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事也会发生在80后、00后和10后身上。只要总和生育率维持,那么80后的2.2亿人、00后的1.6亿人和10后的1.6亿人离世时,各只会有约3000万、2000万和2000万人补充。
1.5亿50后、2.5亿60后和1.7亿70后去世时,可视作由8000万30后、5000万40后和4000万50后补充。
综上所述,在总和生育率维持1.0左右的前提下,中国人口可能会在2030-2060年的三十年间减少4亿人,然后在2060-2090年的三十年间再减少5.3亿人,到本世纪末达到4亿人,返回到二十世纪初的水平。
具体到每十年,难以准确,但可以提现趋势:
2030年 14亿
2040年 13.3亿
2050年 11.3亿
2060年 10亿
2070年 8.1亿
2080年 6.7亿
2090年 5.3亿
2100年 4.4亿
只要总和生育率维持在1,这就并非耸人听闻,而是可能真的出现的趋势。毕竟人都是要死的,而1.0的总和生育率是真的会让每代人口减半的,这两条前提都是刚性的。
“ 古偶剧所指向的精神领域也是如此,当女性频频处于弱势境地,爱情变得遥不可及,情绪和情感时常失衡,精神需求的缺口就会一直存在。”
“ 一个是不会过多地铺垫和强调女主因何被爱,而是用一些类似宿命、相互救赎之类的设定,模糊掉女主角的主体性,让女主一开始就处于汹涌的被爱之中,爱情的诞生过程在这里面是倒置的。”
“ 另一个共性是模糊掉事情本身的复杂性,用善恶两极化去描写事情、勾勒人物尤其是配角,且最终都会惩恶扬善,爱也最终都会有着落。”
所以看古偶时常有看古早青少年剧《小神龙俱乐部》之感
https://mp.weixin.qq.com/s/406KKhhPD-lY7iAacWRI2Q
三年“自然”灾害,我妈妈就是期间出生的,我姥姥饿的抠墙土的麻籽吃。然后这种全世界的黑历史,不能公开,不能纪念,不能讨论,可能也不能避免,太可怕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HR15JxckZg
这个事触动我的是什么,在30年代的上海,鲁迅等民国文人为苏联(乌克兰)饥荒打笔仗,鲁迅说苏联还在出口小麦和煤油,所以饥荒是美国抹黑。
而去过苏联的徐志摩这帮新月派文人就坚持苏联饥荒是真实的,因为徐志摩的老师去苏联访问,当局就是安排了“节目”他老师就记录下来,徐志摩是知道的,所以他25年再去,没有惊动官方,全是自己私下自由行,他深知共产党尿性,应该算是知名文化人里面发对苏俄第一人吧!
哎,先行者徐志摩的预警,是没有一个人在意。而因为鲁迅极度厌恶徐志摩的原因,徐志摩身后又被达成反动文人,谁还记得他曾经的仗义执言。
民族意识,身份认同一直是金庸想探讨的内容。从前期陈家洛的汉人归宗竹篮打水一场空,中期郭靖杨康乔峰的生养两地,到后期的韦小宝生父不明。一方面他的小说世界观,血脉以父系为准, 另一方面保留了探讨空间,何为正义,爱谁的国。生国养国对立,选哪个立场。答案是,爱中国。
郭靖生国汉,养国蒙古,郭靖选择生国。乔峰生国契丹,养国汉,乔峰以自戕回避立场,不伤害中国。
我以为金庸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是狭隘的:
《射雕英雄传》里的穆念慈失身于“外”人,以泪洗面。杨康是爱慕虚荣的小人。
《神雕侠侣》里,耶律齐为了汉不顾自己的民族身份,不带领吃不饱饭的乞丐脱贫,反倒投身于保卫大宋的宏大事业里。
到了《天龙八部》里,想复自己燕国的慕容复就是彻头彻尾的小丑。
与其说金庸爱国,不如说他的爱国主义是带有强烈沙文主义的爱中国主义。他缺乏同理,不平等,不承认其他民族的国人有和他对等的爱国情感。
【 #医院让企业家人大代表优先引争议 医院:领导准备开会研究此事】 #医院回应企业家人大代表优先 9月14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在辽宁阜新彰武县人民医院,医院挂号窗口贴“民营企业家人大代表优先”引发网友关注。视频中,在一处医院窗口,玻璃上贴着绿色的字“民营企业家人大代表优先”,相邻有一处窗口玻璃上也贴了绿色的字,写着“老年人优先就医窗口(80周岁以上老年人)”。
该医院工作人员表示,医院内贴了很多特殊人群优先字样,视频中拍到的民营企业家人大代表优先是最小的,在最边上,拍视频的人只单拍了这一个,不是只为有钱有权的人看病,而是为彰武做出贡献的人给予优先,领导也准备开会研究此事。
