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人直到85后才出现了未婚女萌芽,90后成为风气,她们现在才三四十来岁,而且从13年至今社会一直在大倒车变得日趋保守和倒退。
在这种竭力把女性赶进婚姻里当缓冲器的维稳时代,责怪一个年轻女人不能不婚不育不沾男,是不是步子迈得太大了!
中国年轻女性90后能够产生不婚不育思想,特别不容易,因为哪怕日韩港台,不婚不育思潮是男女一起萌发的,男的肯主动不婚那是动了父权地基,带来的冲击和女人不婚大的多,也能很大减轻女性不婚的压力。
而中国,除了上海白纸运动时有能喊出“最后一代”的极少数男性,绝大多数男人都是非常希望结婚来吸血女人的,而且连男同性恋都不想放弃娶老婆这个大礼包,何况顺直男和恐怖的性别比。总体来说,你国男性的现代化程度远远不够。
中国女人不婚不育潮完全是单边的,原因可能是第一是大学扩招,本科的女性入学率从2002年的42%,连年攀升2022年到63%,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还是能萌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也能提供更好的就业生存保障。第二就是当局损女补男太狠,把女性当维稳工具的意图太明显,稍微敏锐的女人都被你国结婚证这个合法伤女许证可吓到了,能把世界上最乖顺的中国女人吓到不婚保命(利益),真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极权特色啊!
(接上)从最后一段也能看出来肖掏裆事件中,群众为啥非要把女大学生杨某拉出来做“诬陷女巫”来猎杀了,恨她恨得咬牙切齿。杨某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上首几批可以主动选择不婚的女人,她是不但本科985还是香港研究生的人中凤凰,她完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且不怕对抗……他们越想要毁了她,越说明她的不受掌控,以及引发的男性恐慌
“洼地多数女性应该认识到,如果爹是人渣,嫁的老公也是人渣,大概率意味着”你有天量的情感创伤、情感虐待从未得到过妥善处理,所以一直在进行强迫性重复不健康关系。这种创伤的发生是一种小环境和大环境彼此合作、互相促进的结果,并且会形成代际循环,因为人只会向距离自己最近的人学习。从这样的家庭诞生的孩子大概率也会习得这样的不健康关系,男孩子会走上父亲的老路,女孩子会走上母亲的老路。对此张爱玲的经典作品《金锁记》里,长白和长安的结局就是这种“创伤的代际传递”的结果。
我所说的小环境,是家庭,比如父母的言语上的羞辱、伤害、攻击,还有情感忽视,对孩子表现出的正面和负面的情绪都采用回避或者侮辱的方式。比如在我家,我不开心的时候我父亲会说“你现在有吃有喝,又不用打工赚钱,只需要好好上学就行了,你有什么好不开心的?”;但是我开心的时候,我父亲又会说“你看看你期末考试才考了几分,你有什么好开心的?”。这就是典型的语言和情感上的羞辱与忽视。而这种有毒的小环境折射出的是有毒的大环境,包括学校、职场以及整个社会。两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差序格局、三纲五常、男尊女卑打的基础太厚了,在我们这里不把人当人,不把小孩子和女人当人,当然了在上位者眼里男人也不算人,所造成的结果必然是“人与人之间是狼”。
哈,吴京在小红书上已然变成了蔡徐坤在B站一样的存在,成了一个梗,叫做“你猜他们谁当过兵”。把他和所谓的“娘炮”idol放在一起,所有的韩国人台湾人都当过兵。 忍吴京好多年了,每次看到他那副摇头晃脑令人作呕的嘴脸都去恨不得大嘴巴抽他。之前在微博骂他爹味十足油腻做作还不少粉丝驳我,说这是阳刚之气男性美,性取向不能歧视,但性癖忍不住鄙视。小红书则不同,是被idol被团播被短剧喂大的一代少女,别管人家吃的好不好,至少是市场经济自主选择,和我们捏着鼻子看武侠,异性审美被阳刚之气这种伪概念被驯化的一代可不一样。以前有人骂鹿晗娘炮,粉丝还会维护说不娘,现在随着“娘炮”成为主流,粉丝会向传统阳刚审美抛下一个白眼:老娘就是喜欢娘炮。 说来也没有几年,传统男性审美居然如此迅速的被市场干掉,连好莱坞大男主都由钢铁侠和美队变成了甜茶和荷兰豆这样的鲜肉美少年。市场充分的自主选择下,吴京为代表的“阳刚之气”只是赚不了钱的小众,这种审美是怎么被推崇为主流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男性标准模版的呢?值得思考🤔
另外为某个男性喊冤的内容真的是噎到我了
由于涉及到比较私人的事我本身不想多说,我就抛开自己的个人好恶尽量压着不说,我就问问:
你们有什么资格对涉及到别人感受的【聊骚】定义为仅仅只是“聊骚没什么大问题”,就因为对方残疾,所以他的“聊骚”对象就跟他没有权力差?有没有可能【聊骚】这种词其实是找不到更好的处境和感受去形容自己在跟一个自认为关系还行的男性熟人说话时,对方突然对自己发出意义不明的性暗示行为,但这个性暗示或者说一些色情意向又因为被包裹在“熟人之间可以开较为无度的性玩笑”这种过时但起因错综复杂的白左性解放意识之中,给人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形容自己所面对的微妙的一瞬失权感?
