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的共同情节是,王朝的衰退往往是财政亏空导致民间苛捐杂税增加到无法持续,而这个时刻掌权者还在大兴土木给自己修宫殿、修墓、甚至扩建父母的墓。王朝本身是有兴衰周期的,核心的原因在于脱产阶层规模的膨胀速度一定会大于生产力的增长速度,从而造成财政破产。其他都是枝节,某一个人的品行,某一个群体的作用,都微不足道。#抄
今天,中国现代网络小说里的那种旺盛贪欲,大概是可以写进文学史的程度。主角们毫不掩饰其贪嗔痴恨,瞪大了血红的眼睛,贪婪地攫取每一分利益,以成仙成佛,爬上权力的顶端。与此同时,他们将世界及他人当作玩物(女性则是上佳玩物),在掌握权势的基础上,依个人喜好奖惩其他角色,擅自改变他人的命运,如同喂养或杀死一只路边的小狗,而毫无道德负担。
同样是通俗文学,60年前的乔峰、郭靖们仍在为其坚信的道德,生死着痛苦着。而今天修仙练功的这些大神们,则完全不展现这一面,偶有显露,还会被读者们批评是优柔寡断。而那种自私、邪恶、利益优先、玩弄他人的姿态,却被读者盛赞为杀伐果决,真男人也。怎么说呢,倒也契合男人的本性。
文学史里常有类似的论述:“时代风气下,一批xx类型的作品涌现出来”。文学史把时代风气和文学放在一起聊,这么一想太有意思了。明明是一个道德处处显圣的时代,却出现了道德崩塌的文学,贪欲四溢腥气十足。于是,只能说道德都是嘴上功夫,在缺乏安全感的时代,道德皮下藏着的弱肉强食,才是真正被信奉的真理。人人都想爬上权力峰巅,成为最安全的那位——如此欲望,构成了今天中国通俗文学的大命题。
转 微博
https://share.api.weibo.cn/share/365358473,4865828564500951.html
@弦子与她的朋友们: 这是一套“秩序”
@dancing-alloy: 上野千鹤子在《厌女》里讲出同样的事实,在男性的逻辑里,女性被分类为不同的价值:同事、妻子、猎艳对象、泄欲对象。
……大人们喜欢毫无疑虑声明的小孩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比如必须严格分级,小孩不可以看血腥镜头甚至不能看动物世界里北极熊吃海豹以免幼小的心灵被伤害,等等………真的很自以为是吧。只是因为小孩没有说话的地方,也没有被当人看。小孩的喜好和想法不重要,大人对世界整齐划一的理解才是,大人对成熟的想象才是成熟(尤其必要在小孩面前假装它不是谎言)。小孩被善良的大人作为心中纯洁的样板养着,早就被规划好长成某一类人的道路,应该具有哪些品行。此外还要评判:乖乖接受大人的观念,才是好小孩………这难道不是善良大人们热衷于唾弃的操纵吗。每次看人对小孩该干什么发出评论我就感觉……就像每次看人路边采访给年轻人建议的老人我就感觉……人不仅从未现代还从未成人
男性不发表性别议题就当是自己人 女权不发表耽美议题就当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