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么多,我的意思是,公务员和类公务员们真的不行,傻逼率非常之高。不是他们天生是傻逼,而是进去了就会变成傻逼,十有八九。女孩子们不要相信他们会无条件地爱一个人,不要相信他们给你花的钱是没有算计的,不要相信他们承诺的丁克婚姻,他们几乎玩不了这么“不俗”的东西,“不俗”在公务员竞争游戏里是超级减分项,会毁灭他们的人生意义。必须俗不可耐,必须天天算计,不然就是失败的公务员和类公务员。有几个老中男人能忍受失败呢?他们不能!
说两件国内脱口秀圈的事。
孟川的微博被突然禁言了,不过他这几天都没有发过什么言论,传闻是因为几个月前曾发博支持过南传学生,现在大概属于是“秋后算账”。(待证实)
池子在国内已经被全面封杀,各个社交平台基本上搜不到他的资讯了,作品也被陆续下架,应该就是与他前些天赴美巡演所展演的涉政主题有关。他的小红书、B站,微博工作室账号统统都被炸号。更可怕的是,池子粉丝群的会长,本身就是一个私人帐号,算不上什么官方认证,她已经好久没发和池子有关的动态了,但也受这次风波,也无辜被炸号。
银幕之外,池子一直有在线下讲脱口秀。“四月之声”后,上海地区曾有规定说不让在线上/线下脱口秀表演时讲有关疫情的段子,池子曾在自己的俱乐部中破例讲过几次,但因为观众里有“小人”,导致他的俱乐部几次被举报,被罚款整改了几回,也因此他用情怀撑起的俱乐部基本上赚不到钱,最后倒闭。
池子曾在某期播客中透露过他这几年其实积攒了好多的段子,想有机会可以弄一个自己的专场。我想,这次北美的巡演应该是他的一次磨刀试炼。可见,他虽然在国内的线上节目很少讲脱口秀了,只出镜一些综艺节目,但他其实一直没有放弃自己脱口秀的理想。
但公权力的手伸得太长了,无处不在。
作为喜欢池子很久的粉丝,我很气愤,也很难过。
关于“渣”这个话题👉:https://douchi.space/@ziwendong/109906137210965608 可以再多说几句。
严肃认真地回想一下,我好像即使在亲密关系里,也不是很能理解“唯一性”的这个限制。即使会介意对方有出轨之类的事,实质上也不是介意对方和另外的人有亲密行为(更不要说是厌恶第三方)。我介意的仅仅是欺骗隐瞒、制造假象。因为这明显是不信任我能够交流,就直接把我归入了那个预设的“必须唯一否则就要放弃”的套路中——这意味着对方是并没能力和勇气懂得我的,我当然也没有兴趣再和这样的人继续缺乏真性情的套路关系,毕竟我从始至终都没认同过套路。
所以关于“渣”这个问题,我也不是会很果断地谴责。如果做不到“忠诚于唯一”就是渣,那么我对于“渣”甚至是很同情的,也认为这和一个人有没有道德无关。道德仅仅是对已经存在的欲望和行为进行约束的一套规则,但那个被约束的情如果是真的,就必然是先于规则的存在,也是个人往往无法控制的,所以不能因为它不在规则之内发生,就认为它“有罪”。
即使从道德保守的角度,超出了规则的情就是“渣”,那么这个渣也仍然离错误或“有罪”很远。只有当一个人对待超出规则框架的情时,采用了伤害了别人的后续行为,这种行为才是错误或有罪的——也就是说,我认为完全有可能还有其他方式,既不刻意伤害别人,同时又能更好地处理情与理之间不完全调和的情况。情与理不是必然非此即彼的。
而且,完全地不去思考和选择,硬搬既定的道德框架,按照套路配合着建立亲密关系,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渣”吗?如果个体在参与过程中几乎是按照剧本在表演,而不是经由感受、思考、选择,去共同创造关联,那么建立起来的还算是真实的连结吗?
