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借命而生》
https://neodb.social/book/5E53nE4kFRktvWxK4qKzaE
狱警这个身份设置得好,喜欢杜湘东独守老监狱一段像一首象征诗
玩过《十三机兵防卫圈 十三機兵防衛圏》
https://neodb.social/game/1fPhidlVrgmT6dYLbMRYT8
编故事的能力很好,讲故事的能力不行,看了好几篇解读才看懂完整故事。
关于秦晖最近针对巴以(或阿以)历史问题的梳理(文字版):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01115.html 今天因为在豆瓣上分享,又引出来好多讨论。
虽然整体上我认为秦晖的讲解很清晰,也非常有启发性,肯定值得听,但是听过后也并不是全部认同。
把我认为有必要存疑的问题在毛象这边也备份一下好了,希望能和更多听完了的象友在这里更自由地讨论——
秦晖在录音最后提到,阿拉伯人豁免于全民兵役制是一种“特权”,而非歧视,这一点我认为需要存疑,且倾向于不认同。
关于公民权和服兵役间的关系,刚巧前段时间读上野千鹤子,她的分析可以成为质疑秦的很有力的参考(详见书评: https://douchi.space/@ziwendong/110382040164574233 )
简单讲,上野强调了制度的维持依赖暴力,那么必然在结构上更倾向于保障服兵役群体的权利,因此结构性的不公是难免的(这也是她完全彻底反对任何暴力的原因)。
这种情况下,一个全民兵役制的国家里“豁免”于兵役的群体(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实际是注定处于结构性弱势位置的。曾在以色列生活过的豆瓣友邻也提到,因为服兵役与教育机会有关,阿拉伯人的“豁免”于全民兵役制,的确也对他们在以色列接受高等教育有影响。
因此,秦晖说这样的豁免“是特权不是歧视”,是非常有必要存疑的。
被这个日本人做的中国摇滚数据库震惊,更震惊的是看起来主要管理员和贡献者就一个人
https://www.yaogun.com/wiki/%E3%83%A1%E3%82%A4%E3%83%B3%E3%83%9A%E3%83%BC%E3%82%B8
读过《我身在历史何处》
https://neodb.social/book/2pjPdWtfKeUFIcSAalY0Kr
在萨拉热窝读完,Google Map找到kafana šetalište,大晚上的兴冲冲打车去,想喝一杯共识咖啡,结果只看到一个像破台球厅的地方,椅子摞起来,灰尘堆了厚厚一层。好像šetalište就是个露天咖啡馆,只在夏天才营业
看过《生命是个奇迹》
https://neodb.social/movie/056cyVwQHTrszTpzFY0z9t
在兹拉蒂博尔山区里看完了全片。奇妙的体验,在穿山的车上看着影片,一抬头,车窗外就是同一个场景。在铁轨边还偶遇了作过道具的报废车。
推荐两个电子书下载网站,供象友收藏备用:
1、Z-Library for IPFS(基于 Book Searcher 项目搭建的):象友可以通过访问
来访问该网站。它是一个基于 Book Searcher 项目搭建的搜索网站,为您提供了广泛的电子书资源供您下载阅读。
2、安娜的档案:象友可以通过访问
来访问该网站。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电子书下载网站,提供了世界最大的开源及开放数据图书馆。
可以在这里找到包括科学论文、图书、杂志和漫画等各种类型的电子书,并进行下载。
标题:《“就像军队”:塞尔维亚中国矿业公司对工人的严格规定引发强烈反对》
作者:RadioFreeEurope
笔记:之前有一部纪录片《美国工厂》讲福耀玻璃前往美国设厂投资的。那部片子呈现了美国传统制造业工人文化和中国式更倾向劳动控制的管理方法的冲突。一个有趣的画面是,前往中国参与培训的美国管理人员赞叹于工人们每天都列队整齐喊口号、开早会,于是在回到美国后,他也打算在工厂内实施一下。当然,结局很尴尬,没有人理他。这则新闻并非美国,而是巴尔干国家塞尔维亚,南斯拉夫曾经的主要组成国。每当这时我们才想起,日常中面临的各种控制管束,可能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是异常的。另一个引发的思考是,很多地方明明本地工人工资比大老远运送中国工人过去要便宜得多,但很多中国企业在海外仍然倾向大量雇佣中国工人,这也许并不是什么技术问题,而是控制问题。
重点:
1. 中国金山建设公司(管理当地铜矿)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工地上的工人预计每班开始时都会列队接受经理检查,并一致向主管打招呼。
