玩这一套就会被道德指责(e.g. 没礼貌,没教养,自私),并且这种指责还是一种public shaming,负担着给群体中其他人的“教化”功能,阻止更多的逃离。
我觉得要颠覆这些toxic规则,除了拆解和批判,还需要actively assert——以我们自己做笔去书写新的规则、去创造并practise新的能够让好人“双赢”的关系可能性,哪怕只是在自己身处的小范围内。人和人之间的关心和互助本身不是坏东西,不是天然/必然会导致零和结果的。与这些ideologies一体两面的是对所谓“丛林法则”的推崇(which我必须说真的是在辱兽),通过污名化来让人不相信那些人类真正闪光的品质,由此破坏我们的collective想像力which is能破坏现有结构的真正武器。
@sabishizhiren 这是一种典型的极权特有逻辑,和朴素伦理观、传统封建父权、现代文明政治等几乎所有的非极端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相悖的,一切都只以维护统治稳定性为先,无论善恶对错只要有助于极权稳定就可以得到支持。当局拼命强化每一种早已有之的歧视和发明了无数种新的歧视都是这一个逻辑,发动群众斗群众就是这个党最核心的执政宗旨。
还有另外一方面,所有的食品产业都在努力让人多吃多买多吃,哪怕是最无害的蔬菜水果,也是被改良过很多次,比野生种甜太多。
而社交媒体更是,全世界最多的钱最聪明的人挖空心思想让人多刷手机,因为有利可图。因为人的注意力就是钱。
再加上工作生活的压力,不也是生而不在特权阶级的原因吗。
现代人活成这样,绝非自己太菜,而是没几个人希望你好。
@phyllisluna “让实质上利益因之受损的人们相信某事甚至是有利于他们的”——我太喜欢这个对“意识形态”的定义了。一个事情如果真是有利的,那就不需要上升到“意识形态”来教育他们这样做。所以“意识形态”是个非常好用的反向指标,be like国家号召啥就反向操作就对了。
普金习齐聚抗战胜利纪念日,真是个莫大的笑话——全世界最像当年日本法西斯的一群人,用战胜日本法西斯为自己继续扮演当代日本法西斯的合法性辩护。而真正战胜了日本法西斯的国家,正和当代日本处于同一个价值阵营。真正的胜利,是正确的价值观战胜错误的价值观;虚假的胜利,是同一个价值观下的胜利者用被战败者的价值观的错误证明自己那个其实是一路货色的价值观的正确。进一步说,这也让人更加敬佩当年的国军抗日英烈——他们的牺牲,是在一个多么绝望的环境下做出的啊。前面有日本,身后有中共,中共背后还有苏联。打不赢日本,中国亡于日寇;打赢了日本,中国亡于共产;就算打赢了共产党,苏联的边患也会是个巨大的威胁;就算有美国这个盟友,在冷战环境上仍然随时可能被放弃。在悲催程度上唯一能与之相提并论的,是山海关前的大顺军:一边和吴三桂死磕一边眼睁睁地看着满洲兵在边上摩拳擦掌,这边刚刚惨胜,那边已经蓄好力准备发大招了。
(接上)就像房思琪只能把李国华的诱奸当成是爱情,不然她就没办法消解掉痛苦,没办法活下去了一样。
有句话叫“男人从av里认识女人,女人从爱情小说里认识男人。”女人的性教育,是缺失的,她们只知道要“自爱”,不能去酒吧,不能理会陌生男人的搭讪。但是她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不能这样。没有人告诉她们男人是怎么围剿的,诱奸、强奸的犯罪手法又是怎么样的。她们很迷茫,连在家长老师那里都得不到答案,那就只能去从言情小说里面找。于是她们得到了错误的答案:哦,那是爱。
那么,为什么大人不教性知识,为什么学校不教,为什么社会不科普呢。
家长在催婚的时候总说:“你结婚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这就是答案。一个任务,一个由社会分发至每个家庭单位的任务,一个大型围剿任务。
催婚不是爱,不是“为了你好”,是共谋强奸,是通过围剿让一个男人能够合法地强奸一个女人。
这也是为什么女性会有一种消散不去的却又不知道那是什么的痛苦。也许是因为我们目睹了一场场针对同类的围剿强奸犯罪,但是我们无能为力。
许荔莎对许凯的控诉之中,这两段让我不寒而栗。这就是当年吴亦凡被爆出来用过的招数。
通过聚会、工作认识女性——第二天邀请她到私人场合比如家里或酒店喝酒——在场的男人和主谋男人合谋灌醉女性,等她醉得差不多时其他男人先走,留下女性和主谋男人——男人以醉酒上头为掩护,猥亵女性——如果对方反抗,就装醉晕倒——第二天再以醉酒为理由道歉,再提出交往,以此掩盖强奸未遂的事实。
如果当晚成功犯罪,也是同样提出交往,避开犯罪。
这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有预谋的强奸犯罪,多名男人是合谋,男人是主谋,通过围剿强奸女性。
我并不认为许凯只有被爆出来这么几起,也不认为除了许凯吴亦凡就没有别的男人会这么去做。在没有被爆出来的其他案例中,还有多少这样的受害者呢?
古早一直很火的妈咪带球跑的霸总网文,故事的开头都是女主喝醉误入酒店,和霸总一夜情后逃跑。我一直都认为,这种大热的网文题材,背后必定满足了读者的某种心理。
而这种情节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必定是选材于现实里的。如果用现实的角度去分析,看带球跑会不会满足了读者的某种心理:那不是强奸,那是一夜情,那是误会,那是爱情的开始。那个男人有钱又帅,我和他在一起,我会很幸福的。
男性不发表性别议题就当是自己人 女权不发表耽美议题就当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