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兹:
在德国古典哲学与现象学之间
讲座信息
主讲人
丁耘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时间
2022年6月12日 19:00-21:30
参与方式
壹 · 腾讯会议
356 8782 4693
贰 · B站直播间
http://live.bilibili.com/7481700
直播间名称: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
开始读《I didn’t do the thing today》了,发现了很有意思的点。
我时常为自己某天效率很低或者学习/工作不够时间而焦虑,而或许每天的效率不同且上下浮动是非常自然且正常的。而一直保持一个高效率才是反人类的要求,因为人就是会犯错,会有很棒的日子和低落的日子,一直要求效率变高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会造成很多痛苦。
不必一直要求高效,也是要求不来的。效率似乎只是今天状态好的副产品,而状态好来源于吃得好睡得好和朋友一起很开心等等。我其实也有体会到当天如果很开心的话会更有动力做得更好。所以倒不如追求开心,效率自然就跟来了。
以及,Gently accept your humanness. 高效当然开心,但高效只是体验之一,还有更多的更不一样的体验值得追寻的。
家乐这款辣炒海鲜酱,味道和我在青岛的海鲜市场旁边代加工的辣炒味道几乎一样,辣度在微辣到中辣之间。
叮咚买菜打折最便宜的时候不到三块钱一包,而淘宝至少要五块多。我们已经吃了不下十包了。
我猜想,叮咚买菜的销售大数据,应该是分析出了这款酱料打折,与小海鲜销量增加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做法非常糊弄,我很喜欢:热锅冷油,葱姜炝锅,小海鲜或者鱼块炒到变色,贝壳炒到全部张开的时候,加入一包海鲜酱。别的什么都不用加,简单翻炒匀,盛盘即可。
切记,炒贝壳不要用带涂层的不粘锅,会把涂层刮坏的。
如果已经下锅了才突然想起来这回事,也不要慌张,多加开水煮熟,然后捞起来拌调料也可以。
如果锅已经刮花了,那就就连锅带贝一起扔了,愉快地点外卖吧。
读了一本人类学的《如何做田野笔记》,觉得其中的一些技巧,对于平常的非虚构写作也很有用——
「“人类学家就是在晚上记录下当天事情的那种人”(Jackson 1990b:15) 」
▎“尝试-错误-尝试”
通过“尝试-错误-尝试”的方式,来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比如——
选择速记工具。
一套自己的符号与缩写系统,快捷+私密。
观察完尽可能及时撰写笔记(当晚就写,或者睡一觉起来第二天早上写,一小时的观察需要额外花费一小时来撰写。)
▎“以写作为目的”的参与
1记下“最初的印象”:
对物理环境的味觉、嗅觉和听觉,以及对所关注的场所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所做的观察和得到的感受。这些印象又可以包括对物理场景的描述,诸如大小、空间、声音、颜色、设备、运动;或者是对当地人的描述,如人数、性别、族裔、外貌、衣着、行为、举止和气质。
2关注“核心事件”
自己预料之外的事件
遇到突发事件时,先记录下自己的感受,接着后退一步,带着自己的感受来更好地观察被研究者是如何对这一事件作出反应的。
3 当地人认为“重要的”事件
能够吸引当地人注意的行为、互动或者事件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提示他们内心关切所在的线索。
关注那些对“被研究者”来说意义重大的事件。
4 注意细节
记录言语、姿势和动作
5 可以写自己的总体印象和感受
感受是很重要的启示
未来再将细节连贯成有意义的画卷
6 录音可以用,
但还要观察、聆听语言之外的东西;要进行追问,记下获得的信息。
7 写完笔记后写备忘
分析性的旁注、评论
实际操作问题,方法问题,提出新的阐释
接下来我应该在哪里进行观察?就这个事件我还应该问什么问题?
