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有个海外中文网络媒体前几天有篇关于去年秋天的事儿的稿子,我昨天才看到。刚一点开看开头就心惊胆战,写到了我的好友,实名,他们现在的个人处境等等。后来我另一位朋友给我转来了中国数字时代上,作者本人的回应,看完之后觉得很失望。

明确受访者全都匿名,但是被受访人提及到的其他人,间接的,反而实名。这里作者给出的理由“各大媒体关注被捕者处境时已经广为提及”为由。(稍微逻辑滑坡一下,就是,且不论对错,别人这么做,我也可以做的意思)。各大媒体是谁?外媒?中文媒体?他们转载引用其他媒体的源头是谁?如果要援引别的媒体,就老老实实写信息源,引自某某媒体。文章没有这样写。文章很多呈现,看上去是采访所得,后来等到引起质疑,又说各大媒体都写了,所以是公共信息……这里,不规范,不专业。“宽泛的、易于获取的”信息,是非常主观的判断。既然从法律界人士比较容易获取相关信息,以后还是不要省事,援引法律界的意见吧。

另外,她不知道的事实是,在上一波媒体关注里,几乎处于事件中心的一位朋友,亲口给我痛苦地抱怨了“各大媒体”公开他们的信息给他们带来的诸多麻烦,和延伸的后续。公开媒体的信息里就有很多扭曲和失实,而这些扭曲对真实的人,真实的生活也有很多不好的影响,我当时唏嘘了很久。

那篇文章在对采访人的选择上就有“选择性偏差”。采了,也没有采深入;采了,但也没有全采。作者本人讲了“聊天”,和她对记者消息打探的态度,这一点最有问题,也是伦理失范教科书式的典例:她以为她不发出采访申请,是在保护大家,于是她只是“聊天”。于是大家不设防地和她聊天,却发现很多信息最终被呈现在文章里,有如今的反应,再正常不过(哪怕她是从别的渠道得到信息,聊天也验证了这样的信息,也是有contribution的)。可以料想的是,她如果发出正式的采访申请,被访人一定会处于自我保护的目的有限制的提供信息或者拒绝。记者做采访,吃闭门羹是常见的事。为了不被拒绝,一开始就不申请正式采访的情况,也常常发生,也是常用手段。可是这样操作常用于什么选题?什么样的报道对象?什么样的取向?往往是负面的、调查性的、批评性的语境。这样做之后的风险是什么?

这个事件的核心当事人远远不止向作者表达对文章认可的三个人。其他当事人发出采访请求了吗?这些采访的选择是怎么考虑的?其实随便去北京的现场就可以看到,文章开头那张照片,不二酒馆都已经“不在了"。尤其是她回应中提到了ABC,DEF,两个对文中截然不同的反应,还察觉不到自己文章的失公失允,反而固执地觉得后者“把人想坏”(这也是非常主观的判断)。

从结果上来看,文章的呈现有显然的幸存者偏差。一年后,那些能出国的都很幸运。行文里反而能看出来是处罚较轻的一群人,现在当然也愿意分享出来一年后的经历和处境。他们是大多数吗?如果是,为什么?可是处境更糟糕的很多人,至今还无法正常生活的,文章的呈现很有限。另外,听说作者身在海外,但是很多人还在国内,被迫呆在在原籍,作者对他们谈论”如何应对恐惧“,真让人难以接受。

作者的回应里,她总觉得对这些弱化的处理是在保护,实际上这种没有任何信息增量的、没有实质性突破的、但是又提及了一两句的报道,提了真的不如不提。直接伤害是给人家的生活造成了麻烦,然而作为记录事实的意义却因为那一层“保护”和弱化的处理,显得很鸡肋。

这就是采访的不公正,也是书写的不公正。作者在文末还放出一位正式被访人对文章的认同……无语。当然这一位会认同了!可是作者不应该反思为什么那么多人反对呢?

