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日常、读书
以为我很好掌控,比较乖,其实内在是块硬骨头,且在某些时候相当叛逆。
这几年拒绝了一些事情,可能我就无法成为那种左右逢源的人。碰到一些邀约,第一反应都是“这是我喜欢的吗?”而不是“通过这我能获得什么?”被拒绝的人都很不理解,认为是在提携我。或许心里还会暗想:“怎么给脸不要脸呢。”😂为此我格外珍惜、尊重某些从不勉强我做事的前辈。以及一个人有了点资历之后,是不是都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的想法全部是对的?
不仅部分男的,部分女的也有爹味。
心情灰暗,出门逛逛。今天后知后觉发现,原来家门口刚开通的地铁坐几站再转几站就直达留园、西园寺。去寺庙吃碗斋面去。
点开《苏园六记》,看了个开头,被旁白吓死了。。
《我们的故事2》🌟🌟🌟🌟1,2部都看完了。从纪实年代的角度是好电影,但倾向上有点问题。新加坡建国史、普通人的奋斗史这条线索之外,是一个女人在传统大家庭里被吃干抹净的一生。是被伤害压迫的女性转而又去压榨女儿的悲剧循环的呈现。然而片尾突兀地令“舅舅”性情大变,这种圣母感化恶人的叙事除了粉饰现实,不过就是骗女儿们、女人们继续忍耐、退让、伟大罢了。
作文能力跟写作能力有一定关系,但没有必然关系。
这个人是专业人士,这么说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放到这样一篇关于作文的报道里,导向性、姿态就很有问题。
看到一段话,关于这次本省的作文题:“作为职业棋手,华学明表示,这篇高考作文还是比较容易写的,但如果不会下围棋,只是从字面上理解这3个术语,‘那种围棋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髓是很难写出来的。’”个人想法,这类题目还是少出吧,这样的话更要少说。
王鼎钧在他的回忆录三部曲(我忘了是《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的哪一本)里提到上海快要沦陷了,上班的同事一个比一个少,他想到要挣钱寄给家里,所以拼命又撑着上了一阵子班,领好一个月薪水寄回去,结果耽误了跑路,多经历了很多波折,九死一生。后来偶遇家人,他才知道他当年拼命挣来寄回去的那个月的薪水,由于通胀太厉害,到老家的时候已经什么都买不到,所以他爸爸干脆都没有去取。
也读过不少遍张爱玲的散文,但是对这一段竟没有印象了:“上街买菜,恰巧遇着封锁,被羁在离家几丈远的地方……一个女佣企图冲过防线,一面挣扎着,一面叫道:‘不早了呀!放我回去烧饭罢!’众人全都哈哈笑了。坐在街沿上的贩米的广东妇人向她的儿子说道:‘看医生是可以的;烧饭是不可以的。’”真正是常读常新的、使人心惊的文字。
昨天跟人回忆了对我影响较大的一位老师。他基本不讲正经课,课堂充满嘲弄、讽刺、愤怒和隽语。他喜欢点评时事、回顾历史、解读人性。感谢他教会我怀疑。
梧桐树被修得太丑了,仿佛科幻片里的文明废墟。
这个地方适合浏览、观察,不适合交流。你与世界隔着一面玻璃墙,彼此沉默地看着,沉默着共鸣,沉默着悲伤。但即便如此,也比豆瓣现如今那种一片死气沉沉当中,大家假装风花雪月仍旧要好得多。
很难想象,我们竟然曾经有过谷歌,脸书,电视上的日漫和美剧,instagram,未删减的云图,可以上映LGBT影片的电影节,骄傲节,Uber,Linkedin,Airbnb,亚马逊,iTunes,Kindle……而没有哪一代人能够感受到我们这种生活被一层层抽空和剥离的无力。2019,进入另一个平行时空。
“蓝”① Robert Julian Onderdonk(1882-1922)
好想找个旧友邻云拥抱一下,如果Ta也在长毛的话。这两天的豆瓣越发显得冷清惨淡,和这两个月的上海街头没什么两样,作为一名居住多年的房客,看见它这个死样,忍不住默哀1分钟。
满屏的德普……我还在他和薇诺娜·瑞德的故事里。想感慨男的长残了也是可怕,真是残到面目全非。再搜搜瑞德,觉得这俩人可能毕竟曾是灵魂情侣,上了年纪之后都发展出一种乱糟糟的暗黑颓废风格。。
你要新闻做什么?新闻联播还不够新吗?
你要言论做什么?人民日报不够代表你的言论吗?
你要电影做什么?战狼不好看吗?
你要音乐做什么?听我说谢谢你不够你唱的吗?
你要自由做什么?足不出户不够你活的吗?
「要坚定文化自信,教材决不能搞动辄欧风美雨、言必称希腊那一套」马列主义不是欧风美雨?如我所料,开始搞因噎废食那一套。大脑有病医治手脚。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