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XY
一言以蔽之,“早恋”的原罪不是“道德”,而是,它虽然是孩子身心成长的必需,但它有一定风险(感情纠纷、意外怀孕、影响成绩),需要成人世界给孩子们出一点力,兜一点底。而鸡贼的学校和家庭,都不愿意出这个力、兜这个底。所以他们宁愿禁止孩子去尝试。

“政治是短的,历史是长的”

龙应台在接受柴静采访时,如此温柔地回答为什么她要做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展览,她的能量在这个采访中像细水一般流入听众的耳朵。

每一位听者也会去思考“善的可能”,是吧?

我发现好多老师真的就是把自己当傻子也把学生当傻子
我又又又在办公室里听到“你苦这几年把大学考上了想怎么玩怎么玩没人管你”的鬼话,就觉得很烦,你也是读过大学的,你知道大学里挂科了有多烦吗?还“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哩。
那按照这个逻辑,大学既然如此松散,就是让你玩四年,那又何必去考大学呢?上完高中直接去工作岂不是最高效地发挥自己的价值?
现在想来我上学的时候根本不听老师的教训其实是对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老师如果好好跟你讲道理,那多半是他真的觉得你做得不对;但如果老师对你大发雷霆,那多半是你给他惹麻烦了。
这两件事是有区别的。他并没有真正想教你什么的意思,他只是觉得你是个麻烦,希望你能循规蹈矩不要给他找事,特别是找来校长的责问,让他还要做很多额外的工作。

如果象上有还在读高中的朋友们,请记住这一点。这不一定是你的问题。

看到李老师推上那一大堆讨薪的事件有感而发 

在日本,只要工作就能拿钱;
在美国,不工作就拿不到钱;
在北欧,谁都能拿钱,哪怕他不工作
在中国,谁都拿不到钱,哪怕他在工作

骂同事 

我们学校的老师对谈恋爱的女生那一通训斥也是非常灵活,伪造的女权主义+道德绑架+恐吓。
总结下来就是:
你如果继续跟那个男的谈恋爱,你就会失去自我,你如果不想着提升自己,将来你就只能依靠他了,那万一他移情别恋呢?到时候同学聚会都只会传你的风流往事,你丢大人了,而且万一你爹妈把你学费生活费断了,那个男的家里那么穷,能供你读书吗?

我有些时候真的觉得我们的老师应该诚实一点,直接跟他们说清楚就好了:学校不允许谈恋爱,所以你们在学校给我规矩点不要给我惹事。
搞那么一大通似是而非的干嘛呢?

我们在学校真的让他们“提升自我”了吗?
她不顾一切地去谈恋爱,有可能是她真的爱那个男生,也有可能是她家庭背景导致需要靠这种方式来缓解压力,那我们这些成年人去帮她解决了吗?
就算她真的去谈了,最后也惨淡分手了,那又如何呢?同学聚会有那么了不起,比天还大吗?
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凭什么认定去谈恋爱就一定会失去自我呢?你让她一定不能谈恋爱,一定只能去读书考试,你就让他们有“自我”了?
你要真的尊重她的自我,那你就得尊重她的选择,哪怕她真的就是因为这个男生倒了大霉吃了大亏,只要是她自己选的,那你又有什么理由去干涉呢?
合着只有符合你的期待的“自我”才是可以拥有的?

这一切都只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太变态恶心了,搞得学校也很变态恶心,我没有说老师就一定要挺身而出当学生的避风港,老师也要吃饭也要谋生。
但很多老师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完全内化了学校和社会的所有糟粕,现在我们学校的走廊栏杆上还挂着巨大的铁丝网防止学生跳楼,这种纯粹吃人的垃圾制度你看不见,不敢反抗甚至甘之如饴,去对一个谈恋爱的女生大加羞辱,我们的老师可真是太优秀啦!