文章列出的其他各项,哪怕在极其富有争议的伦理选择时,作者也说“这一点可以讨论,但作者认为没有标准答案”……言外之意是:“在两难中我选择了有利于我的一种做法。”

实际上运动本就很复杂,去年上街的人有多少随机性、有多少人带着不同的诉求,以及对运动本身就有特别不同的看法。文章呈现了一些,但单一线性的描述“和为叙事需要”的铺垫反而简化了整个事件的同时,挟持了其他的声音。事实也是,队伍里很多人真的只是反对疫情政策但是不反对其他议题,甚至本身反对其他政治意见的口号。我就知道队伍中本来有更激进的声音,但其他人立刻反对,说这种声音会牵连其他人,我们今天就只是反对核酸,要求正常生活。能正常经济发展,五百年皇上又如何。这种声音,有人写吗?这种心声不讨好吧?

正是这样敏感的、复杂的、关乎公众利益的选题,才应该谨慎更谨慎,才应该权衡更权衡。才应该尽可能地囊括不同的声音,而不是作者提前预设的某一个单一立场。这一年里有其他很好的文章,实际上做到了平衡作者本人回应中的那些“可以讨论”的争议点:不但在信息源的保护和披露信息之间取得绝佳的平衡,也对不同意见,尤其是对媒体不一定喜欢的意见也有所呈现。但是这一篇,且不论作者徒有怎样的出发点,笔下却没有这样的工作能力;出现了这么大的争议,却不能反思。还说”我们是面对共同的敌人“。没有人指责人们的不幸经历是媒体造成的,可是,面对共同敌人的时候,本来就处于弱势的抗争者就经不起猪队友坑啊。每一次这样的新闻操作事件都在伤害被访人对媒体的信任度,作为专业的、谦虚的记者,应该会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吧。

另外,文章不仅仅是作者的,也是编辑的工作。作者列出了就这个事件的好几篇报道,然后也说过曾经面临过来自要撤稿的要求。敏感事件的记录和书写,不是非黑即白的,”写或者不写“,或者”写或者模糊地写”,放在哪里写,什么时候写。一些题,切入的角度、呈现的形式,都有很多技术上可以平衡,解决的问题。有的文章,急发不如不发。

更不能接受的是,很多争议应该就事论事的讲文章、讲新闻操作、和文章带来的负面影响本身。一群抱团的人开始讲作者的性格品质之前的阅历等等,为她背书。其实没有必要,这样做了并没有让观感变得更好。对于写作,每一篇都是从0开始。之前写过好的,不保证之后每一篇都写好。不愿反思是最大的傲慢。

今日晚餐:三养炸酱面+梨子
明日便当:小炒扁豆丝+板栗炖肉

好久没做两顿了,做便当的时候感觉像做冥想。虽然我几乎从来都没法儿冥想。嘿嘿~

做饭的时候,邻居问我要不要大菜,我问,是不是可以煮一煮,潦一潦~做成黄菜。

于是有收获了一小盆即将成为黄菜的叶子们
:kanaheihlw040:

高医生写给孩子们的这首诗非常感人,摘录于下:

《思念》
我的夜晚是你的白天,
当我思念时你们进入睡眠。
九十二岁的我思念无定时间,
回想着你们幼年的小脸,
活泼无暇的行动,
奶声奶气的呼喊,
这是当年的乐景,
如今留在梦幻之间。

以下信息有助于理解这首小诗:
> 1969年1月13日,十三岁的儿子郭锄非被以「反革命罪」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直到1974年才平反。

> 2007年2月15日,高耀洁获批前往美国接受颁奖。河南当局用工作和前程胁迫郭锄非拦阻母亲出国领奖。2月18日大年初一,儿子跪在母亲面前磕头,求她不要去美国领奖。「当时我的心就像碎了一样,」高耀洁描述道,「我儿子说『就说你病了,不能去美国。』但是你怎么能对整个世界撒谎?我不愿意像这黑暗社会中的许多人那样撒谎。」高耀洁心志已定,即使儿子劝阻,她也不愿意放弃。她在纸上写下了两行字,第一行是:「儿子郭锄非曾因我受害坐过三年狱。」第二行是:「本人行为本人负责,一切概与儿子无关。」