对于网友所说80岁以上老人年龄限制太高,该负责人回应,因60岁以上患者数量特别庞大,且未必都是特别急重症或者行动不便,所以将年龄设置在80岁。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医院会倾听患者的意见,目前正在跟上级有关部门商量研讨,研究看看怎么处理合适。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https://3g.k.sohu.com/t/n726528540
西部决策的微博视频 https://video.weibo.com/show?fid=1034:4946164429029413
应该是18年初,某新疆基层公务员小领导派驻到乡里,他告诉我他们如何执行拆清真寺这个事。
他所在的那个地方,有三个清真寺,大家一般就近去做礼拜。一开始很简单,针对某寺查身份证才能进入,其他的不查,查了一段时间,这个清真寺的人流量就大幅减少,人们会选择去其他不查的,或者干脆在家,然后政府出面说,你们根本不去嘛,就拆了第一个寺。
第二个和第三个同理,他当时笑着说,到了后面,人还是很多怎么办,简单,设两道卡,查两次,再搞安检,不行就查3次,时间一长谁也受不了,已经拆了两个了,还差最后一个。
那时候只觉得听着气氛不对,没想到的是,这可能已经是最文明的做法了,18年过完年,一个新疆籍的师妹跟我求助,向我讲了她的阿姨已经失踪的事。我没有办法帮到她,但是在广东,也许我是当时为数不多能理解她的恐慌情绪的人。
没有比烂的意思,其实每个国家都有很恶劣的那种,男的挖地下室囚禁女性的案件,还有抓好几个轮流当性奴,死了就草草处理(也有把尸体吃了的),抓个新的。连生的孩子,也和那些被当性奴的女性一起住在地下室,有兴趣的可以去搜搜看,都非常恶劣。
说到这个,我觉得成年了的女性朋友,哪怕和父母关系不好,也尽量和父母兄弟姐妹保持一定程度的联系,或者在当地有定期联系的朋友,不要暴露自己过多的生活规律在网上。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昨天我一时兴起去查了一下座间9人头案件的新采访。那个犯人在网上搜的时候有提到一点,他在第一次作案的时候做了详实的调查。为了避免被搜查被抓,将下手对象目标,放在了成年后的女性身上,因为日本警方在碰到【失踪成年女性】的报案和案件的时候,是不会好好搜查进行侦破的,哪怕走访调查都是草草了事,可能两周就不管了,所以下手杀这些女性,被抓风险是很低的。当时看到他被判死刑后的采访说了这些,脊背发凉,汗毛竖起,食欲全无(因为里面还很具体地说了人是怎么死的,在濒死的时候会有什么生理反应,把我恶心到了)。
…………就,我对男性的恐惧爬升了(虽然这是题外话)现在社会大环境不好,虽然教育他人不要伤害别人很重要,保护自己的隐私也挺重要的。
我意识到一件事情,很多人在劝别人“不沾男人”,或者在异性恋投稿底下对受害者女生说“活该倒霉”的逻辑,还是一种受害者有罪论。因为她们的预设是:女性在面对男性时一定是无力的、极易受到不可挽回伤害的,最起码一定被男的占到便宜,且一定不具备解决困难自我拯救的能力,做出“沾男人”这个决定 = 一辈子都被毁灭。发现没有,在此类预设情境下,武器永远是攥在他者手中的,女性暴露在危险中,永远在被动地担心别人会不会伤害自己,祈祷自己足够幸运遇到一个好人,而自己永远会因为别人的选择受到不可逆的损害。这同样也是一种客体思维。
我不否认异性恋关系里女性确实会陷入结构性的困境,男性这个性别里恶心的东西很多,并且在东亚父权文化的围剿下女性容易陷入孤立无援。我也不想揣测多少女性是把自己代入那种困境里,因为极端恐惧而应激才对受害者大肆羞辱。我只想说一点:女人们或许可以学着想象在情境里是不受到伤害的那一方,不管跟哪个性别展开亲密关系,你都是主体,完全掌握主动权,你不仅不害怕伤害,即使最糟糕的情况下,你都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比如,不要总是担心伴侣会不会出轨,而是要有“即使对方出轨我也完全可以面对并及时止损继续快乐生活”的信心。你是主体,你的人生是动态发展的,不会因为你某个阶段的状态或单独的决定就陷入绝境。(btw感觉这也是一种“一考定终生”的衍生思维)
男性不发表性别议题就当是自己人 女权不发表耽美议题就当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