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象友安利四个好东西,两个关于数学,一个健康记录分析APP,一个减轻偏头痛的方法。
1、安利coursera这门微积分入门课!悉尼大学的Introduction to Calculus,推荐理由就是新手友好,前两个单元都在复习初高中数学。本人大学念的文科,从小数学烂得要死,常年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这门课也能轻松学完,所以非常适合文转stem数学基础薄弱的友友,亲测上完能直接衔接北美大学的Calculus 2.
2、搭配上面的微积分课,推荐一个数学搜题/作业解答软件叫Symbolab;
优点:每道题都有特别详细清晰的步骤!(如图2)包你能看会。并且可识别手写题目;除了微积分,代数、函数绘图、几何、统计它都能搞定,还支持中文版。
缺点:要钱,一年200多。但可以按周和月订阅。
3、一个能记录你健康状况(疾病症状)、生活习惯、服药、睡眠以及心情的APP,比较好的是它能分析这些因素和健康状况的关联。名字叫Bearable,完整功能收费,分析结果如图3,晴天能让我的心情比平时好27%,而早起和上班都会让我心情变差,并且会引发我的偏头痛。我因为偏头痛比较严重而且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所以就想找个电子Journal记录一下看看导致我头痛的原因。
4、一个治偏头痛的小方法,我朋友推荐我的,试了之后感觉挺有用的。每天补充维生素B+镁+辅酶Q10.但是友友们如果头痛还是要先去医院,排除器官性病变并且咨询医生后再决定要不要这么吃。我是做过CT确认自己没问题+问了当医生的朋友才开始的,连续吃了两周后偏头痛再没有发作过,之前是从小到大室内闷一点、走在街上吹了风、压力大了点都要头痛。这个方法的原理应该是有些偏头痛患者感官比较敏锐并且思维活跃,每天脑神经要处理大量的信息,而神经活动要消耗镁离子钾离子,这些离子不足了就容易头痛。再次提醒大家吃之前咨询医生,这个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吐槽中国 来了,不吐不快。最受不了中国的就是因为政府反对普世价值、拒绝通识教育,所以大部分群众都缺乏基本常识,很难沟通。沟通到最后会变成科普,即单向输出。
例子太多了让人崩溃。
比如封城期间的「因为病毒传染性太强了所以还是要严防死守啊」,就得从「病毒的传染性和杀伤力不可长期共存」「人类和病毒可以长期共存」开始讲起。
还有「日本排放核废水以后就不能吃海鲜了」,就得从「核事故处理水与核废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排放的比日本多多了」讲起。
「你做不到就是不够努力」又得从「每个人的天赋技能点不同」「不同精力状态能做到的事情不同」开始讲。
老费劲了。就别说国际和国内的政治话题和社会新闻了,老中人很多连生活的基本常识都没有。到现在我都能听见不少「空气净化器是智商税」的言论……呃大哥大姐,你自己没感觉,你家孩子快被#雾霾 毒死了啊!你不心疼我还心疼呢。
然而14亿人中能有多少人拥有时间精力金钱和智力进行自我通识教育?
细思极恐。一帮蠢货领导人倾情打造了一个蠢货之国,以至于中文母语者们不论在线上或是线下都得小心翼翼地交友。真叫人翻白眼。
刚刚看了一个中国网友制作的购物软件会不会窃听的科普视频,其主要观点:
1. 安卓和iOS都有一定权限管控机制,一般app若非拼多多这种胆大包天不敢做窃听的事情
2. 广告联盟使得不同App的浏览记录产生了联系,从而使App得以“监听”用户。
这里其实忽略了几个点:
1. 首先,即便是拼多多寻找漏洞绕过安卓,报道也没有说真的通过调动麦克风窃听来定制广告,这一点在现行技术上已经被论证是不经济也几乎不可能的了(指通过窃听大范围获取用户画像,不包括国家的定向人工监听,即使国家监控,技术和成本限制也很难是大范围的)
2. 其次,影片讲到广告联盟会通过机器uid来制作和共享用户画像,仅仅提到A应用搜什么B应用看到什么,但现在通过海量信息和机器学习算法,在不窃听的情况下,广告有可能以更低的成本更精准预见你的爱好。
我觉得后者可能是很多人觉得自己被窃听的来源。它听上去完全没有app在偷偷窃听你那么酷,但是想一想,在衣食住行都高度依赖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今天,浏览记录比窃听记录更接近你。依靠机器学习,系统对用户的了解可能比用户自己、比一个人工窃听者、比企业的画像师都更深入。
@normanzxy
1.
这种论调改一改就好了,「出生地匹配苦难」。
2.
认知匹配苦难,这种论调只不过是「责任归个人」这种论调的新瓶装旧酒。国家政府再一次从舆论当中隐身。
对于这种论调,直接问,「你觉得政府和个人对于这样一个结果,各自责任的承担比例分别是多少?」
交通事故还分个主次要责任呢,那么一件事的主次要责任分别是什么?不会是购房者个人全责吧?
进一步来说,想要避免类似这种事情,政府要尽到哪些(合理的)责任?
个人要尽到哪些(合理的)责任?