> 女儿郭炎光,因为高耀洁的「防艾」工作受到地方政府和工作单位的敌视和压制,最终因无法办成调动手续而失去了工作,不得不于2000年底移民加拿大,母女关系也因此受到严重响。「她非常恨我」,高医生说,「来电话时从不叫一声妈」。

显示全部对话

【高耀洁医生在纽约去世,享年95岁。】

高耀洁医生流亡美国后,2016年10月初在网上发表了一份声明,公布了她最近写下的一份简单的遗嘱,对自己的身后事进行了简单安排。他说:“我想通过这个声明,让世界上的朋友们都知道:我生前的努力和建树,不能在去世后成为他人沽名钓誉的工具。”

纽约时报曾经报道说:自1996年在郑州一家医院会诊遇到第一例输血感染艾滋病的患者后,高耀洁开始了相关调查工作。为了调查艾滋病疫情,救助艾滋病受难者与艾滋孤儿,揭发这场灾难后面的重重黑幕,她不仅耗尽上百万家产,也让自己成为中国官方重点监控与打击对象。她的人身自由越来越受到控制,电话被监听,出门被跟梢,特别是2007年初和2009年初美国、法国分别向她颁发人权奖时,警察日夜包围她的家,以致于不得不远走他乡。

2009年5月,已经近83岁高龄的高耀洁只带着装有多年来收集的艾滋病调查资料的硬盘,匆匆离家出走,从河南,到北京,又到四川、广东,最后,2009年8月,她到了美国。她在回忆录里写道:“因为我要把真相告诉全世界,”

2010年3月,高耀洁被哥伦比亚大学聘为访问学者,住在附近一所公寓里,由护工照顾她的生活,深居简出,继续她的艾滋病事业,短短几年写下7本有关艾滋病疫情的书和一本诗词。

rfi.fr/cn/%E4%B8%AD%E5%9B%BD/2

前几天看《万物生灵》,说到乌龟的集合名词是creep,想起以前记下的一些有趣鸟鸟鸟集合名词,感觉都可以当epithet用了

#熟词僻义
#学个新词

(超字数了,姑且发个截图

好想和她们一起去观鸟 :kanaheihlw010:

今天我和女生说:“很羡慕在北京欸,最近有一个活动一起去观鸟,很包容,很平和,最开始都是女生。”
她立马说:“我知道你说的哪个了。”

贴上「出门散步去」的这篇文章
mp.weixin.qq.com/s/3HHeNKxQ5Xk

红胸秋沙鸭 Get!

加了五个新的神奇周天!
而且结束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很沉稳说话很慢又很有魅力的姐姐! (说不定我才是姐姐啦)

啊!好开心!

我说
“能加一个微信吗?我很想和女生一起观鸟。”
她就立马懂了🥹🥹🥹

显示全部对话

送给所有煮皮蛋粥皮蛋汤的象友:皮蛋切碎下锅前先蒸上10分钟,放凉切的时候不仅怪味淡了,而且一点不沾刀,下锅后更是滑爽弹牙,和不蒸是两种皮蛋。

后知后觉。在豆瓣上看到《杂文选刊》休刊启事。以及最后一期封面。

在 2023 海洋攝影獎中看到這張,脫口一句「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和爸妈视频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正在做视频签售的爱豆,爸妈是花了几十万才能和我通话半小时的粉丝,沟通就顺畅了很多。和我聊工作就是:谢谢支持,太感动了,我会继续努力让你们看到更好的一面。让我注意添衣保暖就是:你们也要注意身体,我很关心你们,如果你们生病的话我会很担心的,要按时吃饭,多运动blah blah。问起谈没谈恋爱就是:为你们带来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就是我没有心理负担地说话,爸妈听得高兴。。。。家庭和谐了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