作为女权主义者,从一个旁观者角度随便定义这个问题是不是“骚扰”、有没有什么大问题,这种大方慷慨是不是有点令人作呕了?我觉得是的。
去把给梁文道带来麻烦的那期播客听了,感想是:这就对了嘛,如果梁文道面对现如今的香港还能平心静气嘻嘻哈哈,那我真是要怀疑他的书读到哪里去了,佛又是怎么修的。
不过还是觉得可惜。其实梁文道至少在三年前就应该发这样的火(那期播客最后很明显就是在发火)了,但当时他选择隐忍,结果就是生了三年的闷气,感觉时常身体不好要拖更就是气的。
而且这样的隐忍甚至拖低了节目的质量。
我记得以前苏州警察把穿和服的女孩强行带走扒人家衣服的事情出来之后,梁文道又做了一期节目去聊穿着,天南海北一通扯,从日本年轻人穿什么一直聊,一直暗示一直隐喻,听得我都累了,我觉得我没有梁文道那么广博的知识和那么好的素质,碰到这种事要让我去说点什么,我估计只能说“苏州警察就是群混账王八蛋”。但就像金庸先生说的“无招胜有招”,比起梁文道那么迂回婉转的一个小时的节目,我觉得还是我这句话更好一些。
看到外交部说什么“中国终将统一也必将统一的大势不可阻挡”,我就放心了——近期根本没有打台湾的计划。1、“统一”后面加个“大势”,就已经是心虚了,说明“统一”根本就不在议程内,只是个抽象的“大势”(aka嘴硬)而已;2、“终将”其实就是“必将”的意思,但为什么要说两遍呢?因为比较有气势,为什么只能通过修辞加强气势呢?因为不敢说别的啊,根本就没有日程表,可不就只能咋呼了吗?同理,“大势”本来就有“不可阻挡”的意思,这也是同语反复的小学生修辞。小学生这样写作文,你就知道他没啥真情实感,官方这样表态也一样,代表没啥干货;3、传说中的2027已经快到了,怎么着现在都得开始准备了吧?现在还在咬文嚼字,说明真就是有心无力了。另外还有一个参照,就是2023年经济重启彻底凉凉之后,新华社发明了一个说法叫“形显恢复之态,势有向好支撑”,你对比一下是不是很像?恢复了吗?没有,但是有这个“态”;好起来了吗?没有,但是“向”好这个“势”是有“支撑”的——你数数这里都叠了几层甲了?所以这也算是个简中反指智慧:向好,就是不好;有支撑,就是很糟糕;终将,就是现在没戏;必将,就是我也没辄;大势,就是和现在的情况相反;不可阻挡,就是以后再说……
关于“事态为什么会不可避免地升级”,印尼那辆犹豫了一下之后继续辗过去的警用装甲车,提供了一个形象化的经典示范。从视频里可以看到,警车最开始撞到这个行人肯定不是故意的(他自己摔倒在先),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完全不由任何人控制了——就算警察心善,他们敢下车救治伤员吗?肯定是不敢的;就算警察下不去手,他们敢停在那儿发愣吗?肯定也是不敢的。所以最令人悲哀的是,“开车辗压过去”这个最冷血,最容易让事态升级的的决定,不管怎么想,都是当时警车里的人唯一“正确”的决定。你仔细数数,从警车撞到人停下到继续开动,是四秒钟的时间。四秒之前,这只是一个针对国会议员津贴过高的一般性抗议,贫富差距引发的民怨哪儿都有,并不出奇,完全可能像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We are the 99%)那样和平收场;但是在这四秒之后,出人命了,性质就变了,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但,你就算把这一切讲给当时在警车里的人听,也几乎不可能让他们做出另外的选择?因为无论是下车救人,还是把车停在那里等增援,都会让自己面对更大的即时危险。所以你看,辗过去,真就是当时的最优解。而无数政权的崩溃,都是因为本该给它出力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又一个当时当下的“最优解”。
其实《中国梵高》这部纪录片,本身拍得非常艺术,重点并不是名画复制品工人在真迹面前的“折服”,而是欧美消费者是否看见亚洲工人的处境,以及亚洲工人的理想:
工人们挤在深圳城中村的廉租房,环境比很多小制衣厂更恶劣。夏天没有空调,乡下来的初中没读完的青年们,光着膀子,工作、吃睡都在一个拥挤到无法转身的、脏乱不堪的出租屋里,头顶天花板挂满制作中的画作,还要被潮汕包工头辱骂,仿佛奴隶。
荷兰的包工头一次订单近千张,只给中国包工头三万元人民币。包工头和工人都不知道,他们的产品在欧洲卖多少钱。
他们晚上挤在深圳夏季湿热难耐的破屋,看西方人拍摄的古早梵高电影,为梵高的悲惨感动落泪。堆满杂物、无处下脚的肮脏出租屋,烟雾散去,蓝色的《杏花》徐徐显现……
赵小勇去到欧洲,发现他的“大客户”荷兰包工头,只是个路边卖旅游纪念品的。
在博物馆看真迹,他确实被震撼了,但无法说清是被什么东西触动。恐怕不是那句简单的 “画了二十年、比不上博物馆一幅作品”。
从荷兰回来,他决定创作自己的画作,画手下工人们工作的场景,画家乡年迈的奶奶,农村贫穷古老的巷子。可能这才是梵高给他的启发:不是要你折服,是要你成为创造者。
男性不发表性别议题就当是自己人 女权不发表耽美议题就当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