我觉得我是没有厌蠢症的,不然我早就暴揍校长了。
而且我觉得老中的“厌蠢症”其实也很有特色,端视发作时伤害的对象是不是自己惹得起的人而定。
说实话如果老中人人都能得一点不那么灵活婉转,柔媚动人的厌蠢症的话,咱们的生活确实会好很多。真·厌蠢症哪儿能忍得了共产党那么一通胡搞啊……
厌蠢?嘻嘻

@MulanPurple
是的。现在你国的经济形势说白了就是:造血功能(体制外的生产和纳税)已经几乎断绝,一大群人都围着体制内这口池塘,你推我搡,使劲舀里面那点死水。等到那点死水都抢完了,大家一起死。

应当从人际关系中紧急清除的一类人,是曲解你的意思的人,不管是有意断章取义还是纯粹没听懂,他们已经构成栽赃。不紧急从通讯录里清除,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反复被他们栽赃嫁祸。即便你能跟ta本人解释澄清,但ta造成的栽赃嫁祸后果在社会关系里是不可控的。

职场上或亲属中若有这种人,实在躲不掉,只能让他们尽可能少获得你的信息。一旦发现苗头,当面立即跟他们对质吵架,使旁人知道你们的证词不一致,不至于全信对方。

听有孩子的朋友聊现在的学校环境越来越严苛和变态,想到这里存在一个惨绝人寰的逻辑:强调“新质生产力”,表面上是重视人才,其实对于教育系统而言,反而会强化这种不把人当人的态度。道理是这样:严格来说,教育的本意是培养人,所以就一定要把人当人。如果教育居然不把人当人,那就意味着它其实是在“筛选”而非“培养”。可气的是,这种偏离教育初衷的做法,却几乎一定是在成效上更卓著的。因为只要快速确定谁是天才,接下来不管你怎么折腾几乎都是对的。然后就可以洋洋得意地说,这些天才是你“培养”出来的。以前简中的学校本来就都是这么做的,现在圣上一句“新质生产力”,就更可以变本加厉了。因为以前唯一制约这种“筛选”逻辑的,就是一个班的分差不能太大,成绩要符合正态分布。现在不用管了,全班90%不及格都没事,只要有几个天才能做出来就行。因为“新质生产力”本来就不需要那么多人,每年只出生几百万人又如何?按万分之一的概率只要凑几百个天才在一起解决几个关键技术,不让老美卡咱们脖子(至少不是卡死)就行。以这样一种战略意图来说,教育系统基本上已经放弃绝大多数年轻人了。本就是垃圾,不直接拉去焚化就算对得起你了,还要什么因材施教?

一切都是明牌,只是家长不愿意承认。一方面是课业难度不合理地增加,知识点毫无必要的下沉;另一方面则是打击教培,不让你课外补习。但这并不是“左右互搏”,而是压根就放弃了普通的孩子。现在的教育,根本就不是针对正常人的学习曲线设计的。甚至可以说,为了快速挑拨出天才,越不符合正常人的学习规律越好。你觉得“考的东西超纲课外又不让补习”是不合理的,那是因为你把自己孩子当人。人家可不这么想,人家只把你家孩子当耗材——就是要考超纲的东西,而且还不准你课外补习,才能尽快鉴别出哪些孩子是天才,才能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可能在“新质生产力”领域出成果的人身上。而且你别以为不生孩子就能解决问题。出生率越低经济越差,经济越差圣上越急,圣上越急越搞新质生产力,越搞新质生产力越不把普通人当人,越不把普通人当人出生率就越低……

@Soitgoes 有道理,他们未必真心支持同性婚姻,他们只是不想得罪男同性恋群体,甚至有的人暗戳戳觉得女同性恋者争取到结婚权利都是因为女的沾了男同的光。有一部分男同,其厌女程度甚至比异性恋男还高。

11月6日,北京。疑似因近日有大量访民给各个国家机关部门点外卖,在备注中描述自己的冤情。
导致美团下架了北京地区的外卖备注功能。
https://bird.makeup/users/whyyoutouzhele/statuses/1986252196313452829

