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有件事我一直不太明白。对体制内公务员存有迷思的上一辈,也都亲身经历了铁饭碗的许诺和破灭,为什么不稍微长点记性呢?

或许会对你有帮助:如果深陷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可以考虑参考这些方法 

我是十年以上的抑郁史,没能长期吃药,最后是靠自己把脑子给修好的,这期间也陆续给一些朋友提供过陪伴和帮助。这样久下来,在这些自救和助人的过程中逐渐整合出了一些有用的方法和经验,所以尽可能地写在这里,希望能给任何人帮上一点忙。

首先是最重要的一点:在情绪问题上不要那么自责,要能想得起来提醒自己“我是生病了,这不是我有问题”。
如果一个人有肢体上的缺损,大家能看得到,就都会知道ta在相应的场景下需要帮助,也能理解ta因此会更加敏感暴躁等。但作用于大脑和精神的疾病没有办法让所有人都看见,他们不能及时意识到“你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甚至你本人有时候也很难意识到这一点。
那么,当你遇到一些生活问题的时候,比如拖延了很久没办法开始做一件事情、抗拒洗脸刷牙洗澡、没办法规律地吃饭喝水、房间杂乱却提不起力气收拾……
在这些时刻,人难免会有自我厌弃的情绪产生,但希望你在“我怎么这样”之后尽可能地想起来补充一句:“这都是因为我现在病了,我状态不好”。
想象一下这是一场游戏,你的头上顶着一个“状态-90%”的负面效果,根本不足以完成周围的每个交互事件。在这种情况下,玩家不会硬撑着要完成每个待办事项,而是找地方休息,等到负面效果的倒计时结束了,再去做任务。但是放在现实生活中,人看着那些没有精力去做的事情,难免会怪罪自己,“我太懒了”“我好差劲”“我脏兮兮的”。其实不是这样,你只是状态栏缩水了,你完全可以坦然地往床上一躺,心想:“等我过段时间状态好了,再来料理这些”。

对于在生活中没有接触过这些心理和精神问题的人,他们没有相处的经验,也没有“你需要被照顾”的认知,因此言行经常会trigger到你。【如果你有余力】,也可以尽量这样提醒别人,你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但这种沟通的前提是对方有意愿改变自己来帮你更好地恢复。如果你感觉到这种沟通反而可能进一步伤害到你,就不要去做,反而需要【尽快拉开和这些人的社交距离】,优先确保自己能够不受打扰地慢慢痊愈。
我家里人不能理解我为什么“坐在那里莫名其妙就能哭”的时候,我这样解释过,因为我的状态实际上就和失去了两条腿差不多,我没有办法做这些那些事情,因为我每天都像是在残疾的前提下负重醒来,我展开任何行动的压力都远远大于你们做这些事情的压力。我没有办法克服这些障碍去“多出门晒太阳锻炼跑步就好了”,也不能时刻忘记这些“不去想不就开心起来了吗”。
我运气不错,我妈妈愿意试图去了解我在经历什么,也能够尽力改正自己和我说话的习惯,否则的话,我是没有办法把家当成一个安静的疗养院慢慢休整的。

关于创伤和应激:
我对它们的感觉是,这像是一种炎症。如果你已经受伤了,创口还暴露着没有结痂,却没有办法处理掉污染源,就一定要尽量远离它。这不是你的伤口“太脆弱”,也不是你没有能力去免疫它,而是污染源和伤口根本就不应该出现在同一个场合里。
如果你觉得你的家庭成员、舍友、同事、伴侣……任何人,任何事,在接近你的时候会给你带来不好的刺激,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拉开距离,尽可能减少这种精神细菌进入你思路的机会。我们可以不用一次性做得特别彻底(比如什么断绝关系、拉黑再也不见之类的),因为这往往会带来更大的压力。你只需要设置一个更长的缓冲带,就像从健身房的淋浴间到泳池的路上会有的那种消毒池一样。
把这个缓冲带拉得无限长,在对方找你互动之后,你不需要立即给出回应,放一会儿,放一晚上,放一天,哪怕不回,都是一种降低负面反应、避免激化矛盾的方法,也有助于思考接下来要怎么应对,能不能再心平气和地回复。
比如我可以每个星期都想念我爸爸,但我已经一年没跟他说过话了,因为我就是没办法跟他谈任何不那么日常的话题,经过两三年的反复调整,最后我觉得把他当成已经死了来考虑我们之间的关系会让我舒服很多。
拉开距离绝对不是你懦弱逃避,也不是你没办法解决问题,这只是成本最低最方便的一种方法。和污染源拉开了距离,创口不再被反复摩擦反复感染了,你才能有余裕去考虑别的事情。

