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Nora 转嘟

@sabishizhiren 真是害人不浅。副统帅当年“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的高论言犹在耳,腊主席的“要道德就得亡党”更是深入各决策核心以至基层执行者的骨髓。只是苦了那些出生的孩子们了。

Nora 转嘟

中国的健全b很好笑的一点就是,正是因为他们歧视障碍者、体弱者、亚健康人群、神经非典型、精神病患者,才导致这些人无法在一个有足够的关怀和支援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的尊严被剥夺,价值被否认,最后长成了一个失语失权的社会边缘人。
然后健全b却在网上到处说“不要和残障者结婚/共事因为他们的心理普遍很扭曲”。
我:是这样的呢因为你这种人一直存在所以我们才会变得特别想杀人。

Nora 转嘟

不好意思,我暂时还没工夫去恨,那些好几十年前害过中国人的人。我正在全力憎恨和诅咒,那些现在正在害中国人的人:

让中国人吃屎、吃煤油的人。
让中国儿童吃铅的人。
让中国青年学生死在矿渣里的人。
让被偷拍的中国姑娘被开除被羞辱的人。
让中国老工人用不上空调,活活热死的人。
让中国老农民只能拿几十块退休金,晚年吃不饱饭的人。
让中国病人只能用廉价无效集采药的人。

如果给我一把枪,比起“杀日本人”,我觉得,把上述这些人突突了,是更应该也更急迫的事。

Nora 转嘟

在盐碱地基本活出了自己的人都无一例外的会成为社会公敌。小到上学带不带红领巾穿不穿校服,中到高考填志愿毕业找工作要不要听父母的,大到跟什么人结婚生不生孩子努力当韭菜还是彻底躺平准备见证历史规律做个乐子人。所有人在生命任何时期主观的选择或自由表达的意愿都时不时会降临一个很难轻易具象化的阻力,你说它是传统也好、父权也好、文化心理也好,总之很难一言蔽之的指出那种力量的精确来源。这种普遍性的肉体压抑结构与近乎凌迟的精神审查如同一张只能下坠而不可触摸攀登的网,每个处在这种体系下的肉身只有不断向下坠落的惯性,却毫无改变此种命运的渠道和方法。而这张网在延续其惯性的同时,依然不遗余力地去打压那些仍有能力攀登和仍有想法突破惯性的个体。如果这都不叫邪恶那什么叫邪恶。

Nora 转嘟

之前哀叹国内的国风/古风音乐太执着于“复古”(实际上也不是真古而是想像的那种“古”),唱来唱去都是那几个调;做现代音乐爵士摇滚rap的又完全走的是西洋路子,最多配器搞一两件传统乐器作为零星点缀。但昨天听一期聊广州吃食的播客,结尾ED用了罗文的“甜酸苦辣”,突然意识到那种我期待的类似Arabic jazz式的传统音乐和西洋现代音乐深度infusion (i.e.非superficial的装饰性元素堆砌,而是保留神髓但重塑血肉)其实是存在过的,比如90年代香港(以及台湾)影视剧集的有些主题曲。

最明显的当然是徐克版笑傲江湖里的那首“沧海一声笑”(许冠杰版本),毫无疑问的pop演绎方式和毫无疑问的传统乐器支撑的乐曲。这里说的“支撑”指的是乐曲是配合传统乐器的声音气质来写的,但演奏上实际使用了大量的现代西洋乐器乃至电声,这和后来所谓的国风/古风的追求使用传统乐器但只作为表面音色来装饰是很不同的。

虽然说到“古风”马上让人想到的就是香港武侠剧,但香港武侠剧的很多主题曲其实跟“古”八杆子打不着,这跟当时演艺圈和歌坛要互推互蹭的运营方式有关,这里不展开。真正有integrate一些传统感也不是没有,比如周华健的倚天屠龙记主题曲“刀剑若梦”,他后几年的天龙八部主题曲“难念的经”也是这个路线,但“传统”更多往装饰性元素的方向偏了。类似的还有台湾的一些剧集,比如和“刀剑若梦”风格比较近的石村的七侠五义主题曲“一肩挑起千古情”,和“难念的经”比较接近的任贤齐的新楚留香传主题曲“花太香”。这差不多也foreshadow了后面大陆的国风/古风路线(即逐渐变成了一种高度stylized的东西)。

