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artina 是真的,新华社发布重要指示是在7.5早上7:07,以重庆为主语的正式新闻报道发布于当天下午14:23,“与时间赛跑一线直击”发布于当天下午16:48。其他网站的新闻均为转载新华网因而均更晚。总书记全网首爆料实锤了
又看到一个神句,文章名叫《短缺经济与低效繁荣——北美旅行见闻》,说是美国经济强劲归强劲,但是由于就业形势太好很多行业招不到人,导致服务行业的质量和效率发生了下降。作者气呼呼地讲了半天在餐厅酒店和长途大巴上受到的委屈,最后理直气壮地问了一句:“这样的繁荣是大家想要的结果吗?”这句话真是太神了,浓缩了各个角度的最具简中特色的思维方式。什么叫“低效繁荣”呢?外卖员超过3块钱一单就叫低效,大巴司机不连轴转就叫低效,程序员十点前下班就叫低效,总之是只要失业率不够高,只要辛苦干活的人不被压榨到吐血,只要不能把你堂堂一个旅美上中产知识精英照顾得妥帖满意,就都叫低效。三句话总结:全无心肝,全无智商,全无廉耻。
耕地红线问题目前看来是死局。有的地方明明是良田却由房地产公司擅自开发成别墅花园和高尔夫球场,或者开办农家乐,长期没人敢举报,就算通过卫星照片统一查出来,有本事的业主也会集体维权力求维持占用耕地的现状。反过来,有的地方明明是上百年的墓地,或者是因为缺水而根本难以耕种的土地,土壤条件极差的河滩或者山坡,当地村民却被迫承担指标去耕种这样的地方,实质上是有人迫使他们替城市化过程中出卖、掠夺了集体利益的那些人背锅。如今所谓守住耕地红线,结果只是应付官僚霸权并掩盖城市化剥削遗留问题而已;与此同时,城中村及城市边缘村民通过城市化获得了最大利益(通常还是逃税大户),又无需承担耕地的任何义务。
由于城市化既是空间和土地上的,也是教育和经济上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已经不可避免,且在很多地方不再表现为老人和儿童留守在农村,青壮年进城打工还会回来定居,而是全家彻底离开,不会再回来。外人不允许获得农村集体土地,耕地只能在越来越少的人群中流转,如果适合规模化种植就可以交给大户,否则就只能抛荒,这是符合理性的决定,不应该通过压迫暂时仍留在农村的农民来避免。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本来就不应该像六十年代那样强迫人去耕种。
我认真想了一下,且不论主观目的和信息污染,能说出/相信“乌克兰是为了政客的面子而战,俄罗斯是为了生死存亡而战”这种话,需要什么样的世界观?或者说,使这种观点能够自洽的逻辑基点是什么?因为一个可想而知的反驳是:乌克兰是民选政府,政客不过是民意的代表而已。不过这时候你也一定能预料到一个非常具有简中特色的回答:民主就能保证民意吗?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是能一人一票选出来的吗?那不就是民粹的天下了吗?德国为什么走向纳粹之路?拉美国家为什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不都是因为没有人高瞻远瞩指路领航十里山路不换肩吗?……
以上这些熟悉的论调,从根源上说,都来自卢梭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强调“公意”(全体人民的意志)和“众意”(个别意志的总和)的区别。有一种比较善意(aka幼稚)的解读,说这里的“公意”指的是宪政法治精神,预设这样一个形而上(无法以投票公决的方式判断)的概念,是为了避免多数人的暴政。然而事实上,且不说这种“善意”已经成为现代几乎一切专制暴政的理论基础(他们在这一点上是很聪明的),而且更关键的是,它从根上讲就是不对的。有些知识分子是装糊涂,有些是真糊涂,所以必须讲明白。
事实上,所谓“多数人的暴政”,绝大多数都是以讹传讹。比如希特勒上台,在那种极端有利于民粹的环境下,加上纳粹党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毫无底线的斗争思维,也就只得到了1/3的选票。而接下来集权+管制舆论的剧本,跟民主政治真就是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了。至于某些中国人怀念的“大鸣大放”,更是完完全全的政治操弄——最简单的事实是,实施这些暴政的过程中连数人头都不敢,连一点点反对的意见都不能容纳,说什么“多数人”的暴政呢?真要说例外也有,比如苏格拉底之死这样的极少数个案,那真是走程序“数人头”做出了不正确的判决,可是如果你以这为理由,打着“反对多数人暴政”旗号支持专制,那就总得一碗水端平吧?你总得比较一下民主的暴政害死过多少人,专制的暴政又害死过多少人吧?这时候咋又不比了呢?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才是卢梭最根本的错误),“公意”这东西真要说有,也是可以以“众意”的方式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真要避免极端民粹,也没必要预设一个可以由掌握暴力和宣传机器的人任意解释的“公意”,只需要保证两个东西就行:1、民意表决的流程,2、言论自由的环境。只要政策能够充分反映民意,并且得到充分的讨论,它就不可能坏到哪儿去,就算错了也可以及时调整。就好比俄罗斯侵略乌克兰,就算这是“战斗民族”(假设俄国人都是不可救药的军国主义者)充分民主讨论后的全民意志吧,现在仗打成这个鸟样,那就停战撤军呗又不是什么大事,毕竟乌克兰又不会真打莫斯科。为什么明知没好处还要继续把年轻人往绞肉机里填呢?不是俄国人全体下不来台,而是普京一个人下不来台。不是俄国人天性十里山路不换肩,而是因为他们没法通过正常渠道施压让最上面那个人换肩。这些都是简单的事实,都是“众意”的范畴。再加入一个虚无缥缈的“公意”概念(比如这关系到伟大俄罗斯民族的生死存亡),只能起到把水搅浑的效果。
上网上久了真的,很容易看出来谁是“男的”(出于礼貌将“男的”从所有生理男性里摘了出来)。哪怕是不涉及婚恋性别的话,“男的“也还是掩不住味儿。
比如刚刚有个人@ 了board说:还是用不惯长毛象。
就这么一句,不是求助长毛象该怎么使用体验感会更好,也不是希望找到可以关注的账号,就这么一句。
点进去一看,刚注册没两分钟的新用户。
我就感觉这是一个“男的”,你懂吧!就只有“男的“才会这么说话,才会在刚来两分钟就要迫不及待、毫无意义地昭告天下“我来了”,充满一股无所谓的自大,仿佛公狗走在路上随意抬腿尿了一泡(小狗的尿包含的信息量可比很多“男的”发言要高太多了!
总之能在互联网上被误认为是女性,已经是对当代男性的极高赞誉了。
男性不发表性别议题就当是自己人 女权不发表耽美议题就当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