2. 员工被告知要宣誓“安全宣誓”,誓言将尽最大努力遵守公司规定。但是只有中国工人被要求参与宣誓。
3. 这份内部文件提出后,立即遭到了矿工工会的强烈反对,但公司最终还是通过了该政策。塞尔维亚劳工、就业、退伍军人和社会政策部展开了检查,认为公司似乎没有违反法律。
4. 金山建筑过去曾经以限制行动威胁中国工人,不得向外透露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也不得接触当地塞尔维亚社区。
真的很同情现在的中学生,十几岁的年龄,因为互联网发达的关系,就知道职场剥削、劳动法不能严格执行、社会保障不到位、性别不平等、性侵犯泛滥这么多的问题,并因此产生绝望、抑郁的情绪。80后90后小时候还是傻呵呵的,直到撞上南墙,就算通过报纸、书刊、长辈了解了一些社会现实,所得到的信息也是有限的,没那么鲜活,也因此没那么刺眼。当然,睁开眼看世界总是幸运的,单从这一点来说,不应因为免除了阵痛,就把蒙昧视作好的,可人的认知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本应步步为营的成长过程里,感受许多黑暗扑面而来,未免太残酷了,也有很多孩子因此抑郁甚至自杀。可话说回来,幸福无知的童年,也只是历史最新的发明吧,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大多数的年头里,每一代底层的少年儿童,都生活在各式各样的苦难里,雾都孤儿,卖火柴的小女孩,流浪的三毛,都不只是文学形象,而是现实群像,我外婆的童年就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乞讨度日,外公也是年幼失怙又遇上打土豪。也许只有最近的我们这几代人,会发出这种感慨。社会的发展,本就是每一代儿童的人权处境比上一代进步,就算现在的孩子们,看儿童乐园里他们的笑脸,会觉得确实是在进步的,确实比我小时候生活幸福得多,可当他们到了青春期,会发现那些幸福是被商业的力量强行堆起来的,这些商业并无保障,而下面是破砖烂瓦在等待着他们,想到孩子们在经受这种残酷的落差,会感到难过——当然,也许我没有权利、没有资格替人难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平等、公平、正义,进步没有止境,下一代人本来会对这些价值提出更高的要求,可是,接下来就是几十年人口周期下行的开端,这历史进程不可逆转,而我们,连我们自己这代人对平等、公平、正义的标准都实现不了,自顾且不遐,何谈孩子们,何谈未来呢。已没有资格同情他人,却又只有同情可施予他人。
刚看到慕容雪村的一条推,其中有一段关于钱钟书的:钱虽然并不太喜欢红楼梦,但是在文化界对红楼展开大批判时始终一言不发。我以前对钱无感,看到这里还真觉得挺佩服的。这种“并无一字”的精神真是太重要了。你说文革那个时代,能说的话题比现在还少,好容易遇到一个能说、说了有好处,而且正好也是自己本来就想说的话的,这还不久旱逢甘雨?可是钱钟书偏偏能憋住不说,这实在是太可敬了。为什么不说?这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个“地瓜熊测试”的意思了——因为那个时代的地瓜熊会很开心,所以我偏不说。要说尊严感,这是顶级的。
https://twitter.com/hawking197428/status/1706175469962576352
推特:#小时 近日,抖音上掀起了一场“实名支持8小时工作制”运动,众多工人劳动者手持身份证宣布自己实名制支持8小时工作制,反对12小时工作制。
(来自李老师不是你老师23/09/19)
原链接: https://twitter.com/whyyoutouzhele/status/1704052216401727902
备份1: https://archive.ph/wip/s0VVf
备份2: https://web.archive.org/web/https://twitter.com/whyyoutouzhele/status/1704052216401727902
看过《天气之子》
https://neodb.social/movie/3ULeoeK0CuJHa1h2bt7ZeK
很有意思的反类型,但似乎觉得表意没有完成。感觉要讲的是“世界糟透了,但是你很好,所以我不要拯救世界,我要你”……但是文本内部世界如何糟透了着力不够,导致结尾男主“我们真的改变了世界”的雀跃有点摸不着头脑。
Se non è vero, è ben trova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