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Sarasate & Wieniawski 真是特别情理之中又令人很难说清楚他们之间联系的曲目组合。同样民族性,同样virtuosic,甚至很多具体曲子的气质都很相似,在同一个年代,但没有任何明确的交集,在繁复浩荡的violin literature中占据了似乎是同样的位置,同样在帝国的边缘,又没有到边缘的边缘

又看到了“救救孩子”式的劝谏,因为要救救孩子所以需要避免谐音,避免“不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避免“芭比Q了”(至今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尽管孩子比成人理解、接受不同dialect的能力强得多得多,哪怕不是平台和任何人的禁言,都一样会创造属于他们新的令你听不懂的语言形式,比起可怜地用孩子做挡箭牌,更好的是说:我要有说我想要说的语言、说我想要说的话的自由
当然,现实是救救孩子也不能说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今天的一个重要新闻:NASA今天发布了韦伯空间望远镜的第一张照片。
强烈推荐去NASA官网看直播和图片:nasa.gov/content/first-images-
目前仍有新照片不断放出,都太惊艳了!

让在语言能力、理解力,甚至对语言的细微之处的判断力上我都着实信任的朋友读了Ada,才让我发现以前我居然未曾意识过,阅读确实是超越行动、理解、判断的审美体验,它是有层次,需要递进,并且不能够偃苗助长的。如果没有进行中间层次的阅读,去尝试太难的文本确实是很futile的——在她真的以为纳博科夫讥讽地玩笑的色情小说的时候是他直率的淫秽并且只有以cringe这个词来与它做反应的时候,我诚然是惊呼出声,但是,不熟悉他的精巧和隔绝、拐弯抹角的虚掩与他最脆生生地模仿和讽喻的文体的对象,也没有足够的接受超越从剧情和新颖世界观中寻找娱乐的态度、只面对着那语言挑衅的重压……去这样要求一个对通俗奇幻和高中课程要求书目更为熟悉的人,被抛入的体验并不是任何人罪过而是我的
当然,也只是很细微却很尖锐的悲痛,只是因为再次发现了早就被承认的事实,既最佳读者真正是难寻的;那座等待征服的渴求的山显得不可攀登,又是毫无人烟,接着,化成一片迷雾了

男同敢出柜但是直男却不敢,说明男同更爷们儿一些。

——SH夏福 m.weibo.cn/status/JoNv7CK9p

《追忆似水年华》里有一个情节,主人公参加了一个舞会,碰见了旧时朋友,顿觉尴尬不已,因为他觉得这些人就像是“关于自己的糟糕的画像”。经人介绍,他终于和那些旧友攀谈上了,但他却感到更加不安:这些人的声音还是记忆中的样子,但是样貌却早已无法辨识。他甚至怀疑是否是谁的一个恶作剧,把他的朋友们的声音放在这些苍老而陌生的身体里。

很少有作家会质疑友谊的价值,普鲁斯特算是一个。他对友谊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他认为人与人在根本上的不可沟通。他认为,我们本性中最真实,同时也是不能向他人表达的部分只有通过艺术才能传达,而在友谊中,我们被迫展示给彼此的是肤浅的自我。

这当然是一种极端厌世的人才能有的观点,小说中的情节似乎可以作为佐证。但是,即便我们不认同普鲁斯特关于友谊中的自我的偏见,不认同他笔下的主人公在心底对旧友充满厌恶的品头论足,我们依然不忍心责怪他和他笔下的人物。

这或许和他的艺术观不无联系:我们之所以会心软,是因为我们在普鲁斯特营造的艺术中遇见了他真实的自我,并被后者的坦诚所触动。他对主人公消极的心理剖析得越细腻,所映射出来的真我就越立体。这种被真实打动的感受让我们不由得猜想:普鲁斯特虽然对现实中的友谊态度冷淡,但他并没有对友谊彻底绝望;通过在艺术中袒露真我中那些难以向另一个灵魂启齿的感受和欲望,普鲁斯特向他的艺术的潜在的参与者(包括我们)发出邀请,和他共同维持一种想象的友谊。

想象的友谊不是消极意义上的自说自话,因为时间赋予了这种自我叙事以特殊的磁场。表面上普鲁斯特写的是过去的自己,而他想象中对话者却在未来;他每每往回忆里添加一点细节,他呈现在憧憬中的形象就更丰富一些。

