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充裕性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更大数量的选项导致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所说的从追求满意到追求最大化的偏移。追求满意,是指人们乐于止步于第一个可获得的、“够格的”选项;追求最大化的人们,则寻找可能的最佳选项。多项试验表明,更充裕的选择并不能让选择变得更简单,反而让选择变得更困难。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S)提出,“最大化”心态的核心机制之一就是对后悔
的预期,感觉会损失掉经济学家所说的“机会成本”。更多选择也造成冷漠,因为某人的选项最大化欲望和对丧失机遇的后悔的预期影响到意志的活力和选择的能力。
对于那些无法用理性来评估和决策的事情,直觉是很必要的;因为那种中规中矩的选项权衡未能考虑到个体情感的力量或强度。“找理由”并将一个对象分解为多个部分的做法,削弱了决策中的情感力量,正是情感力量让我们有能力凭着推测去进行承诺。在决策制定过程中不断找理由的做法,有可能使人们失去按情感和直觉采取行动的能力;因为经由内省,人们把某一刺激源分解成了诸般不同属性。
在爱情选择领域也好消费选择领域也好,更大数量的可选项往往导致非常广泛的信息收集过程,目的是为了在不同选项间作出评判;这或许是所谓的“理性”思考形式,又或许与男子气概有关联。这种高度认知高度理性的信息收集技巧,并不能为决策制定带来帮助,事实上反而令决策制定复杂化;其原因存在认知心理学家称作“信息过载”的问题。认知心理学家加里·克莱因为我们展现了过多选项如何刺激人们进行各种比较,这些比较恰恰削弱了人们按直觉进行快速决策的能力。根据直觉作出的决策往往更快速,它需要动员情感,需要下意识使用长期积累的隐性知识,涉及到承担风险的意愿。相反地,多个选项之间进行权衡比较即涉及到把某物品、某个人或某一形势分解成为多个部分,然后在或真实或臆想的多个选项之间展开理由充分的比较,试图对种种属性进行评估和权衡。后面这种评估模式依靠的不是全盘判断,而是被分解剖析的信息。这样一来,对象被分解和评估,成为某个过程中一些单独的离散的部分;而直觉评估因此被模糊掉了。直觉评估在这里被认为是某种无法用公式表达,或无法以命题出现的决策制定形式。这种评估模式妨碍人们建立强烈情感的承诺能力。#樂記
我不让她的动态出现在我的朋友圈里,只会偶尔点进去看一眼。其实都是些十分阳光的日常,还有不少养眼的美女照片。即便这些文字和图片里没有任何蛛丝马迹,但这个人的存在本身足以把我扯进过去,所以我长期以来的对策都是,集中起来,定期处理。
前几天我还在和朋友感叹,就算时过境迁,看到相关的内容,心情依旧复杂。今天清理列表,照例点进去看了一眼,发现他们竟然分手了。是的,竟然。所有情绪里,震惊是最多的。
掐指一算,故事的开头距我已经有近十年。这个故事里我是个不称职的旁观者,曾经妄图变成事中人而最终自食其果。我仍然记得那些经她之口的转告,也记得后来发现为何由她转告的种种。再四年过去,我从高中毕业到大学毕业,辗转进入新的故事里,重新变成了旁观者。
这次是个称职的旁观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