不过作为更大范畴的香港古装剧里倒确实出现过一些令人耳朵一竖的传统和新式大胆infusion。比如梅艳芳唱的电影双镯主题曲“似是故人来”,旋律是跟着箫笛类吹管和琵琶类拨弦的气质走的。更“疯”(但也更有趣)的是罗文唱的tvb剧集金玉满堂的主题曲“甜酸苦辣”。通常听到的是收录在唱片里的一个比较被tame的版本(也更容易和专辑里其它歌搭、在演唱会上唱),气质更强烈毫无收敛的是剧集原版配的,非常广东传统民乐的清亮灵动又急促热闹感觉(传统吹管、拨弦、拉弦、打击和电音的配合太棒了)。另一个是叶振棠和叶丽仪唱的亚视剧集碧血青天杨家将的主题曲“吼天喝月”,旋律节奏融合的是传统戏剧的感觉(我感觉偏京剧一点?但我对传统戏剧这块不太熟)。

这种气质和香港导演们拍新武侠很接近,就不是胡金铨拍龙门客栈、李安拍卧虎藏龙那种儒雅内涵路数,而是敢于天马行空混搭魔改。一方面产出了大量看起来莫名其妙的东西,但另一方面也会诞生一些真正抓住了神魂而不在意皮相像不像的灵光之作(往往剑走偏锋、短板同样明显)。他们没有大陆导演那种总想证明自己是个文化人儿、给民众扫盲/复兴传统文化的国师的“端着”和心理包袱。

而大陆这边在2000年的古风翻唱圈(which is民间自主交流的成果)崛起之前,“传统”只停留在了传统戏剧里,而无论是“流行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是建国后新发明的。这和建国后轰轰烈烈的破四旧、文革导致的文化断代有多少关系很难理清楚——影响的不仅仅是具体expertise的传承(需要对传统音乐和传统写曲编曲方式有很深的理解但同时又对现代作曲和电子乐很熟练),还有人和传统音乐的关系(既是作曲人和传统音乐的关系,也是听众和传统音乐的关系)。在传统没有被人为打断的香港和台湾,传统和西洋/现代的融合更organic、更bottom-up、更市场驱动(I hate this word, but...),但在大陆,传统要么是和“现代化”对立的binary,要么是被“复兴民族形象/民族自豪感”绑架的代言。到了后来,国风/古风被扶正后成为了一种可复制可量产的style,各种精雕细琢,但同时又总怕自己的国味/古味不够”authentic“,结果就是听起来没有一点生气。90年代的央视剧里曾经尝试过传统和现代的融合。比如水浒传的片尾曲“好汉歌”,明显是想integrate华北小调的风格,但它也只停留在表面的flavour上(刘欢的唱法很explicit,掩盖了曲子本身没有做integration的偷懒)。到了2001年的央视版笑傲江湖就更加只用歌手声音技巧来糊弄了。

现在回头看,似乎曾经香港那种大胆有趣、令人期待的融合尝试只是昙花一现。

许冠杰的“沧海一声笑”:
youtube.com/watch?v=QQ0X0jWrp2

梅艳芳的“似是故人来”: youtube.com/watch?v=edBBeTgOXI

罗文的“甜酸苦辣”的剧集版:
youtube.com/watch?v=6EZm3LD8KJ

叶振棠&叶丽仪的“吼天喝月”: youtube.com/watch?v=BFQjteloNr

Nora 转嘟

吃茄子的时候想起来,我小时候真的好讨厌吃茄子!主要是家里做的茄子不好吃还很油,总觉得这个跟我被迫吃饭链接在一起?
后来我开始自己做饭,才真的开始喜欢吃茄子!怎么会有这么好吃的东西!

小时候我也好讨厌牛奶,不是很喜欢牛奶的味道和牛奶加热之后的奶皮。我记得幼儿园的时候晚上睡觉前经常被迫喝牛奶。
但是我现在也非常喜欢咖啡加牛奶!