很多人嘲讽和AI深度聊天、谈恋爱是发疯,说“不理解”其实真的是客观的不理解,“AI梦女”们凭借开源技术,发挥着现代女娲造人的本领,然后得到了一个酒馆,在里面醉生梦死。如果了解过程就挺佩服的,因为我也想要,但我没有技术和能力捏出来。

低情商:我要出卖你、压榨你、欺负你,把你的一辈子吃得连骨头都不剩,你还要生出下一代供我继续压榨,最后,你必须感谢我,热爱我,尊我为天上来的救主与神明。

高情商:国家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记得有个搞卫生巾运动的女权者因为想入党被千夫所指,实践者陷入争议是一种常态,但仍然比停留在理论的人更有能动性更值得敬佩。君子论迹不论心,我一直觉得只要对女性有利为女性提供资源和选择就是值得鼓励的女权的践行,至于是不是完美女权,甚至是不是女权男,不在乎,女权又不是我家开,把着门没有意义。何况现在这种连杨笠都不敢出来的环境里能做的本来就极其有限,结合现实看看吧还要啥自行车啊。

看到一个对第一个46岁登上珠峰的新疆女性,珠峰首位中国女性登山队队长—麦子的采访,她们在攀登过程中因为速度更快想超过前面的男登山者,结果被恶意丢保险扣(有致命冲坠力几乎等于谋杀),攀登过程中身后的男登山者扯女孩们的辫子越过并比侮辱性手势。登上珠峰的流氓也还是流氓,这真的解释了生活中很多问题。写了好书的流氓还是流氓,开车开得很好的流氓还是流氓,不要对高学历的、有特殊技能、有才华的、有能力的、外在形象很完美的或者有任何吸引人的特质的男的有任何滤镜或掉以轻心,抛去这些,他们是男的,甚至无法抛去这些,他们的作品里,他们在长期的为人处事里,都会有恶心人的蛛丝马迹。长大后经常会遇到身边的男的突然烂掉的恍然感,其实不是突然烂掉的,是本身就是烂的。

张桂梅有没有帮女性争取更多的机会?
张桂梅有没有帮女性争取更多的资源?
张桂梅有没有帮女性争取更多的利益?
张桂梅有没有帮女性争取更多的选择?
当太太是自由,卖淫擦边是自由,读书考公入党就不是?

泰国12岁少女被卖到日本遭受性剥削,这件事的讨论竟然是“她的泰国母亲太残忍了”,就连日本媒体都添油加醋说什么泰国一直有儿童拐卖、儿童性交易的“社会文化”——我真的无语死,性剥削儿童是什么社会文化?买家不是你日本人吗?开店的不是你日本人吗?开的店不就在你日本吗?你21世纪的文明日本,怎么还怪罪上泰国的“社会文化”了。这是什么震惊全世界的事吗?你日本的社会传统又是怎么骗年轻女性下海拍AV的,新宿池袋秋叶原那些站在街边拉客的女孩难道是真的在“追梦”?

有时候很感慨,正因为自己青少年是改开的纸媒时代未封网时代,所以才能从小读着欧美童话、神话、名著一路上到大学,又学西方历史和文学,看欧美电视剧和电影,接受现代人的教育和在地球村的憧憬中长大,遗憾就是没生在沿海大城市,接触的西方文化产品都是大路货,没有比较深刻和小众的。

而我那些出身农村的同龄人,即使聪明绝顶,资质非凡,长大后想有点精神追求、兴趣爱好,也只能从中医养生、文物古董、汉服国学、风水易经这些糟烂本土东西(垃圾)中挑,真的很无语。

而我的后辈子侄甥女、10后15后,生在内联网时代,接受者大国崛起的洗脑,提起外国都是本能的批判,满满的思想烙印,也是很可怕的。这种夹在中间,父母和后辈的异类,感觉真的很无奈。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