有没有人敢在说这种论调的时候,把责任归清单也列一列?
3.
这种论调对市场的预设,与正常市场相比,截然不同。
这种市场是一个高度风险的市场。
在这种市场中,消费者光是出钱还不行,还得为消费结果承担高强度的甄别遴选责任(因为要对市场环境有特别的「认知」)。消费者买的不再是一个个普通商品,而是一支支股票。它是涨(安全)还是跌(爆雷),谁也说不准,得看你的认知水平。认知水平不够,亏惨了也只能怪自己。
整个消费市场,股票化,混沌化,变成一个高度风险的市场,甚至是开盲盒。在盲盒开出来之前,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不是雷,不知道下一秒是不是亏到爆炸裤子都不剩。
这种论调和预设,用股票市场的消费逻辑,取代整个市场所有商品的消费逻辑。用股票市场的风险等级,取代整个市场所有商品的风险等级。这就是这种论调对一个正常市场的预设。
你去买奶粉,不知道里面是不是加了三聚氰胺的。
你去医院做手术,不知道医疗服务是不是一个有高度爆雷风险的医疗服务。
你去餐馆吃饭,不知道是不是有高度的风险,吃完了就要马上做好准备去那个有高度风险的医院。
你买的电子产品,不知道买回来是不是有很大可能性是电子垃圾。
这些你都不知道。
整个市场都股票化,充满高度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买到什么东西,责任在于消费者自己的认知水平。
而这种论调觉得,这种市场才是正常的,是对市场的预设。
他觉得人在这种市场里生活才是好的。
4.
微博上有一大群以何夕、万能的大熊为代表的财经博主及其拥趸,他们有一种一贯的观点是,「我不care且没有兴趣讨论环境应该怎么样,我只care自己能不能占据有利地位。」——by 何夕
潜台词是,如果一个环境中,100个人里面90个都要暴毙,那只要他是那幸存的10个,就是好的。他完全不care环境应该怎么样,只求自己是最晚暴毙的就行。至于那90个暴毙的,都可以用「认知匹配苦难」来解释。
环境如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个人如何掌握资源、信息,获得优势。道德在其价值考量中完全缺席且不重要,是一个0道德的世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型吃鸡游戏,活到最后就是胜利。甭管是怎么胜利的。
这个世界中没有好坏,只有赢家和输家。输了?那当然怪自己咯。
这种人对人的想象,就是规则研究员;对他人的想象,是一个个不需要自己去承担任何责任和产生关联的NPC,都是资源;对世界的想象,就是吃鸡竞技场;对世界上各个元素的认知,是资源化的。
迄今为止,所有的海外正经媒体,或反贼们提起“LL和丽君”做例子,都是两夫妻一起,同情男的作为底层、弱者和普通人的遭遇,从来不从丽君的角度来说,在小夫妻内部丽君也是那个更弱者,被LL剥削和损害。丽君上班挣钱、做家务、无痛生孩子,比男的多干一大部分活儿,但是她不想辞职拍视频,男的想,她就得听;她也不想回男人的老家,觉得挣不到钱,男的想,她得跟他回去。
所有男人们的同情止步于这个小家庭门槛之外,至于内部,我看到一个豆瓣贱男这么说”人家老婆你情我愿,用的着你们这些女拳煽动挑拨“对!吸血丽君的丈夫他们装看不见,指出来的女人就是”煽动挑拨“!!!我偏要大声说,这个男人也是坑害丽君的”开发商“!
关于“认知匹配苦难”的讨论,有一个点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那就是亮亮丽君之所以敢在月入不到一万的情况下买一百几十万的房,肯定是有对短视频直播运营这块的收入有预期的(他们一直都在很认真地经营自己的账号,而且在这次维权之前就已经有不少人关注)。事实上,如果他们的账号能一直做下去,就算2021年买房买在山顶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至少在郑州安家这个愿望能实现的。可是现在这么一闹,连直播账号也给封了,这谁想得到?而这才是压倒这对小夫妻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真正说到把人信绝路上逼,黑心的融创和不作为的警察都甘败下风,平台/网信才是幕后大佬。可是你拿这种政治氛围级别的“认知”去苛责人,说倒霉都是自找的,那就更说不过去了。别说亮亮丽君这样的小年轻,李诞又如何?咪蒙又如何?都是人精中的人精,不照样被铁锤左一拳右一腿?
同事给我看他们的手机软件聊天群,是她们的子女所在学校班级群,里面的聊天记录匪夷所思——这些不到十岁的小孩,不是去上学,而是去当人质。
家长什么也不敢做,只能陪笑脸,哄太上皇一样哄着老师,毕竟小孩是人质。换一间学校,不过是换个地方当人质。
刚正不阿的人权律师,当局用孩子威胁她们。为左邻右舍争取权益的热心市民,居委会用孩子威胁他们。如今,顺民百姓送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什么狗屎垃圾人都跑来威胁你——谁让你生了条软肋呢?
于是,大家渐渐蔫下去,不投诉,不抗议,不维权,不上进,不努力,今朝有酒今朝醉,没有孩子,没有人质。当局自找的。
男性不发表性别议题就当是自己人 女权不发表耽美议题就当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