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这段文字会很无聊,纯当对抗语言污染的一点西西弗斯式的努力吧:
1、保险可以是一种保障,保障却不一定是保险。把保障说成是保险,就相当于默认这笔钱交了就是交了,是收不回来的,至少是你个人说了不算的;
2、即使是保险,保险最重要的是信用,不能买的时候说这个能保,用的时候说这个不能保。可以任意改变使用条款,由公权力决定怎么用的,不是保险,是税收;
3、即使是税收,也存在一个专款专用的问题,不能收的时候是一个说法,用的时候又是一个说法,即使要改变(比如核酸检测能不能走医保的账),也得事先征得纳税人的同意;
4、总之,如果是保障,那医保就是一种专项储蓄,应该由个人决定怎么花,只要是跟医疗有关就行;如果是保险,那医保就应该商业化运行,由个人决定怎么买,买哪家都行;
5、而现状是,中国的医保其实是一种缺乏有效监管的专项税,公权力打着医疗的名义收你一笔钱,然后想怎么花怎么花,不够了再找你要,你要就没有。
这个视频特别有意思,有人不理解这里面的笑是什么意思,我来解释一下: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发言,试图证明中国并不缺乏言论自由。她的思路是:“民法典编纂过程中曾经广泛向社会征求意见,而且什么样的意见都能提,甚至连“同性婚姻合法化”(提到这个概念的时候就忍不住笑了)这么荒谬的事情,都能成为热议的问题。这都能忍,可见我们是有言论自由的。”说句有点伤人的话,简中现在争得热火朝天的几乎一切女权话题,在大爹看来,应该也就是这种带着微笑的感觉。
最近几年流行所谓“开放性关系”,时髦青年们想借此超脱传统、解放心灵,但我好像没见过成功的。眼前所见,多是男人们用这一套先进理论来装点自己的门面,以掩饰自己“浪子游花丛”的传统欲望。新瓶装旧酒。
他们以为开放就是解放,但没有意识到“开放性关系”的沉重之处——那绝不只意味着解放和自由。爱一个人尚要使尽浑身解数,才能摸到爱的边角,而多段关系的维系,更是困难重重,这要求一颗敏感善知的心,并掌握维系情感平衡的技艺。
而这些男人爱一个尚且不能用心,未知爱的真貌,却懵懂地装豪气,贸贸然说要爱上十个八个,俺要开放性关系!最后无非就是暧昧调情和睡觉,不断和新人重复这一过程,而旧有建立的关系呢,风一吹就散架。他们哪有本事搞“开放性质的关系”,充其量只是“开放的性爱关系“。
实际上他们谁也不爱,只是享受浪子的快感,对经营关系的技艺一无所知,甚至没有感知、触摸对方敏感内心的欲望,因此也感受不到开放关系中情感的细节。爱人一旦有了不满,他们就指责对方不够开放、自由、先进,否则怎么会嫉妒、渴求爱、甚至闹脾气呢?自由男瞬间爹形毕露。
总而言之,别信男的说什么“开放性关系”,都是鬼话,除非他帅到值得一睡。
今早出于好奇,听了几段肿国说唱,给我笑喷了。他们基本围绕着这几个主题来唱。
首先是再世李白怀才不遇:我的节奏明明最flow,为什么主流音乐圈瞧不起我,还不让我上节目?你们都是傻逼傻逼臭傻逼,反正我的节奏flow最赛高,快给爷钱爷要穿最好的球鞋开最好的车,不给我钱你们就是臭傻逼。
然后是屎尿屁大集锦:这类主题有一种小学男宝初学脏话的感觉,会把地摊小说里第一次看到的脏字,和本地中年人常用脏话堆叠在一起,于是就出现了:“土逼快嘴勾巴困体接不住爹一拳,说你半天憋不出个p你一泡屎能憋一年”这种歌词。唯一的区别是,小学男宝们说完后自己都觉得很好笑,大家会哈哈大笑起来,但说唱歌手会觉得自己很有个性,是很牛逼的艺术创作。
还有一个绿帽伤感情歌主题,可以总结为:“虽然爷是烂人抽烟喝酒纹身嗑药玩出一身性病,你是婊子戏子忘恩负义但爷还是爱你的E罩杯,劝你最好不要和别的男人再睡赶紧回来听听爷的美丽说唱打动你沉睡的爱情然后给爷睡一下好吗求求你了呜呜呜呜”。好感动。
唯一的涉政主题是骂外国人,也确实是本土化改造了——肿国人自己的说唱,牛的。怎么说呢,今天真的有被震撼到,一整个早晨都元气满满了!