但主流的道德规则对于这样的套路式关系,却又是不限制也不质疑的(甚至作为规训时还有鼓励的意思)。“没出轨的一方肯定比出轨的一方更忠诚”这样的观点,是深植于很多人的意识之中的,也是为什么人们一看到有人出轨,就立马一面倒的谴责。然而如果没出轨的一方在关系中都没有真性情,只是在套路关系里亦步亦趋,那么这样的人就没问题吗?反正在我看来,Ta可能还不如因为真性情于是爱上其他人的出轨方呢。
其实我说的这些也很老生常谈了,多少文学影视作品都讲过类似的故事,看的时候大多数人也感动得不行,然而为什么跳出文艺作品的框架,人们对于人心就又变回那么刻板苛责的态度了呢?
@odonggerel 要明白一点:内容审查/敏感词/gfw/评论控制等等网络审查,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为了保护用户,不是为了保护平台,不是为了维护价值观什么的。 这些审查是且仅仅是为了保护ccp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普通人的生命、财产、法律权利等等都不是审查或者平台需要关心的。平台及审查只为了保护上面的人,而非下面的人们。
【隔阂】
三天后是俄乌战争一周年。如果说2022年在国内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国际也是。而对它的看法,折射出截然不同的群体。于是它就成了折射个体和群体的镜子。
这镜子让一部分人意识到:那座城墙不仅仅是隔离信息。它和语言一样,塑造出截然不同的社会品格。
人与世界的隔阂很深,价值观序列的巨大差异是结果,原因是“看到的世界”彻底不同。
每个人脑海里存在的,是截然不同的叙事。
记得开战后,普京和泽连斯基各发表了一篇演讲稿。前者的演讲稿在中文媒体到处转载。那个演讲稿,讲述了(他认为的)两个民族如何不可分割,还有那失落的大国的梦。后者的演讲稿,讲述了当地人平凡的生活,当地人的一切决定是自主而且为了发展,并用平凡的具体的叙事回应不公正的“Nazi”指责。
中文语境者大多在转了前者的讲稿,觉得有力而振奋人心。我看到许多人写:“两者对比,高下立见”。
我也觉得“高下立见”,但不是他们以为的顺序。
回到主题:城墙绝不仅仅是隔绝信息那么简单。它最终制造认知的不同,价值序列只是结果。
它圈出来的世界里,天是红色,大地是液体,芒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物,生命比一枚硬币还要轻微。
一年前的今天,乌衣在微博回忆了在看守所的经历。几天后乌衣再次消失,至今没有消息。
https://m.weibo.cn/6089102669/4739264597987841 #乌衣 #丰县 #持续关注
油管政治up主收听体验:
🔸多伦多方脸:逻辑性强,有数据支持,内容密度大。较理性地分析。非常推荐。
🔸王剑每日观察:原科班新闻人出身。每日新闻简报,比较喜欢听他的热点分析。但实在太长了,有的地方也水。
🔸公子沈:他的读书介绍栏目质量非常好,原来是付费的,现在对所有人开放。
🔸狗哥狗哥:介绍被封锁的新闻。原创性不高。
Leonard:强项是戏说小粉红,主攻台湾问题。不少内容很搞笑。
🔸小岛吹大浪:综述类,资料搜集能力强大,每次做时间线质量都很高,不算反贼,反女权厌女人士,观点性不强。
🔸王志安:原央视记者。有扎实的新闻功底。会实地探访,整理资料,做深入话题。质量有保证。观点有时有争议,不少人觉得他油腻。
🔸翟山鹰:红色背景。后因为利益被中共侵占,成为反贼。有体制内第一手资料,有时爆料,很懂中共内部的运作逻辑。缺点是爹味重,热衷国学,人品差,非常不尊重女性。
🔸陈破空纵论天下/萧茗看世界:感觉内容比较平。不推荐。
🔸文昭谈古论今:收视率高,每期都是几十万,甚至大几十万。内容有时候危言耸听了。会教如何当反贼,怎么策反。法轮功背景,有时候会为反而反。