好希望之后我也能发现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开始新人生吧!啊,其实新人生早就开始了吧!

Nora 转嘟

这几天排列组合荔枝、龙眼、酒酿、牛奶、茉莉花茶……
说到底,好喝的其实是茉莉花和牛奶的香气,以及荔枝和龙眼混杂着酒酿米带来的口感。
它们单吃各有千秋,搭配起来也不冲突,但始终是“各自精彩,没产生啥真正的化学反应。

(主要是Emma不在家里吃水果主力军不在,我无法空口吃完所有水果 LOL

Nora 转嘟

谬年轻时也很尖锐,尖锐得像指甲刮在黑板上,可惜没有人能永远骄傲年轻,没有人能永恒质疑

Nora 转嘟

最近冲浪感觉就是可怜,大家都很可怜

Nora 转嘟

我对这份工完全就是在混,哪怕是混都很心累😅每天都在想中国人能不能去死如果不能压榨剥削底层社畜你司早活不下去了

Nora 转嘟

于是想起虚掷八月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烟花」

Nora 转嘟

从小到大遇到的有好听真名的人好像都有更好的未来,是因为她们被赋予了更多期待吗?我的名字就是烂大街的那类型,一直很嫉妒那些拥有像小说一样好听名字的人们。她们从一初始是不是就已经被很多装眼睛注视过,爱过,所以就拥有了很好且不落俗套的名字,带着被祝福的名字,真的走向了很好很好的人生?

关于明天要上班
现在有种平静的绝望
就是感觉自己的人生真的已经完了
完了
完了
在这里要上班到五十岁乃至六十岁
这样的人生过了又过
一想到这些就觉得完了

显示全部对话

一边经常经常经常想什么时候能肉身越过藩篱就好了
一边技术/能力/积蓄并不足以支撑在外面的生活
我看过很多人如何辛勤地润出去的故事
我觉得我最无法复刻的一点就是
我精力不足
不是不能吃苦不能干活
而是稍微工作时间久一点点就头晕眼花
体力脑力不足以支撑任何高强度工作

人生

显示全部对话

说起来
我有两次在抖音键政
然后我这边看发出去了但是浏览量一直为0
让朋友进我主页看都看不到
今天又没忍住说了
【我不明白一个劳动力过剩很多人找不到工作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通缩阶段还要搞调休这件事。。。我真的不理解】
看看会不会把我屏蔽掉吧
虽然我也觉得在墙内软件发这种话属于给自己找麻烦
但是有时候还是忍不住会说

Nora 转嘟

經過一家餐廳GaGiNang (自己人的潮州話)感覺蠻有特色,就試食一次。 滷水鵝片份量剛好,味道略有改良,加了茶熏過的味道,解膩。 潮州生醃蟹,因為衛生風險,做的餐廳不多了,咸香又多膏,好味。 螺片萵苣絲浸雞湯,雞油淋下剛剛泡熟螺片,又嫩又鮮。 最後是潮州秋瓜烙,是否和韓國的煎餅很像?秋瓜其實就是絲瓜,香港叫勝瓜,台灣叫水瓜,我老家叫八菱瓜⋯⋯不是中國原產,源自印度,到了中國一瓜各表🤣 其實生醃蟹華東沿海一帶都有,韓國的醬油蟹也是類似做法的食物。九州出名的強棒麵發音其實是閩南語的吃飯,參考莆田滷麵的做法。從食物的互免相學習,感覺古時候這三個國家沿海的人,來往蠻密切的。

Nora 转嘟

今天吃到了超好吃的普洱菜。依我之见,普洱菜之于云南,约等于自贡菜之于四川。剩下的自己悟吧!

Nora 转嘟

我记得中国应该也是有电力盗窃之类的罪名的,不过不是用用公共插座给手机充电这种屁事儿,而是比如说私接电线到家里或公司、长时期系统性地偷用电力,那种金额一般都蛮大的才会被起诉。

谁发明的上班
我受不住了啊
我不想上班了啊
真的不中咧啊不中咧

显示全部对话

还在开会
开了一个小时了
顶不住了
顶不住了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