如果说唱是一种diss文化,那么肿国说唱歌手在短暂的职业生涯里只有三个diss主题:骂同行没才华,骂观众没眼光,骂女人是婊子。
如果有第四个,那就是骂说唱圈教父、失德艺人吴亦凡,尽管吴亦凡只是做了他们在歌里天天唱的很想做但不敢做的事。这也说明,在肿国想做一个real的说唱歌手,那是要吃牢饭的。
他们害怕吃牢饭,也就不敢diss真正的强权,只能无关痛痒地骂一骂本就被压迫的女人,喊几句县城留守儿童间大流行的脏话集锦。最后像一根活蹦乱跳却怎么也硬不起来的鸡巴,毫无骨气还惹人生厌。
语言的污染真是太厉害了,经常是一层套一层,就算时刻警醒也很容易被带到坑里。比如“延迟退休”,你能看出它其实是“延迟发放退休金”的意思,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仔细想,真的只是“延迟”吗?人均寿命是基本稳定的,所以延迟一年就等于少发一年啊!这哪里是“延迟”,这明明就是“克扣”嘛!同样的道理,所谓“门诊共济”,第一层的污染,是把“挪用”(个人账户)说成是“共济”,这个比较明显。第二层的污染,则是这个所谓“挪用”也是可疑的,因为挪到那个所谓的“大池子”里,有监督有审计有问责吗?什么都没有,所以这明明就是抢了个人的钱去填政府的亏空嘛,哪里是“挪用”这么简单?看到这一层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况还有第三层:什么叫医保?是保险还是保障?(比如我怕收成不好存了点粮食这叫保障,这和为防天灾买农业保险是完全不同的性质,保险公司是不能把我的存粮拿走去赈灾的)医保账户是什么性质?是政府的专项税收(类似燃油税),还是说政府只起到一个监管作用,怎么花这笔钱主要由个人决定?这些根本性的区别,都是没说清楚的。比如管理部门叫“国家医疗保障局”,但是职责第一项就说自己管的是“医疗保险”。这种有意的混淆,明摆着就是故意不把事情说清楚。你稀里糊涂地交了一大笔钱,最后根本不知道性质是什么,你自己的权利在哪里。像这样年深日久积习成俗的模糊性,才是简中最根本的“语言污染”,天然就给关于公共事务的辩论增加了困难。很多人还在那儿得意于中文的所谓“博大精深”,简直是光屁股拉磨转圈丢人。当然,好消息是当涉及直接利益的时候,所有的语言污染都失效了:老子账上的钱少了,操你妈听见了吗操你妈!
中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他在塑造一种谬误的思维——语文阅读理解题总是在以「客观」的方式发问,但实际问的是「主观」的问题。
比如著名的2017年江苏高考题,「鱼眼里闪着诡异的光」,考题问,以此结尾有什么「好处」?由于原作者有微博,考生便去问他,结果原作者说:「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我怎么知道结尾有什么意义?」
这就是非常搞笑的情况:出题家认为这么写有123好处,但是原作者说,原来我写得有这些好处啊。写的人都不知道自己这么写的好处,你要说是有人妙笔天成,他自己不知道,那还成,但是语文阅读理解题里,到处都是这样的原作者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那到底谁有问题,不该反思吗?
——实际上他这个问题就很明显:考题把主观的当成了客观的。实际上什么是「好处」?那是对出题人而言的好处,是【出题人的审美中的好处】。换个人,不认同他的审美标准的,那你问:「你自己觉得有什么好处?」自然问不出来。
所以非常悲哀的是,所有老师都会教学生:【你要揣摩出题人的意图。】这就是很糟糕的,因为所有人实际上都已经意识到语文阅读理解题根本不是在问客观的东西,而是在问主观的东西,但是考题却依旧在不停地用客观语气发问,让人觉得好像这么理解就是天理一般。
——更进一步,我说,千万别觉得这是小问题。从小就被主客观不分的思维熏陶,那这人长大以后如何思维?当今网络上大把主客观不分的人,把自己坚持的片面主观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难道应该说没有这种教育的负面影响吗?
我真的拜托写非虚构写报道的不要在女性当事人身穿什么上下功夫了,不管报道什么事件都忍不住写写女的穿什么,你不会以为自己是当代曹公在写什么红楼梦吧。所以就导致了任何报道,只要当事人是个女的,都会被“性化”处理。只是分别看人下菜碟,女明星是妩媚,普通女人是粗糙的色情片。
比如这段:“當三人快要走到派出所的時候,幾個壯漢突然衝上前,朝他們潑出好幾桶髒水。郭豔尖叫起來,她身穿深藍色套裝、肉色絲襪和黑色皮質高跟鞋,精緻的著裝瞬間溼透,布滿像紙巾屑一樣的白色汙物。”
我真的不想知道这个场景有多么——我都难以形容了,我就想知道她们遭到了什么样的伤害、对面是什么样的人,你别跟我说事实就是如此,你在联想什么你自己清楚。
男性不发表性别议题就当是自己人 女权不发表耽美议题就当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