不要去想过去的事情,【绝对不要批评自己曾经的决策和行为】,如果很难做到这一点,请把过去的自己当作一个第三人来看待。
我非常痛苦的那几年里总结出了这样的经验:绝对不要用你今天得到的智慧,去苛责过去的自己。
因为过去那个你,受限于当时的认知、视角和经验,只能做出ta当时认为最合适的反应。Ta那个时候可能觉得,必须要很快地回答,因此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调动大脑;可能觉得,一定要马上退出项目,因为压力已经变得无法承担,可能觉得,再不选择,就要错失良机……
不管当时是什么样的,你站在“以后”的时间点去遥望过去的自己,就好像一个穿越者,你已经见过了其中一种选择会带来的后续,也知道了更多的信息,经历了更久的人生,也远离了当时的危机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不要再去指责之前的你做得不对、做得不好了,当时的每一个选择和现在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你在那一刻综合来说,有能力作出的最好的选择。
实在无法释怀的话,可以假设过去的那个你其实是一位年轻的新朋友,时不时发布自己的日常,当你点开主页一看,发现对方最近经历了这样的事情,如果你不会想要责备ta,那么为什么要对过去的自己这么严厉?

关于秩序和习惯:
你可以尝试观察自己状态较好的时候,把那种生活秩序描述一遍,用于在状态不佳的时候参考,看自己当前是处在什么样的情况里。
假设我在观察完自己的生活规律后,可以总结出这些:我在偶尔非常好的状态里,会保持一切都井然有序,热火朝天地进行整理和清洁;良好但不兴奋的日常生活中,桌面开始杂乱;平淡状态下,不打扫地面,有碎屑和灰尘;偶尔不太开心,储物格里到处乱放东西,衣服乱丢不挂起来;短期沮丧的时候不想写每日记录,可能隔夜才洗碗;整个月都消沉,每天抗拒洗澡;长期抑郁……
稍微归纳一下,自己习惯于在什么样的心情指数下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这样当你意识到自己今天的某项行为符合这个规律时,就可以知道“原来我在这一阶段里!”。比如我发现我的碗已经堆了两天了,会豁然开朗,“哦,原来我现在的行动力已经降到警戒值了”。游戏里的生命值掉到一定程度会变黄或者变红,但是生活不会,所以要尽可能地【给自己创造一套信号系统】。
这套信号系统甚至可以完全是你编的(如果你暂时没有足够的力气去观察和总结的话),因为它的意义是把情绪和状态简单翻译成可以量化、可以跨越的指标。你看,当我定义自己不洗碗的行为是处在“短期沮丧”状态下,其实已经是在对自己施加暗示和引导了:只要我起来把这个碗给洗了,我的表现就跳到上一级了,也就是我摆脱了“短期沮丧”,升级到了更好一些的阶段里。调整情绪不容易,但是完成任务相对就更简单些,将这两件事进行关联,你就可以慢慢地,像武侠小说里那种“左脚踩右脚轻功”,借自己的力,把自己从泥坑里拔出来一点点。

