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少年》被改编这件事真的令我很痛苦。
因为我觉得这件事揭示了这个地方最令人恶心最令人绝望最令人痛恨的一种机制。
那就是:把所有美好的事物的内里动机和内在逻辑统统改造成自己所需要的,却又留着那层美丽的壳子用来欺骗人们,让人们觉得,这美丽就是腐烂内里自然结出来的结果,以外表去倒推原因,自然证明了内里也是美丽的。
《玫瑰少年》的词曲美丽吗,感染力强吗,他们偷窃了这份感染力,把它改成了自己的话语,用这份感染力去感染本来可以被它本来的真实感染和打动的人。
就像大街小巷张贴的那几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们不是好词吗?但是它们所属的话语体系和它们真正的意义之间,存在着多么可怕的深渊般的事实割裂?
窃国者诸侯,权力把一切它能够触及的美好事物都用来驯化和改造成有益于自己的事,用的是本来非常珍贵的,能够解构权利主体的真实的美丽。歌者被驯化了,歌曲被改编了,名字被抹去了。
抵抗就这样令人恐惧地扭曲成歌颂。这是什么?这是示威和招安。
请tl各位洗耳朵
蔡依林/五月天《玫瑰少年(合唱版|Live)》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uSybIPeM474M @QQ音乐
我爸六十多岁了,很少翻墙,虽然我给他装好了 VPN。他跟我说,他就看墙内的信息,然后定期跟我对对信息源的差别。他觉得这事挺有意思。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发现他根本就和我没有信息差,他每次都谦虚地说「我们这只能看到被筛选过的新闻,可能不了解情况,你还有了解更多情况吗?」其实我并没有了解到更多情况。他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了很充分的信息。我现在推测,正是因为他习惯性假设自己看到的东西不靠谱,所以他会拼命拐歪抹角、刨根稳定地挖掘信息,并且用大脑充分处理看到的信息,实现去伪存真。相反,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已经掌握了全部信息,或者总是觉得别人接受到的信息肯定是残缺的,总之是认定自己的信息优越性,就容易形成一种认知惰性。实际上,这种信息优越性绝大部分人并不具有,但是认知惰性却非常普及。
电子书分享,关于丰县,关于女性主义。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3bL5lmoR2hQrB3_Xqd_WhA
提取码:N6mE
上回说到,列文鲨克看了看方所、单向空间丰县相关展台的图片,把能看出来是什么书的,都尽量找了电子版。
然后还有途中收到的其他电子书也一并放了进去。但是由于百度说可能涉及侵权、色情、反动、低俗,不让整个分享,所以又给整理了一下。
文件名变得难以看懂了。里面有一组12345文件夹,这个分组毫无实际意义,只是亲测发现分组了就能发出来,合在一起发不出来。
三个英文文件夹,里面是按格式分类的列表上的书。叫相关的文件夹,里面的书基本上不在列表里。
#长毛象安利大会
⬇️hh 想起之前在豆瓣看到的一个贴,躺不躺平无所谓了,心态一定要平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34626625/?_i=4683315663564d8&dt_dapp=1
「最近加入了fire小组,感觉大家为了晚年生活很焦虑啊,其实没必要的。
中国近两百年来,社会每隔几十年就天翻地覆一次,年轻时做的准备,晚年看都毫无用处。
比如说吧:
1800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大家还盼着天子圣明,延续“康乾盛世”呢,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洋鬼子来了。
1820年,地主家的孩子努力读书打算考科举呢,1851年太平天国来了,江南士子十几年都没考试机会。
1840年,地主家的孩子还在努力读书打算考科举呢,1861年洋务运动开始了,需要的是会讲洋话的人才。
1860年,洋务运动如火如荼,大清能造铁甲舰了,能铺铁路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啊,让孩子去当海军吧,1894年北洋水师覆灭了。
1880年,嗯,北洋水师正强着呢,大清看来能万万年啊,进宫当差吧,1919年,大清完蛋了。
后面没必要细写了,就记得我小时候吧,一个当兵立过三等功的亲戚复员回家,工作任选,他没选进税务局,选了去国营商场当营业员……后面有多惨就不用说了。可谁能说他当时就选错了呢?当时的国营商场营业员明里暗里收入可比税务局高多了,毕竟守着一大堆凭票购买的稀缺物资呢。
所以,没必要太忧虑晚年生活。在中国,它永远以你年轻时无法预想到的方式,呈现在你面前。」
born this way🏳️🌈对女权主义性少数平权都有兴趣/一往无前地生活/读书锻炼睡觉是充电的三种方式/可以和平沟通不接受举报和仇恨语言/一个姬佬的碎碎念/偶尔刷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