正是普鲁斯特对过去和未来等时间线的把控,使得他能从写作的世界中抽离出来,能站在不同的视角去端详和呈现自己心中最真实,也是最难以言说的角落。因此他和想象中的朋友的对话并不是单向度的自我催眠,而是非线性的自我构建。作为想象中的参与者,我们从跳跃的时间线中感受到了普鲁斯特想象的友谊的本质:自由。

素囃子,也就是单纯的囃子,梦与鬼神的音乐
也有民间祭典或者其他类型的お囃子,但是理论上最雅的就是这一类的缓慢如同梦境的神楽
初听可能感觉不到,其实真的很安眠
youtube.com/watch?v=qSSL8Zh23r

和做基金的朋友一起看蝙
朋友:所以你是告诉我布鲁斯的爸爸创造了一个资金巨大的基金,说是用来重建城市,死后被无数人贪污套现,然后一直到反派告诉他之前他就根本没有查过里面的资金动向,虽然如果他早点查的话可以早早地解决掉这个电影80%的问题?
我:你瞧……他为什么快搞得韦恩家会计都要干不下去了是有原因的

BBC:您会回俄国去吗?
纳博科夫:我不会再回去了,理由很简单,我所需要的俄国的一切始终伴随着我:文学、语言,还有我自己在俄国度过的童年。我永不返乡,我永不投降。

结合整个tracklist还能更直观一点,因为这是电影配乐(AKA标题音乐组曲):主题一是蝙leitmotif,主题二是猫女leitmotif,重复动机(主题动机?)我愿意认为是哥谭或者作为蝙的calling的象征;结合电影的剧情,实在是彻底利用了奏鸣曲式的叙事性了 :blobcatmeltcry:

显示全部对话

来点蝙粉胡话

The Batman的配乐里面有一支叫做Sonata in Darkness的曲目还蛮有意思的,因为它确实基本上紧贴了传统钢琴音乐的奏鸣曲式,也无疑是用一架真实的大钢琴独奏的作品,它的奏鸣曲式结构极其清晰:
呈示部:先是抒情、歌唱性的主题群一+贯穿全片的重复动机,进行重复,然后是更忧伤的主题群二,进行重复(开头至4'06'')
发展部:先是只发展主题二,然后与主题动机尝试了融合,中间是长段单纯重复动机的重复,尝试与主题一进行融合但浅尝辄止,并且最后进行了重复动机的近乎古典的和声发展(4'07''至8'54'',尤其注意中间漂亮的7'19''-8'30'')
再现部:先再现主题群一,接着再现重复动机,强调该动机直至收尾 (8'55''至结束)

整体从传统视角来说,段落之间的衔接或许显得不成熟(换言之,却少复杂的转调),但作为新音乐又实在是别有魅力和反拨性,整支曲子无疑非常隐喻性,尤其是尽管主题一和二都远远更优美和歌唱性得多,更核心也更haunting的却只是那一个用来做所有衔接的被无限度地重复的动机……
youtube.com/watch?v=3OAH5wu7KW

字数限制……

补上:The Independent Pianist的两个质量相当高的分析(自己用钢琴进行伴奏之后合轨,比初听起来难得多的任务)
第一乐章:youtube.com/watch?v=_LMpd3isYi
全曲:youtube.com/watch?v=W55otMtzzj

显示全部对话

突发重新爱上拉一,来个list

谱:imslp.org/wiki/Piano_Concerto_
意外发现虽然一般都管普遍演奏的版本叫1917版,但原来真正修改后的定稿是1919年才出的

拉赫自己弹奏的(Ormandy指挥)1939-40录音,因为录音太早了音频dynamic很不稳定:youtube.com/watch?v=BB_tiU3ioo

非常喜欢的版本:
Zimmerman 2003 youtube.com/watch?v=iX7u2O2A0B
Kocsis 1983 (非常有character,不会进入一片同质化的海洋里,很有说服力) youtube.com/watch?v=YaCWtPYk2q

Lisitsa的无乐团伴奏版(感觉琴调得有点特别,但说不出来哪里,只感觉有种金属味)
第一乐章:youtube.com/watch?v=7WAxL9RsUo
第二乐章:youtube.com/watch?v=wN-sHxl9WX
第三乐章:youtube.com/watch?v=RegZLHfI5f

Alexander Ghindin(Ashkenasy指挥)似乎是仅有的1891版录音,2001年录:youtube.com/watch?v=e8EqxM1U5S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