生活的时候,你可以通过建立新的标准,主动给自己放宽生存空间。
比如我曾经是一个对“整齐干净”有很高标准的人,当我状态变差的时候,每一天都在触犯自己曾经的下限,我的桌子、床、衣柜、手机相册……全都不及格。每天睁眼就崩溃,又没有力气去收拾,睡觉的时候还被这种焦虑和拖延影响。
这个时候完全可以修正自己对自己的认知,让日子变得好过一点。于是我决定放低标准,综合抑郁期间的表现,干脆认为自己其实生来就是个臭猪,每天窝在一个杂物堆里睡觉,醒来去另一个杂物堆里玩,玩到尽兴了就再回到杂物堆睡觉。
这样真的好多了,从那以后但凡每天过得不那么猪,我都感到一种强烈的“我进化了!”的喜悦(……)。今天洗脸了吗,洗了;今天吃饭了吗,吃了;今天扫地了吗,天哪我怎么连床单都换了,我是不是要白日飞升了!
失去胳膊、失去腿、失去指节,身体产生物理的缺损后,人不可避免地要抛弃原来的生活方式,形成新的习惯。这个时候原本的设施就不再适用了,但这不是人的问题,而是设施的问题,人也能理解自己不应当固守之前那些没法继续沿用的习惯。
换算到精神上,也是一样的,你可以尝试着不再考虑你“之前”是什么样的人,是怎么做的,而是重新开始和这个世界进行磨合,怎么样说话,怎么样生活,都可以不必和前人保持一致,也不用非得作对比。不存在“我变暴躁了”“我卫生习惯变差了”,因为【没有足够行动力的你是一个新的你,而不是旧人的残缺版】,请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当你状态好一些之后,可以试着给自己找一些新的事情做,来人工投放成就感。
我给自己放低标准后,规定自己每天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就算胜利,即使有多余的时间精力,一天也绝不处理两个任务。比如今天我收拾了桌面,就不会再刷鞋了。
这样可以帮助自己建立“我可以做,我只是不打算做”的认知,因为我当时觉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我感觉第二件事可以做,第三件事可以做……那么我力竭的时候,就会想“我果然还是没办法搞定这些”“又要拖到明天了”。
在这个基础上,第一天晚上,我会给自己发布一个任务,作为第二天的待办。只要这件事完成了,我就会判定这是成功的一天。
一开始,这些任务往往比较简单,比如“给花浇一次水”“泡一杯茶”。在稳定完成了两三个星期后,我开始给自己设陷阱,比如“去买一个小蛋糕”(伴随着一趟出门),或是“抖动一下被子”(抖完就会忍不住把床铺好),用这些可重复的日常任务来构建主线任务,也就是帮助自己重建生活秩序。

最后我做到了,也希望大家都能好起来,但是暂时做不到是完全没关系的,有一部分做不到也完全没关系的,我曾经浸泡在那种状态里很久,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我拖了几个月,今天才终于开始动手写,也是因为残留的负面状态还在时不时影响一下我的生活。
实际上,能点开并一直看到这里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这证明我们都有想要变得更好的希望,有想要帮助别人的希望,并且还在保持思考,没有放弃。
这是一篇写来分享给所有人的生日礼物,所以,祝大家能更快乐一点,希望大家也祝我生日快乐!

“在这个国家,你只要不害人,就已经比绝大多数人要强了。其他无论废物也好,拖延症也好,一事无成也好,都不用太过愧疚焦虑。”
无论对人对己,我确实一直都是这么想的。但啥也不干好像确实更容易抑郁啊,以后还是得争取干点啥。

@lhc_fl 现在还劝人学师范的真的应该天打雷劈......学别的还有自食其力的可能,学师范真的就只能指望着习近平给饭吃了

女孩子们,当有人劝你不要干某件事的时候,你可以试着说一下,我是男的,看看对方什么反应()

老子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韩非子解释说,这是因为如果打明牌的话,那么固然君可以“操之以制臣”,臣也可以反过来“得之以壅主”。他们所说的这个“利器”,无非是“赏罚(的依据)”而已。但是真正操作起来,更重要的其实是获取真实的信息以施行奖惩,而非这个赏罚的权柄本身(所以韩非子又讲了一堆防止底下人蒙蔽自己的帝王心术),所以大多数君主即使知道原理,也很难有这个实操的智商。在数字极权时代,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因为高度专业化的数字极权工具从来都不是某个代表皇权的特务机构(比如厂卫系统)玩得转的。既然这样一个“利器”不可避免地要部分委托给市场主体,也就无怪后者会用来为自己谋利。比如说,你但凡敢放权让网约车公司监听车内谈话,它就一定不会只防反贼,这不就连聊收入也禁了吗?这就叫“夹带私货”。至于它们(也包括体制内能接触这些信息的人)能拿这个工具做什么,这里的想象空间太大了。