推进分析进程,同时收集更多的数据
「 像演员那样记住对话和动作,像画家或者摄影师那样观察颜色、形状、材质和空间格局,像诗人那样体味情绪、韵律和语气的起伏;在把生活细节转化成速记的文字时,尽量使用活跃的而不是了无生气的动词,体验性的而非分析性的形容词,逐字逐句记录下来的而非高度概括的对话。」
▎编码
编码=将田野笔记逐行分析和归类。
把田野笔记当作一个数据库,从而重新回顾、体验和检查记录下来的一切。
要从自己的数据中“发现”原创理论,而不是去验证已有的命题。
通过不断分析、比较收集到的数据,提出、完善并扩展出最切合数据的理论
针对田野笔记提出问题——
*当地人究竟在做什么?他们的目标是什么?
*他们到底是如何做这些事情的?他们采用了什么方法或者策略?
*当地人如何谈论、界定和理解他们面前发生的事?
*他们有什么假定?
*我看到眼前发生了什么?通过重读田野笔记,我又有了什么收获?
*我当初为什么要将这一内容写进田野笔记?
▎刻画人物
描写人物的日常生活 > 仅仅描写某人的特点
人物的性格特点不是孤立的个人气质,而是在人物与他人的互动中体现出来的。
▎故事
生活中大部分事情的发展是没有方向可循的。
▎被研究者的意义世界
×将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归纳成某些变量
×以非此即彼的两分法予以解释
×剥离背景信息的极端状况
×自己所用的概念范畴与当地人认定和使用的概念范畴之间出现偏差
×运用那些现成的、在学科内部被奉为圭臬的理论方法来描述观察到的事物与所处的环境
×忽视、边缘化或者掩盖当地情境下人们对事物或者事件的特定认识
√关注当地人在那些生活片段中是“怎么说和怎么做的”
√当地人在这些日常互动中使用的词句、表达方式以及概念范畴
√当地人相互介绍和问候的方式
√日常提问与回答
√被研究者在日常互动中使用的术语,日常的、通俗的而又富有启发性的用语,形象生动却又朴实自然的术语
√应该意识到人们对于某一事件可能给出多种解释,而且这些解释在研究者看来有可能是“互相矛盾的”。
√人们会随着社会身份、情境、语言的变化而随时调整他们的叙述,因此要写明人们是在什么时间、面对哪些听众、怎样解释
√被研究者如何谈论和理解自己与外界(社会)的联系
(美)埃默森,(美)弗雷兹,(美)肖著. 如何做田野笔记.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04.
@cyberliulang 謝謝夥伴的提醒;我也去查閱了,會再觀察;如果再生就手術,而不是通過諸如激光的其他手法了;因爲如果良性,這樣會刺激癌變,要是惡性,也就是癌了,再這樣就是刺激它發展~
給在港象友推薦一款VPN,源自瑞士的Proton VPN ,在瑞士隱私法的保護下在瑞士日內瓦的Proton公司總部運營。如果你想找免費的,這就是很好的選擇,速度快,沒有帶寬限制,但只有三個國家的伺服器可選,暫時覺得沒問題。如果加入收費方案可擴展至60個國家。使用現狀如圖👇
上野千鹤子《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中文版序言有一段话,原始译文为:
「曾经的中国更接近于北欧等国所采取的公共化方式。原则上,共产中国之下,并不存在劳动市场,也不存在所谓的“失业”,所有的毕业生都会被“分配”到各个企业。(正如“公司”一词的字面含义,企业曾经意味着公营企业。)所有孩子都会被送到日托(当天的托儿服务)或周托(每周回家一次的托儿服务)等企业附属的托儿所。而日本女性所苦恼的“兼顾劳动和家庭”的问题并不存在。不仅如此,在全体总动员的体制下,对中国女性而言,她们没有“不工作”这一选项,而被送到企业附属托儿所的孩子更像是“人质”。」译文来源为豆瓣用户「绿林社Agora」(即本书简体中文版引进方)的豆瓣日记。
而绿林社正式出版的译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经过删节,批判意味全失:
「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并不存在劳动市场,也不存在所谓的“失业”,所有的毕业生都会被“分配”到各个企业(正如“公司”一词的字面含义,企业曾经意味着国营企业);所有孩子都会被送到负责日托(当天的托儿服务)或周托(每周回家一次的托儿服务)的企业附属的托儿所。而日本女性所苦恼的“兼顾劳动和家庭”的问题并不存在。」
waiting for the day co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