是说最近“因为女权是一种需要付诸努力的社会运动,我们在努力的同时,服美役/随父姓等等会将其他人的努力抵消,所以这么做的人不配女权主义的‘庇护’”的论调,闲闲地想了些。
我和西方人聊天发现这种分歧:我们觉得人的尊严、人权、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要靠争取得来,证明你值得才能拥有,虽然有时嘴上不这么说了,下意识地还会争一些资格论,什么配不配的;他们觉得这些基本人权一个人生而在世就理应得到,除非法律判决另说(当然我也没有全然觉得他们的想法一定更好,因为这个想法加上对童稚和生命的刻奇就得到了反堕胎)。不过女权这种基本人权,就是一个女人生而在世就理应得到,就算她全家都一并跟着她老公姓,也理应得到。
中国人很喜欢把人权看作是某种资源要搞按劳分配,但大部分时候人权越搞越多。为一个“德不配位”的女人的女权辩护,不会使其他女人“得到的女权”减少,反而会使这种思潮声浪更大,更流行,更有影响力,也最终惠及你自己,首先就是因为你们在谈论它。
而且要按“付出的辛苦”去分配权限,也并不公平。如果有的人努力了一辈子,来到这一个维度上就用光了力气,努力不动了呢?你能指责马泮艳没有子宫道德吗?(还真有这样的人,看她微博
我们专业念书的时候男女生比例大概是1:1,得国奖的女生居多,几乎年年都是女生拿奖学金。但找工作的时候单位只要男的,就算妇产科也只要男的,年级排名末位的男生能拿到比国奖女生更好的offer。最可怕的大家都对此习以为常,男的习惯于自己的金贵,女的习惯于自己被轻贱,没有人指出里面不合理的地方,所有人都默认女的要嫁人生孩子所以工作价值会低人一等,就好像医生这份工是需要用屌看病的。
⬇️浙江,尤其是杭州的黑皮在这方面是出了名的,以前有很多网黄都是被杭州黑皮抓进去的。知名点的比如柚木yuzuki、小鸟酱,我之前关注过的一个在杭州的黄推也是活跃了几个月就突然销声匿迹了,大概率是被抓了。
杭州人的精明在这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可以名正言顺地查抄你的财产,还能借着搜集罪证的名义拿走当事人的裸照和视频,把女孩们的胴体看个精光,末了还要在法庭上细数你的“淫荡罪行”,满足自己居高临下的羞辱欲,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拿到权力的猥琐男范本。
每次看到有人觉得杭州比较文明我就觉得好笑,人家欺负女人欺负得可起劲儿了,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大部分人都不会去关注的形式而已。
浙江也是查翻墙最严的地区之一,每年网上公开的法庭文书就有好多是关于翻墙被抓的。之前看别人分享过当黄推被请喝茶的经历,黑皮会把你叫到办公室里,问你有没有翻墙,翻墙在干什么,直接点的会问你是不是在网上发裸照,拿出你的账号(有的还会带照片)问这个是不是你(如果没盈利或者盈利不多的一般没事)。这一套流程下来你说里面没带点幸灾乐祸的性羞辱我肯定是不信的。
刚看到有人起底上野千鹤子访谈背后的推手,又看到这个关于“回乡见闻”活动的总结报告,愈发觉得,现在的宣传变聪明了,会主动出击了。以前,针对女权这样持续有热度的话题,或者是面对“经过民不聊生的2022年之后,这个春节可能会爆发负面舆情”这样一种预判,官方的政策都是被动的,是准备好一切资源如临大敌随时应战。现在不同了,是有预判之后主动制造话题,先把舆论阵地抢过来。跟大V们先打好招呼,议题由我来设置。不得不说,这种做法是更高明的,而且头两仗也确实赢得漂亮。就跟普京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一样漂亮。不过我大胆预言,这个路数很快就会玩脱。因为既要热度起来,又要全程可控,太考验微操能力了。等讨论方向偏离预设,再来拔插头就晚了。
男性不发表性别议题就当是自己人 女权不发表耽美议题就当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