:0190: 我真的对那些本质上非常威权主义的流行语感到不适,包括但不限于“整顿物价” “国家给你找/发/分配对象” “秦始皇什么时候统一欧洲插座” “秦始皇什么时候统一电子产品接口”……秦始皇活着能有欧洲/苹果的创新和繁荣?

看到一个女生发帖,内容是和未婚夫的聊天记录,女生一条条罗列了婚后生活任务分配的详细计划要求,还给出了各种选项的预案,她未婚夫全部答应下来了。有网友指出“没用的,不会主动思考就不会主动做。现在答应了,将来也做不到。”
这句“不会主动思考就不会主动做”真的让我醍醐灌顶。有些人连心思都懒得动,怎么能保证自己今后会做出实际行动呢?

我要笑得精神病发了……(图源朋友请不要转出毛象)

看到 timeline 上有人讨论国内环境污染情况。那大家知道国内土地污染和水体污染数据是绝密级的吗?空气污染数据在07-08年美使馆监测空气污染指数前也是这个密级的,并且刚开始一直坚称空气没有污染,等到后来一下子放出二十年的数据,说空气污染情况在过去几十年内在变好。
两湖两广地区的大米污染情况,在十年前还能被高校研究,结果公开发表;最近这十年来,这部分研究也是带上密级,没有取得密级不能研究,同时研究成果也不得发表。同理,还有我很多年前说到的中药材污染问题(此处不讨论中西医问题),我当时说 压垮中药的不会是西药或者其他,就是药材原材料的种植污染。

说到权利意识的缺失导致的荒谬,还有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就是一方面,简中的道德标准似乎是最高的,这也能塌房那也能塌房。然而诡异的是,那些天天喊着塌房塌房的人,他们的阿中哥哥字面意义上地塌了那么多房,他们却连意识到“这也是一种塌房”都做不到。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从头到尾就不是什么道德的问题。道德源于意志自由(经由理性)产生的自我规定,所以真正的道德一定是具有一致性的。如果没有,就意味着此时“道德”只是一根用来打人的棍子。既然就是为了打人,那当然是打谁顺手就打谁,而不是谁更值得打就打谁。至于公权力,那是想都不敢想这也是可以打的。

关于安全生产,突然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篇报告文学。讲是改开初期中国的远洋公司,遇到国外一个港口的工人罢工,理由是滑石粉会导致尘肺病。中方代表大智大勇有礼有利有节,以各种方式摆平了这些刺头。其中有一句话我现在还记得,是说你们的太太用的化妆品里都有滑石粉,你们在码头装卸的时候接触点滑石粉怕啥?当时真觉得我们中国人聪明惨了,老外实在是又蠢又多事。现在想来也不全怪自己,洗脑这个东西,要义是控制所有信息。当年连网络都没有,与滑石粉和尘肺病相关的信息一概不知,那不是他说啥是啥?这个段子就跟周恩来说中国的资金储备是18元8角8分那个段子一样(把所有币值加起来),都只在缺乏现代社会文明常识的社会里才有效(央行居然不公布货币发行规模而且还能拿这个当脑袋急转弯来说)。你说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有什么改不回去的成果?我觉得“常识”算是一个。而且常识是一个网络,摁住这个另一个会起来。所以乐观地说,虽然在所有问题上都能看到倒退,但是想让全社会都转回去接受前现代的思想框架,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朝鲜从来就没有经历过思想启蒙,再加上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大国的输血支持,不也还是有那么多脱北者吗?我相信李克强说“长江黄河不会倒流”的时候,应该也是想着这一层的道理。

说起来,无论你觉得现实有多糟,总还是可以再糟一点的。比如小时候看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虽然更合理的解释是“需量中国力所能及”,也就是不能任由列强狮子大开口的意思,但是咱就说官方叙事框架里的解释),觉得无耻至极。现在才知道,地板下面还有地下室。“结与国之欢心”的对象好歹还是列强,跟它们搞好关系是能学点东西的。现在这1.5万亿美元砸出去(以外汇储备的硬通货家底来说这就是一半身家了),结不结得上欢心都不说了(很多国家都在抱怨中国令其陷入债务陷阱),就算结上了,这结的都是些啥国家?把别人的烂摊子变成自己的烂摊子,还说自己是“国际危机管理者”——就直接说是冤大头不行吗?

11月9日,湖南怀化市一小学食堂疑似吃出白毛鼠头。这可能会是近期内全国第三起在校园食堂中发现鼠头的情况。
校方称,当日学校是为了给学生们改善伙食,因此有一道菜为香辣兔丁,可能家长把兔子头误认为是鼠头。

把酒桌文化当做学问,这倒不是笑话。因为我刚工作的时候,还真有同事专门教,作为工作的一项重要技能。酒桌上各个位置对应的主客,敬酒的先后秩序,甚至起筷、转桌的细节等等。所以中国人的饭桌,一眼就可以看出尊卑。我个人的体会是,普通人不要去攀附这样的饭局,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消泯自尊。酒桌不会扩展你的交际圈,不过是一遍又一遍的确认你的社会地位。

中国的土地污染有多严重?因为水稻是一种富集镉的植物,在污染土地上镉超标超级常见,最厉害的甚至能超标上千倍。这种情况导致如果完全按照标准(尽管众所周知国标是非常宽松的标准),基本没什么地能种米了,所以镉超标只是三五倍而又没别的什么问题的话,检验报告都会写通过 :0000:

微博十年,体感声誉下降最明显的群体是医生。前三年医闹杀医事件舆论差不多是一边倒地斥责患者野蛮愚昧,后三年陶勇这样的完美受害者也激不起多大水花了。狗熊治下百业不举的大环境因素就不说了,个人观察觉得原因包括(按重要程度递减排列):
1、现实世界里医患(医包括医院、医生、医药)矛盾的加剧;
1)医改/医保/医XXXX等狗皮倒灶的政策之下,医院发生非常荒谬的操作,并且体验到这种操作的人越来越多;
2)医生整体专业水平下降,文革后加急培养的一批人才登上了主治和专家舞台,培养机制好像也有问题;
3)医疗纠纷处理不公正;2010年侵权责任法的实施,基本等于取消了2001年才开始的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加剧了患者的无助。
2、每次确实存在技术疑点的医疗纠纷发生时,医生群体无差别抱团、巧言令色、毫无反省之意的护短行为;近年来这个抱团针对行为的受害人甚至从患者蔓延到低阶年轻医生和医学生,令人对从业人员的德性更没有信心;
3、医生群体实际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是提高的,结合专业能力的降低,丧失网络社会同情;
4、烧伤超人阿宝、白衣山猫等行业弄潮儿的个体现眼行为。

突然想到一件很好笑的事:所谓“消费主义”,一向都是资本主义的一大罪名,无数专家学者口诛笔伐而且各有各有道理。但是你看现在经济下行,这还没崩盘呢,大家就开始省吃俭用极限躺平了。说明啥?说明批判消费主义就跟戒色吧一样纯属庸人自扰:在经济繁荣和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下,消费主义本来就是人性的正常倾向(甚至可以说今天花明天的钱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当经济下行,对未来的预期转向悲观的时候,也不劳您批判,除了少数有心理问题的人之外(比如学霸猫的受众),消费主义自然也就会失去市场。既然对大多数人而言,消费主义/反消费主义都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可以自行调节,那你们这些思想家都在那儿逼逼啥呢?更阴暗的逻辑是,以消费主义为由来批判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人性异化-消费主义),完全是在颠倒是非(正确的逻辑是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消费主义),把功劳当成了过错——真想彻底治愈消费主义也太简单了,不忘初心开倒车呗。二舅能治好你的精神内耗,圣上能治好整个国家的消费主义,so easy到都不好意思拿这个吹牛逼。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